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所屬地區:雲南
文化遺產名稱:四季生產調
遺產編號:Ⅰ—24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
單位: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遺產級別:國
基本介紹
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
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產、生活,而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四季生產調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直白、樸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以親切感人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口傳心授的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產、生活,而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四季生產調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直白、樸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以親切感人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口傳心授的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
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尤其是隨著外來強勢文化大量湧入,哈尼族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目前,能系統傳唱四季生產調的長輩藝人和祭師已屈指可數,潛心學習四季生產調的年輕一代哈尼人鳳毛麟角。四季生產調的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背景資料
《四季生產調》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
數百年來,勤勞的哈尼族人民在雲南元陽修築了壯觀的梯田,並一代代地把梯田的修築、耕作、經營等技術口口相傳,其傳承方式就是《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是靠哈尼族的“莫批”(哈尼族社會中處於第二層次的人,他們主持宗教祭祀活動,精通占卜醫藥,又是哈尼族音樂的承襲者)們流傳下來的,承載著本民族的智慧與文化。2006年,《四季生產調》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世紀80年代末,《四季生產調》的書面文本就已經蒐集、整理並出版了,但近年來,隨著老莫批的不斷去世,能夠完整演唱《四季生產調》的人越來越少。作為口傳文化的活藝術形態,《四季生產調》面臨著日漸消失的潛在威脅。
基本簡介
《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俗稱《翻年歌》,最早作為哈尼族古歌《窩果策尼果》中的一部分被傳承下來。而今“莫批的兒子不願做莫批,歌手的兒子不願學唱歌”,其口頭傳承現狀令人堪憂。從小就跟著爺爺學哈尼四季調的朱曉和是目前演唱《四季生產調》的唯一傳人,如今他已年近古稀,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將《四季生產調》傳唱下去。據朱曉和介紹,朱家是世襲的“莫批”家庭。他3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大伯家幾個男孩天資欠缺,在族人的商議下,小小的他被定為家族“莫批”的第七代傳承人。
《四季生產調》在哈尼族語裡被稱為“哈巴”,意為“沿著祖先開闢的路子走”,是哈尼族獨具特色的民間詩歌之母。《四季生產調》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於唐代。《四季生產調》是對舉世聞名的哈尼梯田農耕經驗的總結,深刻地闡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更替中的打埂、培育谷種、撒秧、插秧、打穀子、入倉等勞動全過程。
在哈尼族裡,“莫批”相當於哈尼文化的傳承人,必須通曉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族祭祀儀式等內容。那時,還是孩子的朱曉和並不明白“莫批”意味著什麼,不懂事的他時常嘲笑身為“莫批”的爺爺和大伯,搞不懂他們為什麼不下地幹活,整天就坐在那裡哼哼唧唧,唱一些自己聽不懂的東西。而如今當自己的女兒對演唱《四季生產調》沒有絲毫興趣時,卻讓朱曉和很不安,他知道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再講哈尼話,更別提唱四季調了,再不加以保護,民族文化就會失傳。為尋找能夠接替自己把這一絕活傳承下去的接班人,朱曉和沒少費心。1973年,他開始收徒弟,教授他們《四季生產調》的演唱技藝。但是直接現在,他收到的徒弟屈指可數。
據元陽縣文化館的負責人介紹,《四季生產調》的傳承危機主要表現在代際傳承的斷裂上。在現代化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人們對梯田農耕文化的情感淡漠了許多。不少哈尼族年輕人紛紛離開自己的村寨外出打工,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傳承上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結識了一批能說會唱、多才多藝、對民族文化很有感情的哈尼族地方學者,他們中的一些人四處募集資金,辦起了哈尼族民間文藝傳習班,親自教授學徒,力圖把哈尼族文化的精髓傳承下來。傳習班的成員絕大多數是從農村招來的哈尼族青年,他們一般到傳習班幾個月後就不願繼續學習。據學員們講,他們每人每月僅能得到300元左右的生活費,這點微薄的收入與他們外出打工的朋友相比,實在少得可憐。一批批的年輕人相繼離開,傳習班已難以維繫。
內容及特點
《四季生產調》“四季生產調”雖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內容相同。現在紅河州收集到的歌謠約1670行,分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5個部分,完整再現了哈尼族的勞動生產程式和生活風俗畫面,傳授系統的哈尼族梯田農耕生產技術和獨特生活習俗,是一部完整的哈尼族生產生活教科書。引子部分有41行,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強調了傳承古歌、傳授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或介紹梯田農耕的程式,包括泡田、打埂、育種、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穀子、背穀子、入倉等過程及相關的民俗活動。其中也包括了與農耕活動相應的天文曆法和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哈尼族祭寨神、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這三個祈禱和慶豐收的節日,並對年輕人進行人生禮儀教育。
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產、生活,而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梯田耕作的程式、技術要領,以及與之相應的天文曆法知識、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節慶祭典知識和人生禮節規範等。在演唱時,沒有表演動作和樂器伴奏,其音調極為古樸、莊嚴,且平緩、穩健。東南亞的緬甸、越南、寮國、泰國等國家的哈尼族也都在傳唱著這首古老的歌謠。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生產、生活,而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發展現狀
