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肥胖是飲食、遺傳與運動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飲食中攝入的總熱量超過了機體消耗的能量,通常會導致肥胖。而飲食及運動均是可向有利方面改變的因素。
判定標準
肥胖的標準是根據與體脂密切相關的體重指數(BMI)為基礎確定的。BMI=體重(kg)/[身高(m)] ,是判斷肥胖程度的常用指標。BMI的切點是人為制定的,主要是參照人群得到的統計數據或隨著體脂增加而上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根據確定的。體重指數正常值:18.5~23.9kg/m ;超重值:體重指數>23.9kg/m ;肥胖值:體重指數≥28kg/m 。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亞洲人的超重和肥胖分類標準為:
兒童標準體重(千克)=年齡×2+8
成人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29%為輕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30%~50%稱中度肥胖,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50%稱重度肥胖。
危害
輕度到中度肥胖者可以出現血管功能障礙以及血管壁增厚,與早期動脈硬化有關。與體重正常者相比,他們的體重指數、體內脂肪總量、腰臀比,以及空腹胰島素和甘油三酯水平等各項指標都升高。雖然肥胖早期多數患者並無明顯症狀,但如不及時採取措施,肥胖將進一步發展,各種併發症也會隨之而來。
治療
1.飲食控制
科學合理的飲食是控制體重的基礎。減重膳食構成的基本原則為低能量、低脂肪、適量優質蛋白質、含複雜碳水化合物(如穀類);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建議減重中的低熱量飲食:女性1000~1200kcal/d,男性1200~1600kcal/d。
2.加強體力活動和鍛鍊
運動後數小時內氧消耗量比安靜水平時的氧消耗量大,表明運動可以增加能量代謝,而運動中主要靠燃燒體內脂肪提供能量,但沒有必要進行劇烈運動減肥。
預防
採取綜合措施預防和控制肥胖症,積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改變膳食結構、增加體力活動、糾正引起過度進食或活動不足的行為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