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菌核病

辣椒菌核病

000-1 de

目錄

病害症狀
發病規律
防治
治療方案
病原描

病害症狀

為害莖稈或分枝。局部壞死,皮層腐爛,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黑色鼠糞狀菌核,上端枝葉枯死。
辣椒菌核病病害症狀辣椒菌核病病害症狀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和越夏。萌發時,產生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在華中地區,菌核萌發一年發生兩次,第一次在2-4月間,第二次為11-12月。萌發時,產生具有柄的子囊盤,子囊盤初為乳白色小芽,隨後逐漸展開呈盤狀,顏色由淡褐色變為暗褐色。子囊盤表面為子實層,由子囊和雜生其間的側絲組成。每個子囊內含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從子囊頂端逸出,藉氣流傳播,先侵染衰老葉片和殘留在花器上或落在葉片上的花瓣後,再進一步侵染健壯的葉片和莖。病部產生白色菌絲體,通過接觸,進行再侵染。發病後期在菌絲部位形成菌核。病菌菌絲生長發育和菌核形成溫度為0-30℃,20℃為最適。菌核沒有休眠期,在乾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但不耐潮濕,一年後即喪失其生活力,溫度在5-20℃和較高的土壤濕度的狀況下菌核即可萌發,其中以15t左右為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適溫5-10℃,經48小時後,孢子萌發率可達90%以上。本病在溫度20℃左右和相對濕度在85%以上的環境條件下,病害嚴重,反之,濕度在70%以下,發病輕。早春和晚秋多雨,易引起病害流行。

防治

發病嚴重地進行深翻,菌核深埋土中,子囊盤不能出土,減少病菌初侵染來源。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噴灑殺菌劑: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30%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10天噴藥一次,共2-3次。

治療方案

發病中前期

方案一:《奧力克-霉止》50ml+金貝40ml,兌水15公斤水,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方案二:《奧力克-霉止》50ml+霜貝爾30ml,兌水15公斤,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方案三:《奧力克-霉止》50ml+細截30ml,兌水15公斤,每5—7天用藥1次;

發病中後期

霉止50ml+40%嘧霉胺懸浮劑10—15g或碧秀丹(氯溴異氰尿酸)30g或丙環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20g或乙霉多菌靈20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5g或70%百菌清30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霉止50ml+40%菌核淨可濕粉劑20g或40%腐霉利可濕粉劑15—20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備註

1、及時摘除病葉、病果、病枝等

2、病重時,也可採用先熏棚,次日再噴霧的方法。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核盤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ert)deBe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糞狀,直徑1-10毫米,可生子囊盤1-20個,一般5-10個。子囊盤杯形,展開後盤形,開張在0.2-0.5厘米之間,盤淺棕色,內部較深,盤梗長3.5-50毫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單胞,無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由菌絲組成,外層系皮層,內層為細胞結合很緊的擬薄壁組織,中央為菌絲不緊密的疏絲組織。菌核無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強,溫度18-22℃,有光照及足夠水濕條件,菌核即萌發,產生菌絲體或子囊盤。菌核萌發時先產生小突起,約經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盤,開盤經4-7天放射孢子,後凋萎。

病原菌圖片病原菌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