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的治世,盛極一時,以後日漸衰微,至西元前一八三年,孔雀王朝結束。這時,印度北方有希臘人所建立的大夏國入侵,併吞阿富汗及印度北境;印度南方則有達羅毘荼人建立的案達羅國興起,西元前二十七年滅去摩竭陀國的甘華王朝。
西元前一三○年,大夏國被東方大月氏人侵占,大夏遂遷都阿富汗的喀布爾。西元五○年左右,大月氏中的貴霜翕侯邱就卻在新頭河地方建立貴霜王朝,定都犍陀羅,其子閻膏珍更占有恆河上游,與南方案達羅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貴霜王朝到了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王(梵 Kaniska)時代(約七八——一二○年頃),國力最盛。除了領有北印度外,西侵安息,勢力達於鹹海,東到蔥嶺,南邊達到頻陀山脈、印度河流域,向北則及於中亞、伊朗等地,而以布路沙布邏城(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區)為都城,創建了自阿育王以後最強大的印度大帝國。這個時代,不但是印度政治史、文化史上的關鍵時代,而且迦膩色迦王也因繼阿育王之後,建設了信佛護法的佛教大國,在印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並稱為護持佛法的二大轉輪聖王。
迦膩色迦王初時信奉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不相信有罪福的說法,輕侮佛法,而且征伐四方,多造殺罪,直到受馬鳴菩薩的感化,才皈依佛教;馬鳴菩薩也因此成為國王思想及精神上的指導者。此外,協助治國的智臣摩吒羅及調身的良醫遮羅迦,這兩位高僧對國王的影響也很大。他們都是迦膩色迦王所重視景仰的大德。
由於迦膩色迦王大拓疆土,開啟當時東西文明交通的要道,加上他的極力保護佛教,使佛教迅速傳播於各民族之間,因而高僧輩出,促進了大乘經典的編纂,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經典結集。
當時的印度佛教,部派演化不止,教義十分紛亂,迦膩色迦王便禮請脅尊者和五百羅漢在喀什米爾地方舉行三藏結集大會,把佛教經律論的各種異說重新統一起來,造立三藏各十萬頌,用梵文筆錄,刻在銅板上,再建造佛塔以永久納存。結集的聖典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大毘婆沙論》,這是說一切有部的巨著。國王又下令將抄本遠送到各地,廣為流傳。這次的編纂工作雖費時十二年之久,但國王終於完成心愿,讓佛教再度興隆起來,日後還經由中亞傳到中國,再由中國傳到日本,蔚為當今世界的一大宗教。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貢獻,可以說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的“阿育王第二”。
迦膩色迦王建造了許多佛塔,據《法顯傳》、《洛陽伽藍記》卷五、《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迦膩色迦王曾在都城郊外建立雀離大塔與迦膩色迦伽藍。雀離大塔位在布路沙布邏城的東南七、八里處,塔高四十餘丈,眾寶裝飾,壯麗威嚴,在形式上改變了原來的覆缽式,創建了五層樓式的佛塔,是法顯所見過的佛塔中最壯觀的一座。據說,這座大塔曾經幾次焚毀,又幾次重建。一九○八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迦膩色迦王時代的舍利容器。迦膩色迦僧伽藍則建在雀離大塔西方,有重閣、層台、洞戶、僧院等建築物,可惜到玄奘西行時已成了廢墟,其他還有一千餘所伽藍、窣堵波,但也都頹圮,不復當日。
迦膩色迦王治世時期,佛教藝術有極大的發展,開展出希臘式犍陀羅藝術,這是印度佛教美術中,風格極為特殊的一系,盛行於印度河與喀布爾河的會合區域,以首都布路沙布邏為中心而發展,影響廣及中亞、東南亞、中國、日本等地。
犍陀羅藝術的表現,主要為宮殿寺廟的建築、佛菩薩像的雕刻、繪畫等。內容大都以佛教題材為主,採用希臘系統的表現方法,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歷史性價極大。可以說,犍陀羅藝術就是以印度傳統藝術為基礎,再吸收希臘、波斯、大夏、羅馬等藝術的風格,鎔為一爐,而自成一派,與一般的印度傳統藝術有所不同。
犍陀羅藝術越過北方蔥嶺,進入現今新疆地方,傳到中原,影響北魏的佛教藝術;又經由朝鮮,傳入日本,顯著影響飛鳥時代的建築、雕刻。另一派則傳到緬甸、暹邏、交趾等地。
迦膩色迦王的形貌,在他所鑄貨幣上,可以看到王的威武立像,高額大鼻,蓬鬆的鬍鬚,左手持矛,右手持劍。在他逝世之後,其子孚維什伽即位,繼承父志,使佛教廣布各地在喀什米爾等地也建築了不少規模宏大的佛寺。
擴展
綜合各經典,我們可以了解,佛陀對於轉輪聖王的看法,其大要可分成七點:
一切須以法為首,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並努力護持正法於不墜。
以正法教化人民,並依法保護一切禽獸,免遭殺害。
應時時向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諮詢國家大事。
矜恤孤寡,照顧貧困無依的眾生。
對於國家傳統的舊有法令,應該權衡制宜。
以十善法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淳善,風氣敦厚。
重視經濟生產,讓人民豐衣足食,生活沒有匱乏。
佛陀認為,如果能施行轉輪聖王的仁政,世間必可成為富足無爭的清淨國土。
上述幾位轉輪聖王,他們都是佛陀在世時或佛陀入滅以後,與佛教因緣深厚的英明君主,他們不但運用佛法來治理國家政治,影響社會風氣,同時又以仁心智慧來護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能在各時代展現不同的特色和風貌。
練習
分別列舉阿育王與迦膩色迦王對佛教的重要貢獻或影響。
試述與佛教有深厚因緣的國王如何以佛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