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多納

迪特里希·多納

迪特里希·多納(Dietrich Dorner 1938.09.28),德國心理學家,出生於德國柏林,在杜塞道夫長大。 他是 1986 年德國科學最高獎萊布尼茲獎得主,同時也是馬克斯 - 普朗克研究中心“認知人類學研究計畫”的主持人。

基本信息

概況

1961 年進入德國基爾大學學習心理學,1965 年獲心理學學士學位,1969 年獲該校心理學博士學位。1969-1973 執教於基爾大學,1973 任副教授,1973-1974 在杜塞道夫大學教授認知心理學,1974-1979 任吉森大學知心理學教授,從 1979 年開始一直在班貝克大學教授理論心理學。

他的早期研究涉及數學方面的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特別對人類信息加工的微分析感興趣。他的第一部論著提出了一個有關神經網路中思維過程現實性的理論。後來,他的興趣轉向思維在活動組織中的作用、人們解決困難的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方式,以及活動組織過程中不同心理過程(思維、情緒、動機、學習、記憶過程)相互作用的系統理論。

多納因研究思維和問題解決而知名,其中心興趣是思維和問題解決心理學。人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總是包括某種類型的複雜問題解決(Complex Problem Solving,簡稱 CPS)。目前共有三種 CPS 的研究取向,分別是由多納、英國的 D.布羅德本特和美國的 B.布雷梅爾開創的。多納著重強調對問題解決的認知的、動機的、社會成分間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即問題解決的過程;布羅德本特強調在意識之內和意識外的問題解決的認知操作過程和典型的計算機作業系統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布雷梅爾則關切於人們在面臨複雜動態問題時的動態決策。這三種取向有一重要共同特色,在於其研究方法皆採用計算機仿真的動態複雜系統為實驗案例,由實驗樣本經營此計算機仿真系統的實驗室實驗。

多納在大量的實驗中,分析高績效群與低績效群的問題解決過程,發現高績效群的問題解決過程,似乎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而低績效群中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多那在歸納這些實驗結果後。提出了一個動態複雜系統的問題解決的“階段模式”,他將該模式分為五個互動的步驟:

建立目標;

根據目標發展出一套模式,並據此收集信息。人們在控制動態系統時,認知系統可能有兩大類認知方式與策略,一類是理性程式,其程式、推理與想法可以表達成外顯知識;另一類則為默會程式,其中的過程則難以外顯化,多納的研究顯示理性程式的績效較優;

預估與外延推論。一旦對情況取得足夠的信息,並形成與資料吻合的模式之後,則可進一步推測未來可能的發展,以作為規劃、決策與行動的基礎;

規划行動、決策、執行;

檢查行動的結果及修訂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階段模式”並非規範性模式,多納自認為這種觀念性的模式,是便於決策人與研究者大致的分門別類,以將各種描述性錯誤與處方性方法,納入一簡單架構,以利思考與記憶。各階段的反覆來回,更是常有的、也是應該的。

主要著作

失敗的邏輯:在複雜形勢下認清和避免失敗:198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