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椰菜、紫甘藍菌核病主要為害莖基部、葉片或葉球。受害部初呈邊緣不明顯的水浸狀淡褐色不規則形斑,後病組織軟腐,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外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莖基部病班環莖一周后致全株枯死。採種株多在終花期受害,除侵染葉、莢外,還可引起莖部腐爛和中空,或在表面及髓部生絮狀菌絲及黑色菌核,晚期致莖折倒。花梗染病,病部白色或呈濕腐狀,致種子瘦癟,內生菌絲或菌核,病莢易早熟或炸裂。該病還可侵染白菜、蘿蔔、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萵苣、黃瓜、菜豆、胡蘿蔔等多種蔬菜,引起類似的症狀。
病原
Sclerolinia scleroliorum(Liberl)de Bary稱核盤菌,屬真菌界子囊菌門。菌絲無色、纖細、具隔。菌核長圓至不規則形,成熟後為黑色,形狀及大小與著生部位有關,直徑1~10mm,菌核萌發產生1~50個子囊船,一般4~5個。 子囊盤初為杯狀,直徑2~8mm,大的可達14mm,淡黃褐色。盤下具柄,柄長受菌核埋在土層中深度影響,短的僅幾mm,長的可達70mm。子囊排列在子囊盤表面,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無色,單胞,大小8.7~13.6×4.9~8.1(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小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區,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菜區多在冬春季萌發。萌發的菌核產生子囊盤。盤中的孢子成熟後彈射出來借氣流傳播,首先在弱的葉片及花瓣上侵染,獲取營養後,才有能力通過菌絲侵染健部。病菌發育最適溫度20℃,最高30℃,最低0℃。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 5~10℃,最高35℃,最低0℃。菌絲不耐乾燥,相對濕度高於 85%發育良好,低於70%病害擴展明顯受阻。菌核在乾燥的土中可存活3年多,在潮濕的土中只能存活1年,在水中經1個月即腐爛死亡。菌核50℃經5分鐘致死。栽培條件對該病發生影響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凍害或肥害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用10%鹽水汰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減少初侵染源。(2)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水旱輪作,採用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後及時排水,收穫後清除病殘體,進行深翻。(3)採用電熱溫床育苗,播種前把床溫調到55℃處理2小時,把菌核殺死。(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5%多菌靈磺酸鹽懸浮劑6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