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廈門大學,實驗室於1986 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0 年通過國家驗收後被批准對國內外開放,1994 年、1997 年、2003 年和2008年四次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的評估。

實驗室簡介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於2005年啟動建設。其前身是成立於1995年10月的廈門大學海洋環境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48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助理教授18人;另有技術人員31人,研究助理27人,行政人員4人。所有固定研究人員均具有海外留學或訪問經歷,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5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3位教授曾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8人受聘為各類特聘教授,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廈門大學特聘教授1人。此外,實驗室的一批年輕骨幹隊伍正在健康成長,已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5人,福建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
實驗室瞄準與全球變化有關的重大科學問題,直面國家對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多學科交叉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與海洋生態系統相互作用。

發展歷史

1920年代 廈門大學海洋科學研究起步
1946年廈門大學設立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及海洋研究所
1995年10月 國家教委批准在廈門大學成立國家教委海洋生態環境開放研究實驗室
1999年12月 教育部確認“海洋環境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
2000年5月 成立我國第一個由國家和地方聯合共建的“教育部、福建省海洋環境科學聯合重點實驗室”
2005年3月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獲科技部批准建設
2005年12月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機制”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
2006年11月 以本實驗室為依託的創新引智基地獲得教育部、國家外專局“111”創新引智計畫資助

組織框架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方向

方向一: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
研究重點1: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通量(首席科學家:戴民漢教授)
研究重點2:海洋微型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首席科學家:焦念志教授)
研究重點3:CO2的生理生態效應(首席科學家:高坤山教授)

方向二:持久性有毒物質(PTS)的海洋環境行為及生態毒理效應
研究重點1:PTS的近海環境化學行為(首席科學家:袁東星教授)
研究重點2:PTS毒性機制與生態毒理效應(首席科學家:王克堅教授)

方向三:近海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的回響
研究重點1:台灣海峽及毗鄰海域生態系統對海洋環境變化的回響(首席科學家:洪華生教授)
研究重點2: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回響(首席科學家:林光輝教授)

科研項目

2008年新增科研項目[2009-4-17]
國家973項目[2008-1-14]
國家863項目[2008-1-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8-1-8]
各部委科技項目[2008-1-7]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008-1-6]
福建省科技項目[2008-1-5]
國際、地區合作項目[2008-1-3]
橫向協作項目[2008-1-2]

研究成果

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多波長分光態二氧化碳自動監測裝置
ZL200510129959.6
戴民漢、陳進順、魯中明 許昆明、廖英豪
好氧不產氧光合異養細菌的流式細菌檢測方法
ZL200610152031.4
焦念志、駱庭偉、張瑤
赤潮生物圖像自動識別方法
ZL200610005384.1
焦念志、駱庭偉 王博亮、王程
整體型固相萃取攪拌棒的製備方法
ZL200610122341.1
黃曉佳、袁東星
塔瑪亞歷山大藻培養液除菌方法
ZL200610036634.8
鄭天凌蘇建強、楊小茹
生化需氧微生物敏感膜活化方法及自動活化裝置
ZL200510129966.6
陳曦、肖來龍、辛玲玲 葉藝文、范朝、馬越超
一種固相微萃取萃取頭及其製備方法
ZL200710008864.8
陳曦、曾景斌 余彬彬、張麗梅
α-氯氰菊酯防污劑
ZL200610005247.8
柯才煥、馮丹青
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一種構建紅樹林土壤大片段宏基因組文庫的方法
200710009528.5
蔣雲霞、鄭天凌
黑鯛抗菌肽Hepcidin的表達載體和表達產物及其構建製備方法
200710008862.9
王克堅、楊明、蔡晶晶
一種用於貝類標記的粘結劑及其製備方法
200710009112.3
駱軒、柯才煥
一種貝類的標記方法
200710009113.8
柯才煥、駱軒
吸收類分析儀器光檢測量程自動擴展電路
200510124434.3
陳進順、廖英豪、魯中明
攜帶型生化需氧量光化學微生物感測器
200710008658.7
陳曦、王旭東 辛玲玲、胡浩
總鹼度測量儀
200810070572.1
李權龍、袁東星、戴民漢
楊波、陳進順、戴君偉
聚乙烯基吡啶整體材料為塗層的固相萃取攪拌棒製備方法
200710009918.2
黃曉佳、邱寧寧、袁東星
一種攪拌式鎘還原棒的製備方法
200810071398.2
袁東星、黃曉佳、邱寧寧、張敏
以單壁碳納米管為塗層的固相微萃取萃取頭及其製備方法
200810071369.6
李權龍、王雪鳳、袁東星
一種具有抗污損活性的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與套用
200810070639.1
王湛昌、林鵬、林益明 楊志偉、馮丹青、陳俊德

交流合作

2003年至2008年期間,實驗室設立開放課題基金課題47項,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0次;邀請來室講學與合作研究的國內外專家140人次;實驗室累計派到國外及港台地區講學、合作研究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27人次。實驗室現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海洋環境、海底管線、雷射流場測試技術、結構抗震等方面開展了高層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人才培養

2003年至2008年期間,實驗室有博士後研究人員19人出站,有畢業博士研究生230人、碩士研究生418人。目前我實驗室有在站博士後8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32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7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