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草[中藥]

辣蓼草[中藥]
辣蓼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辣蓼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柳葉蓼L.var.Sihbth.的全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具有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之功效。常用於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心、大腸經。

功效

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

主治

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相關配伍

1、治腸炎、痢疾:綿毛大馬蓼根研末24g,開水送服,每日服2次。(《福建藥物志》)

2、治中暑腹痛:綿毛大馬蓼鮮葉芽12g,食鹽少許,搗爛或搓爛,開水送服。(《福建藥物志》)

3、治小兒瘧疾:綿毛大馬蓼15-18g,麥芽12g。水煎,早晚飯前2次分服。(《福建藥物志》)

4、治瘧疾:綿毛大馬蓼葉、桃葉各等分。研末,調酒水製成丸,早晚各服3g。(《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

採集加工

夏、秋間採收,晾乾。

形態特徵

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柳葉大馬蓼、綿毛大馬蓼。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莖直立,具分枝,無毛,節部膨大。葉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3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常有一個大的黑褐色新月形斑點,兩面沿中脈被短硬伏毛,全緣,邊緣具粗緣毛;葉柄短,具短硬伏毛;托葉鞘筒狀,長1.5-3厘米,膜質,淡褐色,無毛,具多數脈,頂端截形,無緣毛,稀具短緣毛。總狀花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近直立,花緊密,通常由數個花穗再組成圓錐狀,花序梗被腺體;苞片漏斗狀,邊緣具稀疏短緣毛;花被淡紅色或白色,4(5)深裂,花被片橢圓形,外面兩面較大,脈粗壯,頂端叉分,外彎;雄蕊通常6。瘦果寬卵形,雙凹,長2-3毫米,黑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鑑別

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除濕健脾,利水豁痰。主治腸炎,痢疾,中暑腹痛,瘧疾,小兒疳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