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譜帶

轉動譜帶,是由於原子核的變形而產生的特定的譜帶。

是由於原子核的變形而產生的特定的譜帶
1953年,丹麥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N.玻爾之子阿·玻爾(Bohr,AageNiels1922~)與他的助手莫特森(Mottelson,BenRoy1926~)及雷恩沃特rainwater,LeoJames1917~)共同提出了關於原子核的集體模型。這一模型認為,除平均場外,核子間還有剩餘的相互作用,剩餘作用引起核子之間關聯,這種關聯是對獨立粒子運動的一種補充,其中短程關聯引起核子配對。描述這種關聯的核子對模型已經得到大量的實驗支持。核子間的長程關聯將使核變形,並產生集體運動,原子核轉動和振動能譜就是這種集體運動的結果,而重核的裂變以及重離子的熔合反應又是原子核大變形引起的集體運動的結果。原子核的集體模型認為,每個核子在核內除了相對其它核子運動外,原子核的整體還發生振動與轉動,處於不同運動狀態的核,不僅有自己特定的形狀,還具有不同的能量和角動量,這些能量與角動量都是分立的,因而形成能級。正因如此,與只適用於球形核的獨立粒子殼層模型相比,原子核的集體模型有了很大的發展。用它可以計算核液滴的各種形狀對應的能量和角動量。此外,當核由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能量通常還能以γ射線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一特徵正與大量處於穩定線附近的核行為相符。此外,根據這一模型,當核形狀固定時,轉動慣量不變,隨著角動量加大,核形狀變化,轉動慣量相應改變,導致轉動能級變化,因此,這一模型對變形核轉動能級的躍遷規律的研究,已成為研究奇異核的基礎。原子核集體模型解決了獨立粒子核殼層模型的困難,成功地解決了球形核的振動、變形核的轉動和大四極矩等實驗事實,為原子核理論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為此,阿·玻爾、莫特森與雷恩沃特共同獲得了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