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白絹病

辣椒白絹病,主要為害莖基部,初病莖基部暗褐色,其上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呈輻射狀擴展,四周尤為明顯,後期在病部菌絲上產出褐色白菜籽狀小菌核,濕度大時,菌絲體在地表向四周擴散,也產生褐色至深褐色小菌核。太陽曝曬可使5cm 深的表層土溫度升高12℃,土壤溫度達到45℃以上,長時間的高溫使菌核無法在5cm內的表土層中生存。用培養好的木黴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在發病前拌土或製成菌土撒施均可,每667m2用菌1kg,用菌量約占菌土的0.3-1.2%,防效可達70%以上,雖比五氯硝基苯的防效稍差,但防效仍較理想,且無污染,是生產無公害優質辣椒的理想措施之一。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莖基部,初病莖基部暗褐色,其上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呈輻射狀擴展,四周尤為明顯,後期在病部菌絲上產出褐色白菜籽狀小菌核,濕度大時,菌絲體在地表向四周擴散,也產生褐色至深褐色小菌核。

病原形態特徵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稱齊整小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稱羅氏阿太菌,屬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目,膏藥菌科真菌。自然條件下很少產生。在生活史中主要靠無性世代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營養菌絲和菌核。生育期中產生的營養菌絲白色,直徑5.5~8.5微米,有明顯締狀連結,菌絲每節具兩個細胞核,在產生菌核之前可產生較纖細的白色菌絲,直徑3.0~5.0微米,細胞壁薄,有隔膜,無締狀聯結,常3~12條平行排列成束。菌絲細胞壁成纖維狀,平均厚度0.1~0.3微米,菌絲尖端前40~200微米處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圍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體中,此外可見核、核仁、肉質綱、邊體等。菌絲內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狀隔膜,隔膜共5層。白絹病菌是由3~12條平行排列的菌絲束形成,此時菌絲先長出側生分支,後再多叉分支,逐漸變成球形,菌絲有互相吸引的物質存在,有認為菌絲在形成菌核苞芽時,菌絲彼此間有一可以互相吸引的物質存在,而苞芽發生後,能否繼續發育成菌核,須視菌體自身是否有足夠能量而定,在沒有特定影響因子時逐漸形成菌核。白絹病菌分為二大類:A型,菌絲生長較疏,在培養皿邊緣處產生較寬的環狀菌核帶與較多的菌核生成。R型,菌絲生長較厚實,在培養皿邊緣處產生較少的菌核。菌核開始是由小群的菌絲集合形成苞芽,有疏鬆型、末端型、菌絲束型三種形式,由不規則分支而來,且鄰近菌絲會有少許的假柔細胞成份。此菌絲的組成開始緊貼,可能也有菌絲融合現象。白絹病菌的菌核在結構上可分為4部分:最外層是由暗褐色厚壁細胞形成的厚皮層;裡面是殼層,由2~4層厚壁細胞連線排列而成;再裡面是皮下層,由6~8層厚壁細胞構成;最內層是髓部,由菌絲狀長形細胞疏鬆地組成,充滿一些電子密度較高的小顆粒體,可能是貯藏醣類,及一些膜裹住的黑色顆粒體。菌核內各細胞均具兩個細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抵抗惡劣環境的黑色素。白絹病菌以菌核存在於土壤中2.5厘米處,2.5厘米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厘米處幾乎不發芽。

發病條件

1. 溫度:溫度對辣椒白絹病菌菌核的萌發和菌絲生長都有顯著影響。菌核萌發的最適溫度範圍是25-35℃,低於10℃時不萌發,45℃以上高溫有抑制或殺死菌核的作用。菌絲在30-35℃之間生長最快,低於10℃菌絲不生長,10-15℃下菌絲生長緩慢,45℃以上高溫對菌絲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持續2-3天的高溫能控制菌絲生長。

2. 濕度:相對濕度100%是菌絲生長的最佳濕度。病害發展速度以在較低的土壤含水量15%時最快,隨土壤含水量增大,病害反而減輕。研究還證明,菌核在20℃的乾燥環境裡培養3天后再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時,菌核的萌發率升高,病害加重。

3. PH值:PH4.0-7.2的中性偏酸環境下菌核的萌發率最高,鹼性環境不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

4. 土壤質地:當穀殼、蔗渣、糞肥或種過蘑菇的鋸木屑等作為改良劑加到土壤中時,病菌的萌發率下降,且改良劑的碳氮比與菌核萌發率和病害發生程度明顯相關,較低的碳氮比能抑制菌核萌發和病害發展,土壤中N含量比堆肥更能抑制病菌菌核的萌發,125ppm 硝酸鈉和250 ppm 的尿素或碳酸氫銨能完全抑制菌核的萌發。

綜合防治措施

1. 太陽曝曬殺菌:在定植之前六周,用透明的塑膠薄膜復蓋空閒的壟面,復蓋之前儘量澆濕土壤。太陽曝曬可使5cm 深的表層土溫度升高12℃,土壤溫度達到45℃以上,長時間的高溫使菌核無法在5cm內的表土層中生存。

2. 深耕土壤:深耕可將表層土壤中的病菌翻入深土層,病菌菌核在深土層中難以萌發。因此,深翻土壤可有效地防止辣椒白絹病的危害,同時還有利於根系生長。

3.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追施硫酸銨、尿素、硝酸鈣等含氮肥料,提高土壤中N的含量,以抑制白絹病核的萌發。

4. 調節土壤酸鹼度:整地時,結合整地畝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在田間病株上的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在病穴處撒上消石灰消毒。

5. 利用生物農藥----木黴菌防治白絹病。用培養好的木黴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在發病前拌土或製成菌土撒施均可,每667m2用菌1kg,用菌量約占菌土的0.3-1.2%,防效可達70%以上,雖比五氯硝基苯的防效稍差,但防效仍較理想,且無污染,是生產無公害優質辣椒的理想措施之一。

6.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20%的甲基立枯靈800倍液灌根或按1:50-100的比例拌細土撒在病部根莖處,或用50%的五氯硝基苯800倍液灌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