退休綜合徵

退休綜合徵

退休綜合徵是指老年人由於離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鬱、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它生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離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由此,當事者在生活內容、生活節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由於適應不了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出現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

綜合徵介紹

據統計,1/4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休綜合徵。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徵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性情變化明顯,要么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不言不語,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嘮嘮叨叨;行為反覆、或無所適從;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經常出錯;對現實不滿,容易懷舊,並產生偏見。總之,其行為舉止明顯不同於以往,給人的印象是離退休前後判若兩人。這種性情和行為方面的改變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發生,原來身體健康的人會萌生某些疾病,原來有慢性病的則會加重病情。

上述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一些人從幾十年有規律和有節奏感、責任感的在職生活,變成無約束的自由支配時間的退休生活,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空虛、焦慮或憂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退休以及退休後應乾點什麼好。

退休是人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因為這時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退,體力和智力都明顯不及過去,許多疾病已經或正在產生,故到了法定年齡,理當高高興興地退休。退休後也絕不是無事可做,應根據自己的體力、精力情況,確立一個目標,訂出一個計畫,或繼續關心過去所從事的事業,出主意,當參謀;或系統總結自己的經驗,著書立說,寫回憶錄;或參加各種協會,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諮詢工作。但不管幹什麼,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強自我保健,積極學習養生之道,避免、減少疾病的發生;若已患有疾病,則應在醫生指導下,努力康復。

此外,中醫養生學認為,離退休綜合症的發生主要是情志病,應組織和鼓勵離退體的老年人學些中醫精神養生的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會加速他們的衰老。

主要表現

離退休人員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

從群體生活的大天地轉向家庭小天地,從忙人變成閒人,容易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和情緒低下。具體可表現為坐臥不安,行為重複,往返猶豫不決,整日不知乾什麼好;有時還會出現強迫性定向行走。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做錯事;性格變化明顯,容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什麼都不滿意;多疑,當聽到他人議論工作時常會煩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平素頗有修養的當事者,有時候也會一反常態而不能客觀地評價外界事物,常有偏見。

無力感

許多老人不願離開工作崗位,認為自己還有工作能力,但是社會要新陳代謝,必須讓位給年輕一代,離退休對於老年人實際上是一種犧牲。面對“歲月不饒人”的現實,老年人常感無奈和無力。

失落感

在離退休前,一些人事業有成,受人尊敬,掌聲、喝彩、讚揚不斷,一旦退休,一切化為烏有,退休成了“失敗”,由有用轉為無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

無助感

離退休後,老年人離開了原有的社會圈子,社交範圍狹窄了,朋友變少了,孤獨感油然而生,要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無助和無所適從。

無望感

無力感、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離退休後的老人產生無望感,對於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加上身體的逐漸老化,疾病的不斷增多,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油乾燈盡了。

並非每一個離退休的老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離退休綜合症形成的因素是比較複雜的,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響因素

個性特點

離退休生活

平素工作繁忙、事業心強、好勝而善於爭辯、嚴謹和固執的人易患退休綜合徵,因為他們過去每天都緊張忙碌,突然變得無所事事,這種心理適應比較困難。相反,那些平時工作比較清閒、個性比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反應,因為他們離退休前後的生活節奏變化不大。

個人愛好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無特殊愛好的人容易發生心理障礙,這些人退休後失去了精神寄託,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陰暗抑鬱。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廣泛愛好的老年人則不同,工作重擔卸下後,他們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閒暇愛好所帶來的生活樂趣,有滋有味,不亦樂乎,自然不易出現心理異常。

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不良,不善交際,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發離退休障礙,這些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苦悶,煩惱無處傾訴,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際交往廣,又善於結交新朋友,心境就會變得比較開闊,心情開朗,消極情緒就不易出現。

職業性質

離退休前如果是擁有實權的領導幹部易患離退休綜合症,因為這些人要經歷從前呼後擁到形只單影、從門庭若市到門可雀羅的巨大的心理落差,的確難以適應。其次,離退休前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也易患此症,他們如果想再就業往往不如那些有技術的人容易,個案2中的趙老就是因此而苦惱的。

性別因素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離退休的各種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退休後,活動範圍由“外”轉向“內”,這種轉換比女性明顯,心理平衡因而也較難維持。我們上面列舉的兩個案例都是男性。

防治措施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是老年期開始的一個標誌。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離退休障礙是一種心理方面的適應障礙,它表現為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不適應、人際關係的不適應、認知和情感的不適應等等,這些適應障礙究其實質,就在於離退休導致了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們從職業角色過渡為閒暇角色,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從交往範圍廣、活動頻率高的動態型角色轉變為交往圈子狹窄、活動趨於減少的相對靜態型角色,對於部分曾是領導幹部的老年人來說,還從權威型的社會角色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角色的轉變,也就是說新舊角色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那么,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徵就由此產生。

因此,要預防和治療退休綜合徵,老年人就應該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調整心態

有關領導看望離退休老人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既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是促進職工隊伍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而且,離退休後,要消除“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的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堅定美好的信念,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重歸社會

離退休老人如果體格壯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託,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當然,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善於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一方面,學習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社會變遷風起雲湧,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強學習,樹立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培養愛好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餘愛好,只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後正可利用閒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後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既陶冶情操,也可鍛鍊身體;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氣功、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增進身心健康。

擴大社交

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路。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係,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生活自律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後也可以給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於健康的不良嗜好,採取適合自己的休息、運動和娛樂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藥物和心理

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心情不佳、情緒低落時,應該主動尋求幫助,切忌諱疾忌醫。對於患有嚴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離退休綜合症的老人,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