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藻

亞歷山大藻

亞歷山大藻的細胞近球形,橫溝深,位於細胞中央,始末兩端移位與橫溝寬相等。縱溝深,位於下殼。甲殼薄。

基本信息

引發赤潮的種類之一。

屬甲藻門、多甲藻目、亞歷山大藻屬。

細胞近球形,橫溝深,位於細胞中央,始末兩端移位與橫溝寬相等。縱溝深,位於下殼。甲殼薄。

本屬包括微小亞歷山大藻、鏈狀亞歷山大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等赤潮種

微小亞歷山大藻微小亞歷山大藻

微小亞歷山大藻

細胞球形,尺寸較小,直徑15-29微米,細胞棕綠色,具鞘,包囊從球形到稍扁形,上面看為圓形(直徑25-35),側面觀察為卵形(長28-35微米,寬20-30微米)。大多數細胞含有粒狀物質和少量橘黃色物質。有腹孔,窄。

微小亞歷山大藻生長在熱帶、溫帶沿岸和河口海域。該種是地中海分布最廣的PSP毒素種,也是引起東南亞發生PSP事件的兩種主要生物之一(Vilaetal.,2001;Limetal.,2006)。該種集中在港口、河口和瀉湖,與低鹽度和富含營養的淡水輸入區相關。培養試驗表明,該種是廣溫鹽性的(Grzebyketal.,2003,Cannon1996)。提高溫度和增加光照,生長速率增加(Limetal.,2006)。一段時間適應後,在12℃也可以達到較高的生長速度。
微小亞歷山大藻是一種能形成沿海藻華的微小腰鞭毛藻。最早在亞歷山大港赤潮時被記載。該單細胞藻產生的高濃度毒素是造成全球許多地區人群麻痹性貝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毒素能夠影響生態系統中的其它生物,如哺乳動物鳥類魚類浮遊動物。與相似種的塔瑪亞歷山大藻不同,微小亞歷山大藻僅產生相對有限的PSP毒素(GTX1-GTX4)(genome.imb-jena.de/)。少量毒素對浮遊動物和魚類有害,能夠減少橈腳類生物繁殖。毒素在浮遊動物、貝類和蟹類中具有蓄積性,人或其他哺乳動物使用後會引起麻痹性中毒。該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引起人肌肉癱瘓、神經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Hallegraeff,1993;VanDolah2000)。藻華時由於擔心PSP疾病爆發,關閉貝類養殖廠,帶來經濟損失。

鏈狀亞歷山大藻鏈狀亞歷山大藻

鏈狀亞歷山大藻

胞略近圓形,體長21~48μm,寬23~52μm。藻體表面光滑,橫溝明顯左鏇;第一頂板無腹孔,後附屬孔位於腹區後板的右半部分。殼板薄,孔紋少。常由2~5個細胞組成群體。
該種分布廣,北美、歐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亞洲海域均有分布,青島膠州灣可見。

塔瑪亞歷山大藻塔瑪亞歷山大藻

塔瑪亞歷山大藻

細胞略近圓形,上殼與下殼半球形,大小相近。細胞長度在20~52μm,寬度在17~44μm;橫溝明顯左鏇;鞭毛2條,藻體呈鏇轉運動,速度較快。
本種在較暖的海域裡發生赤潮頻率較高,我國在大鵬灣廈門海域和膠州灣均有發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