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民俗文化

“七夕”民俗文化

邢台內丘縣歷史悠久,無論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銅文化等時代,與邢台同樣都與黃河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實物證明,“邢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幾乎與華夏文明同步,而內丘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民間藝術、風土人情等文化遺存,猶如“邢文化”記憶的縮影。

信息

所屬地區:河北·邢台

..

文化遺產名稱:邢台市“七夕”
民俗文化
遺產編號:Ⅷ-3
遺產類別:民俗
申報日期:2006年申報人/
申報單位:邢台市天河山旅遊開發區

遺產級別:市聯繫方式:

品內丘“七夕”天棚·地棚剪紙藝術

..
邢台內丘縣歷史悠久,無論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銅文化等時代,與邢台同樣都與黃河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實物證明,“邢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幾乎與華夏文明同步,而內丘的地方文化、宗教信仰、民間藝術、風土人情等文化遺存,猶如“邢文化”記憶的縮影。諸如:有象徵王權的西周“邢侯簋”;享有世界白瓷之母的唐代“邢州白瓷”;漢代“天祿”、“辟邪”(20世紀初掠走);有堪稱“中國民間木刻版畫活化石”的“內丘神碼”;又有敬天地、頌愛情的內丘“七夕”天棚、地棚剪紙藝術,和傳承千百年來的“七夕”民俗文化。其圖式的神秘性、象徵性,遠古意義和藝術價值,值得我們認真探究。

尊天敬地的風俗

我國古代傳統的農耕生產主要特徵是依賴於自然,依賴於天地。人們認為要想獲得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必須向天地、自然討生活,以設香案、跑扇鼓、扎天棚等形式敬天敬地,感應上蒼,內丘七夕天棚、地棚剪紙的製作及祭祀儀式正是傳統農耕文化生活(生存)方式的具體體現,而以“剪”的工藝手法在節日習俗中早就出現。明·崇禎十五年《內丘縣誌》(節令)載:“元旦祭天地祖考、門設神荼鬱壘象,剪彩羅曰迎新歲……”清·道光十二年《內丘縣誌》亦有類同記載。因而,“剪彩羅”或剪天棚、剪地棚是內丘一帶民俗活動中常見的工藝手段。
..

現在內丘一帶的農村,春節前仍可看到類似這種敬天地的活動——“豬祭供”。它是為還願(如天給人已降福、祛病、免災)而進行的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在臘月十五至三十之間,選一良辰吉日,殺一頭肥豬,把它供在庭院中的天地桌前。天地桌中央貼有“天地三界”神碼,桌上擺滿香火、蠟燭、面饃、酒菜等供品,在大供桌前焚燒五彩紙、黃熛紙、金銀元寶(紙紮),並請來善佑(巫師),手敲扇鼓、腳踩舞步、放聲唱誦(曰跑功或曰說功),以此來報“天恩”。這種以天地為中心的信仰體系可能追溯到遠古的原始崇拜,具有原始的宗教色彩。因此,內丘一帶的“祭天地”活動,有著豐厚的歷史淵源。而“剪”(天棚、地棚)與“刻”(內丘神碼)是這種民俗活動傳承的重要載體。

