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

辣蓼

辣蓼,中藥名。為蓼科蓼屬植物水蓼 L.的全草。分布於我國南北各省區。具有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症的治療;外用於毒蛇咬傷,皮膚濕疹。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治

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於毒蛇咬傷,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

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

外用:適量,煎水浸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采全草,曬乾。

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無毛,節部膨大。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0.5-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具緣毛,兩面無毛,被褐色小點,有時沿中脈具短硬伏毛,具辛辣味,葉腋具閉花受精花;葉柄長4-8毫米;托葉鞘筒狀,膜質,褐色,長1-1.5厘米,疏生短硬伏毛,頂端截形,具短緣毛,通常托葉鞘內藏有花簇。

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長3-8厘米,通常下垂,花稀疏,下部間斷;苞片漏斗狀,長2-3毫米,綠色,邊緣膜質,疏生短緣毛,每苞內具3-5花;花梗比苞片長;花被5深裂,稀4裂,綠色,上部白色或淡紅色,被黃褐色透明腺點,花被片橢圓形,長3-3.5毫米;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長2.5毫米,表面有小點,黑色無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分布於我國南北各省區。生河灘、水溝邊、山谷濕地,海拔50-3500米。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有分枝,長30-70cm;表面灰棕色或棕紅色,有細稜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中空。葉互生,有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長5-10cm,寬0.7-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表面棕褐色,下表面褐綠色,兩面有棕黑色斑點及細小腺點;托葉鞘筒狀,長0.8-1.1cm,紫褐色,緣毛長1-3mm。總狀穗狀花序長4-10cm,花簇稀疏間斷;花被淡綠色,5裂,密被腺點。氣微,味辛、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