《四季生產調》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四季生產調》的口頭傳承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千百年來,哈尼族祖先積累了大量關於自然風物的認知和生產生活的技能經驗,這些都通過《四季生產調》的講述而記憶和傳承下來。《四季生產調》歌唱了圍繞四季交替而展開的一系列生產、生活和信仰活動,它的產生、發展和傳承都離不開具體的梯田農耕文化生活。人們在朋友相聚、逢年過節、新人嫁娶、新房落成典禮以及叫栽秧魂等多種場合都會演唱《四季生產調》,其中尤以重大節日為主。所以,有學者提出,哈尼族梯田文化的保護與四季生產調的傳承,兩者應該相輔相成。要使飄蕩在梯田裡的歌聲永不消逝,最根本的是要保障哈尼人民俗生活的延續不中斷。據朱曉和介紹,由於哈尼梯田近年來備受關注,村子裡的生活受外界影響很大,傳統的節日味道沒有以前濃厚,一些傳統習俗也在逐漸簡單化。
一位研究哈尼文化的學者對包括《四季生產調》在內的哈尼文化的斷層一直充滿憂慮,他曾經開辦研習班,四處為哈尼文化奔走呼告,但收效甚微。他說,在生活相對貧困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諸如《哈尼四季生產調》此類優秀民族文化的保護出現了令人尷尬的現象,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面對“外面世界”的種種精彩和誘惑,怎樣使哈尼族年輕人認識到自身文化的價值,進而珍惜它,自覺地去傳承它,是需要大家共同關注的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確立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如何在這樣一個契機下,形成代際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找到他們世界觀和行為模式的共通之處,從而尋求民族文化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群體中傳承的可能,這將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讓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只是作為“故紙堆”被景仰,而是鮮活地流動於現實之中,哈尼族一直傳唱的古歌希望不會因傳人的離世從此消失。
四季生產調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直白、樸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以親切感人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口傳心授的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尤其是隨著外來強勢文化大量湧入,哈尼族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局面。目前,能系統傳唱四季生產調的長輩藝人和祭師已屈指可數,潛心學習四季生產調的年輕一代哈尼人鳳毛麟角。四季生產調的搶救與保護迫在眉睫。
文化傳承
《四季生產調》《哈尼四季生產調》是一部全面反映哈尼族千百年來生活狀況的長篇古老歌謠,其中詳細記錄了哈尼族人民在同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涉及到哈尼族人民生活中的打獵、農耕、婚禮、喪葬、祭祀等方方面面,堪稱一部研究哈尼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哈尼四季生產調》一直都靠口頭傳唱的方式保留下來。
“莫批”是哈尼族社會結構中處於第二層次的人物,是一個天資聰明、記憶力極強、能說善辯、熟悉本民族傳統知識及社會歷史的人構成的群體。其職能是主持各種自然祭祀活動,為民眾精神上排憂解難,某種意義上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他們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播者,也是哈尼族宗教信仰活動中的祭司,同時又是哈尼族音樂的歌者,其功能和影響範圍十分廣泛、深遠。
“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內容非常詳細具體,可操作性強,語言生動活潑、直白樸素;傳承歷史悠久,傳承的民眾基礎廣泛,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的集合之作。主要是“莫批”(哈尼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通過收徒弟的方式。家庭傳承及在節慶或公眾場合演唱等方式進行傳承。目前,能系統傳唱“四季生產調”的長輩藝人和祭司已屈指可數,其傳承亟需加強。
四季生產調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它直白、樸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風格給人以親切感人的藝術享受和審美體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口傳心授的四季生產調都在哈尼族社會的生產、生活中起著指導作用。
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四季生產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朱小和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四季生產調
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流傳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哈尼族歷史上無文字,其先民積累的大量關於對自然、動植物、生產生活的豐富技能和經驗形成一套完整的農業生產生活和民間文化知識體系,經過總結提煉,以通俗易懂的歌謠“四季生產調”一代代傳承,使哈尼族農耕生產、生活文化一直延續至今,並被評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季生產調”雖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內容相同。現在紅河州收集到的歌謠約1670行,分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5個部分,完整再現了哈尼族的勞動生產程式和生活風俗畫面,傳授系統的哈尼族梯田農耕生產技術和獨特生活習俗,是一部完整的哈尼族生產生活教科書。引子部分有41行,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強調了傳承古歌、傳授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其餘部分按季節順序講述或介紹梯田農耕的程式,包括泡田、打埂、育種、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穀子、背穀子、入倉等過程及相關的民俗活動。其中也包括了與農耕活動相應的天文曆法和自然物候變化規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哈尼族祭寨神、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這三個祈禱和慶豐收的節日,並對年輕人進行人生禮儀教育。
“四季生產調”體系嚴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內容非常詳細具體,可操作性強,語言生動活潑、直白樸素;傳承歷史悠久,傳承的民眾基礎廣泛,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的集合之作。主要是“莫批”(哈尼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通過收徒弟的方式。家庭傳承及在節慶或公眾場合演唱等方式進行傳承。目前,能系統傳唱“四季生產調”的長輩藝人和祭司已屈指可數,其傳承亟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