創生萬物的天宮

..
內丘七夕的天棚圖式,天棚由五色紙(實為多彩紙:紅、綠、藍、黃、黑、金、銀等)剪貼而成,寬5.8尺,長8.6尺,底色為淺黃色,圖案用紙為普通紙和蠟光紙及金、銀鉑紙,整體看去金光燦燦,猶如宮殿般華麗;“天宮”四周有一圈象徵生命的二方連續花瓣圖案組成宮殿的城牆;四邊牆中央分別設有東、西、南、北四大天門;城內對角線有一道閃閃發光的星星,組成“S”型的銀河;圍著銀河有五彩喜鵲搭成的富有動感的鵲橋;“S”型銀河的左上角,一輪紅日,右下角一藍色圓月,恰似一條陰陽魚兒在不停地互動、交合。紅日之中有山川、火苗,中間有代表日神的男人形象(象徵陽);藍色月宮(或稱廣寒宮)中,有山川、桂樹(又稱娑羅樹)、玉兔,中間有代表月神的女人形象(象徵陰)。紅日和藍月旁邊分別又有“”組成的牛郎星、“”組成的織女星,亦象徵陰與陽。另有南斗、北斗星及二十八星宿中的若干星,構成一個若大的天體。而“牛郎”(星)擔著小孩(太空中兩星座)與“織女”(星)在白雲、喜鵲組成的銀河兩旁隔河相望,帶出幾分憂傷和淒涼。在這裡藝人們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神聖莊嚴,陰陽互動,悲歡離合(牛郎、織女星的人格化)的天宮的景象和天上的故事,表現得美麗感人,神秘而悲壯!

繁衍生息的地都

《易》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闡述了宇宙生命進化和xie的秩序和生命規律。其中以“生”為中心。創生或造物者為天,而孕育生命,繁衍生命者為地。那么,在“地棚”的圖式中,為什麼並非把山川、河流、土地、植物等作為地的象徵,而是把布滿“水生物”的水宮(水都)作為地棚?
..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們這個星球諸多生命體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上蒼”給予這個星球特殊的恩賜。有了水,一切生靈(佛稱眾生)才得以存活和繁衍。從佛的角度而言,“所有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繁而滅度之”(《金剛經》),被佛祖認為可度的眾生皆沒有離開水,因此水即是“生萬物”的載體,也是“度(或渡)眾生”的最具象徵意義的載體。而選擇“水域”代替或作為地都(地棚),是再合適不過了。把“天棚”、“地棚”塑造成宮殿、都城,說明天地在人們心目中至尊的地位。故稱:天宮、地都。
內丘七夕“天棚”“地棚”祭祀活動及藝術圖式,是華夏傳統的農耕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在這一地區民俗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是植根於黃河文明以及“邢文化”之中鮮活的原生態文化樣本,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千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遺存和繁衍的軌跡。
地都(地棚)四周的城牆、城門樣式,畫面的尺寸和主要顏色(黃底色)大致與“天棚”類同,整體效果依然金碧輝煌。“地棚”的圖式為聚合式或曰包圍式結構,比起“天棚”的“S”型動感構圖,更有一種寧靜感和穩定感,其樣式與內涵較之“天棚”更具特殊性和原創性。地都的中心是整個畫面的畫眼——“魚戲蓮”。有一造型寫實的肥魚,在與坐有“地母”的蓮花嬉戲;四周的蛙與搖頭搖尾的蝌蚪向著中心的“魚戲蓮”游來;畫面的左上方和右下方各有一擺船的童子,左上角的童子頭朝上向左划動,右下角的童子頭朝下(反過來看即正)向右划動,上下交錯,陰陽互動。人、船、魚、蛙、蝌蚪、蓮花、神仙,共同暢遊在一個水域……猶如《詩經》、《楚辭》意境的再現。

童子·蓮花船·摩訶羅

內丘七夕祭天棚、地棚儀式是一種典型的民俗宗教信仰活動,反映了巫術、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共存的特徵。地棚(水域)中的圖式:蓮花、童子擺渡等具有明顯的佛教色彩。渡人的蓮花紋飾的船可看作是菩提船、法船或生命船。“化生”童子應是古代“七夕”活動所記載的“摩訶羅”形象。摩訶羅或稱摩喝樂,摩瞧羅,原為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據載,唐朝“七夕”時即有“化生”之說和“摩訶羅”之說。唐·王建《宮詞》所謂:“七月七日長生殿,水柏銀盤弄化生。”明朝《歲時紀事》有:“七夕,俗以蠟作嬰兒,浮水中心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謂之化生,本出於西域,謂之摩瞧羅,實即古之所謂乞子之風”。宋《東京夢華錄》云:“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皆賣摩喝樂。(唐宋時借其名製成一種土偶人,於七夕供奉,名摩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這種“小塑土偶”於20世紀80年代,在內丘西關及中馮洞村的唐代邢窯遺址曾有大量發現。(見圖四)男童(摩訶羅)兩腿盤坐在六梭座上,高約四寸,個別有施黑、白、紅彩,頭頂心留著“雞屎片”小辮,腿上爬著小獅子狗,(或稱狗型獅)活潑可愛。這說明唐代時期內丘人已供奉摩訶羅,也說明內丘一帶乞子之風早已有之。他與“地棚”中划船的童子似曾相識。
..

