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技術民俗的傳承與變遷研究

農耕技術民俗的傳承與變遷研究

一 一 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叢書名: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

平裝: 34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81522
條形碼: 9787500481522
產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4 x 1 cm ; 399 g
ASIN: B003F407Y2

內容簡介

《農耕技術民俗的傳承與變遷研究》以田野調查為基礎,以遼寧省東部山區本溪滿族自治縣沙河溝村為個案,研究特定時空坐落中的農耕技術民俗的擇定機制、技藝操作及傳承特徵。作者將農耕技術民俗視為民眾生活層面的一種文化事象,描述技術與民俗之間的融合互動,指出技術民俗理應作為民俗研究的重要對象,認為技藝操作是技術民俗的核心表象,是學者觀察和研究技術民俗的基本尺度。在對20世紀初期尤其是50年代以後農耕生產民俗的變遷情況進行描述過程中,探討引發農耕生產民俗變遷的諸種因素,指出技術民俗在民俗系統中的底層定位及其變遷規律,揭示變化的技術與生活方式的背後存在著民眾永遠不變的生活俗制。這一不變的生活俗制即是民俗的本質,它是適宜於特定區域的民眾的生存框架,始終具有向所有民眾開放的臨場發揮的特性。
關注民眾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強調民眾作為社會行動的主體對生產技術的理解及其日常生活選擇的合宜性,是《農耕技術民俗的傳承與變遷研究》的觀察基礎與研究宗旨。

作者簡介

詹娜,女,1978年出生,滿族,遼寧本溪人。2000年畢業於錦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2003年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目錄

緒論
第一節選題意義與研究範圍
一 選題意義
二 研究範圍
第二節相關研究的學術史
一 民俗學對物質民俗及生產民俗的研究取向
二 生產民俗的相關研究成果
三 農業學、考古學對農耕生產技術及農村經濟的
研究成果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資料來源
第四節相關術語界定
第一章沙河溝:一個典型的遼東山區村落
第一節遼東山區的自然與社會生態
一 自然地理概況——村落空間的生態區位
二 歷史沿革及主體構成——村落依託的社會生態區位
第二節沙河溝人的生活環境與生產形態
一 村落空間的形成及人口構成
二 村落的地貌與土質:除了沙子就是石頭
三 村落的社會生存空間:沙河溝人的歷史記憶
四 村落的主要生計方式
五 村落的時間制度
第二章農具:肢體功能的延伸與象徵意義的衍化
第一節農具:肢體功能的延伸
一 農具研究的相關成果
二 沙河溝傳統農具的種類、製作與使用
三 彎彎犁杖——生產知識的歷史延續
四 點種葫蘆——知識傳承中的斷裂
第二節農具:認同、象徵與情感
一 農具與地域認同
二 農具: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三 農具:精神與情感的依託
第三章農耕技術與生產循環鏈的展演
第一節種地:一個生活場景的文化解析
一 一個耕種的場景
二 文化解析:場景背後的故事
第二節農耕技術:生計經驗與智慧的累積
一 土頭薄
二 大犁掩與種蔓子地
三 插犁杖與招犁杖
四 "鏟七蹚八餓死狗"
第三節土地—莊稼—家畜—糞肥的環形連結
一 "莊稼一技花,全靠糞當家"
莊戶人眼中的豬——渾身上下都是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