內丘“七夕”天棚、地棚,不是一般審美意義上觀賞性剪紙;其祭祀儀式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民藝活動。從剪貼、貼上到祭祀,那七天七夜的“創作”過程,如同一件完整的“行為藝術”作品,(作品可取名為:“天人同構”)。其活動是立體的;其內涵是豐富的;其圖式創作手法是浪漫自由的;創作心態是真誠、純淨的;其色彩絢麗、神聖而莊嚴。藝人們用手中簡而易行的剪刀、彩紙,營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天宮、地都,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精神家園。內丘“天棚”“地棚”祭祀活動及藝術圖式,是華夏傳統的農耕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在這一地區民俗活動中的具體體現,是植根於黃河文明以及“邢文化”之中鮮活的原生態文化樣本,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千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遺存和繁衍的軌跡。它以天地日月陰陽相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為載體,表達了對天地的敬仰、對愛情的禮讚,以及對生命繁衍不息的渴求和追求。乾坤變通,陰陽相合,生生不息的中國本源文化,在這裡依然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千年七夕節:傳承民俗文化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由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衍化而來,傳說歷經千年不衰,在太倉廣為流傳,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代代相傳。而太倉南郊也被證實為“牛郎織女降生地”,在全市各相關部門的重視和保護下,七夕情在太倉源遠流長。

歷史記載證實太倉為牛郎織女降生地

據調查研究,南宋家住黃姑村龔明之的《中吳紀聞》中有《黃姑織女》的記載:“崑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嘗有牽牛、織女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鄉人異之,為立祠。”宋范成大《吳郡志》、明張采《太倉州志》上都有著關於太倉建有牛郎織女廟的文字記載,以上資料表明,至遲在北宋,現屬太倉的黃姑村已建黃姑廟祭祀牛郎、織女,而建廟的原因,就是源於牛郎、織女星降生於此的傳說。
..

牛郎織女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在封建壓迫下對愛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渴望,故事中牛郎和織女的形象,廣泛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尊敬。其中的織女心靈手巧,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間時,曾把超群的織錦繡花技術傳授給大家。所以,每到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的這天,我國許多地方的婦女要舉行別致的活動,祭祀她,向她乞求靈巧,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女紅技藝。這就是所謂的“乞巧節”,也叫“女兒節”、“姑娘節”。

文化工作者不遺餘力保護民俗遺產

由於歷史的變遷和受到極左思潮的衝擊,太倉關於“七夕”的許多歷史遺存曾一度散失,牛郎織女廟在1958年被拆毀,只有織女廟前的一棵銀杏樹還艱難地站立著。後經民眾自發募捐重修織女廟,原先“七夕”舉辦的熱鬧乞巧會也曾一度中斷了幾十年,一些民間風俗只留在老人的記憶中,年輕一代一無所知。隨著近幾年來對七夕節的重視,太倉不僅申報到了蘇州市級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年底又被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七夕文化傳承基地”。
我退休以後就一直在做有關保護七夕的事情,除了每年安排乞巧會的活動以外,更是在平時不斷擴大七夕的影響力。”記者採訪到了已經退休在家多年的管愛生老人,快70歲的他曾經工作於南郊文化站,現在負責一年一度七夕乞巧節的活動。一說到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工作,老人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從事七夕保護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樂趣。今年的活動,他更是下足了功夫,邀請了周邊地區30多座廟的廟主前來助興,屆時龍獅、腰鼓又將重燃牛郎織女的愛情之火。
..

為了傳承延續好太倉七夕節,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相關部門展開了具體保護措施。市文聯、文廣局和社會力量進行的“七夕節”民俗活動調研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將根據蘇州市統一要求,制定落實保護內容及時間表。而蘇州市也將制定頒布《蘇州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辦法》,對“七夕節”等文化空間項目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和保護要求。同時,我市將進一步普查挖掘,做好“牛郎織女傳說”的蒐集論證、研究與利用,將有關歷史文獻及圖片、資料整理建檔,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出版,利用文藝活動,展示“牛郎織女傳說”內涵,通過電視、報紙、網際網路等媒體提高其文化價值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另外,為了保護宣傳“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文化遺產,雙鳳中學少年郵局精心設計了“織女廟”臨時郵戳,並在郵戳使用當天,向全國各地及海外集郵者寄發了二百多封首日封,吸引了不少收藏者、集郵者前來觀覽。郵戳中刻有“織女下凡”圖和“太倉——牛郎織女降生地”字樣。據悉,這是中國第一枚“織女”地名文字郵戳,並採用了宣傳郵戳與郵政日戳結合的連體戳,具有較高的民間傳說專題收藏價值。

七夕活動呈現濃厚的太倉地域特色

太倉民眾十分重視“七夕節”活動,每年七月初七常在“織女廟”舊址舉行活動。只見廟內織女鳳冠霞帔,面帶微笑端坐殿上;廟外鑼鼓喧天,長龍舞得風風火火塵土飛揚;臨時架起的敞棚內,數十張圓桌一字鋪開巍然壯觀;灶台間炊煙裊裊,各式齋菜被分裝進層層堆疊的碗碟中;源源而來的善男信女將整個“織女廟”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最近5年的七月初七,在有著“牛郎織女降生地”之美譽的南郊利民村織女廟前舉行的“七夕乞巧會”上都會上演這么一幕熱鬧非凡的盛景。
..

在一年一次的“乞巧會”上,延續了上千年的各類紀念活動,逐步形成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文化遺產。這裡有盛大的香汛,而各式商販也會在一旁擺攤買賣,場面熱鬧非凡猶如廟會。廟內和六里大的廟場上熙熙攘攘,包括崑山、嘉定、常熟等地的香客上千人來此。乞巧會由廟主主持,分為開啟、齋筵、祭祀、念經、解糧等5個部分。神像一般三年開一次光,開光分為淨面、接靈、開光、開道、接光、朝皇、拜堂拜印、上菜等幾個環節。“七夕節”上都會進行拜雙星、觀星斗、看巧雲、篤(丟)巧、蛛網乞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淨頭槿、承露盤等一系列富有太倉特色的民俗活動。
在“乞巧會”上,廟主不僅延承了免費施齋,各色巧點誘人又可口,地道的巧果、蘭花豆、豇豆麥糕等特色點心更是令人大開眼界,食客們均讚不絕口。到了下午,姑娘們開始用自家種的鳳仙花染紅指甲以求吉祥如意,用槿樹葉汁洗頭以求美貌純潔,有時遊客也不禁入鄉隨俗,一沾喜氣。

七夕含有歷史、文化、社會多面價值

在一千年左右的歷史長河中,七夕節在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價值,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有男人乞文、婦女乞巧、追求智慧、夫妻愛情、民俗文化等等,是研究我國民俗文化活動的寶貴資料。七夕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諸如天文星象,農業耕作,紡紗織布,追求智慧,以及文學曲藝、戲劇書畫創作等。同時,歷代留下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難以計數。歷代著名的作家,幾乎都寫過七夕方面的作品,這些在文化方面有著深遠影響。
太倉七夕節的主題富有特殊的積極意義和社會價值。七夕節其迷信色彩比較淡薄,重視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將女性的美好作為基本主題進行發揮;七夕節廟會,是節日性的例會,它是傳統社會裡在炎夏之際四鄉村民休閒娛樂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