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載體類型是檔案信息載體物質形態的種類。
家庭檔案的載體類型
就一般家庭來說,根據載體大致分為三類:
一、文字檔案類:是家庭檔案的主要形式,根據其用途,又可分為:
1、證件類:包括身份證、工作證、學生證、畢業證、結婚證、戶口簿、職稱證書等一些參與社會活動證件。
2、經濟票據類:主要包括存款單、債券、發票、契約協定、工資卡、家庭經濟收支
3、家電設備說明類:各類家用電器及各種現代化用品的使用說明書、電路圖、保修單等。
4、醫療健康類:病歷、診斷書、化驗單、體檢表等有關家庭成員身體健康狀況的材料。
5、珍藏類:手稿、書稿等工作成果及榮譽證書。獲獎證書等表達過去成績的材料。
6、信件類:書信、明信片、賀年片、生日卡、電傳品等。
7、子女成長類:主要有獨生子女證、出生證、入學證、學生證、學習成績單、錄取通知書、畢業證書、獲獎證書、要事記錄本等反映子女成長全過程的材料。
二、照片和音像檔案類:包括照片和有特殊意義的錄音帶、錄像帶。對照片檔案,應將其按時間順序排列,底片和像片分別保管,並配上文字說明,裝入影集和底片簿;錄像帶、錄音帶、軟碟、光碟整理後標寫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歸檔後裝入檔案盒。
三、實物檔案類:如一些獎盃、獎牌、古董等祖傳的有價值的物品。
彝族文獻的載體和文化價值
彝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擁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上彝族的先民用彝文著書立說,形成豐富的文化典籍和眾多的文獻資料。彝文文獻作為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廣博宏富的著述內容,集中體現了彝族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作為彝學殿堂中的一座知識寶庫,它凝聚了彝族傳統文化之精華,成為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既是前人為人類社會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後人學習和借鑑的知識財富;彝文文獻作為投影彝族社會發展史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客觀地反映各種文化現象,是我們系統、全面地認識彝族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彝文文獻作為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產物,積澱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質。由於歷史的局限,許多文獻典籍,未能形成特點鮮明的學科專著。而是把天文、地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宗教世俗、工藝技術、哲學思想、醫學病理、占卜預測等融為一爐,集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為一體,故以往的研究者善稱彝文文獻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彝文文獻是彝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考察古代社會和彝族古代典章制度以及傳統文化的主要依據,它在整個彝族歷史文化的研究中居於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亟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一、彝文文獻的載體種類及其特點
彝文文獻的載體即彝文文獻的附著材料。彝文文獻的載體種類繁多,主要有紙書、石刻、金銘、簡陵文、皮書、帛書,此外還有獸骨文、陶文等。眾多文獻種類的存在主要取決於文獻的用途,大都不代表書籍制度及其歷史,但也有一些載體反映書籍的演變與發展,具有考證書史的文物價值,無疑是我們考察彝文書籍制度及其歷史的重要依據。
1?紙書文獻及其特點
紙書文獻,又稱紙質文獻,它除了成卷、成本的典籍之外,還包括一切寫在紙張上的文字材料,如:信函、書契、文告等等,均屬於紙質文獻的範疇。
紙質文獻是彝文文獻中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種類,除了上萬部典籍之外,還有不少零散的文獻資料,它是彝文文獻的主體,也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
紙質文獻在彝文文獻中占主導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造紙業較為發達,各種紙張陸續傳入彝區,很快替代了其它書寫材料。從目前尚存的紙質文獻而論,除了一部分是明代的手抄經典或木刻本之外,絕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以來的文獻。這說明,在明代以前彝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雖與中央王朝和內地有交通往來,但不是那么頻繁。明末清初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移民充實彝族地區,出現了“漢多夷少”的局面,原來彝族的聚居區,變為彝漢雜處之地。彝漢之間商旅往來更加密切,漢族地區的紙張大量流入彝區也就很自然了。目前尚存的紙質文獻是彝文文獻的主體,也是我們搶救、整理、翻譯出版的主要對象。紙質文獻具有量大、易損等特點。因此,由於管理不善而人為損毀或因年代久遠而自然損壞都十分嚴重。就以北京圖書館館藏的500餘部彝文典籍為例,其中完好率並不高,缺葉殘篇現象十分嚴重。
2.石刻文獻及其特點
石刻文獻,就是指鐫刻在自然石面或人工打制的石碑之上,可供後人查考的文字資料。據目前所掌握的石刻文獻情況,按其鐫刻形式與用途而論,主要有墓碑、建築碑、鄉規民約碑、地界碑、紀念碑、指路碑等。
從數量來看石刻文獻僅次於紙質文獻,目前已發現者可謂數以千計,其中數量較多者,首推墓碑,僅在雲南省武定縣己梯村就有200餘方;從其內容及其學術研究價值而言,是其它文獻種類無法比擬的;最顯著的一點是,石刻文獻大都有年代可考,加上有人名和地名可以查證。所以,石刻文獻的史料價值很高,有些石刻文獻可視為彝文以及彝文文獻發展之里程碑。如,雲南祿勸鐫字崖彝文石刻、貴州大渡河建石橋記等彝文碑刻無疑是彝文以及彝文文獻在明代以前就極為興盛發達的有力見證。又如,貴州境內的攔龍橋彝文碑記中刻有南宋年間修橋刻碑的記載,將彝文及其文獻的興盛歷史大大向前推進。
石刻文獻史料價值極高是舉世公認的,但因絕大部分置之於野外,自然力和人為因素對它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我們所見的石刻文獻中,絕大部分是質地不十分堅硬的泡砂石,年代久遠,風吹雨淋,自然風化剝蝕現象極普遍。如雲南武定具大西邑村的鄉規民約碑,字跡蕩然無存,許多墓碑的剝蝕程度也很嚴重。由於人們對文化古蹟和古碑刻的文化價值認識不足,任意破壞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有的地方把刻有彝文的石碑拆毀,用來修築水庫或鋪在人畜過往的道路上。有識之士將尚存的石刻文獻進行拓片、照相,甚至把石碑收集管理,這也是對石刻文獻所採取的保護和搶救措施。
3.銅器銘文及其特點
銅器銘文也可稱之為金屬器物文獻。從目前發掘的文獻看,銅器銘文數量極為有限,但這些鑄刻著彝文的金屬器物既有文物價值,也有文獻價值。如貴州大方發掘的著名銅鐘,鑄刻於公元1485年(成化21年),史稱成化銅鐘,鐘面鑄刻有彝漢兩種文字,為明代貴州宣慰使安貴榮所主持鑄造。這對水西彝族歷史的考證和安氏世系源流的研究都具有極高的價值。近年來,彝族地區不斷有鑄刻彝文的器物發掘出來,如貴州威寧發掘的“矣諾王手印”和雲南昭通發現的“堂郎轄區手印”,經有關專家考證和技術鑑定,二者均為漢代之物。若然,彝文的興盛年代可上推至漢代。在眾多的文獻種類中,金屬器物文獻被視為無價之寶,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妥善保存。
4.簡牘文獻及其特點
簡牘又分別稱為竹簡和木牘,即把竹子和木材加工成片,作為書寫材料。簡牘在書籍發展史上代表著一定的發展階段,據有關彝文文獻記載,彝族使用過木牘竹簡。如貴州文獻云:“姆俄格家獲大權後,木犢竹簡多如柴堆。”又如當今雲南武定祿勸一帶彝族說一頁紙為(t’antu33)(一根)這無疑是保留了簡牘時代的語詞,即把簡牘時代之一根竹片或一根木片的稱謂,引稱為今日之一張紙或一頁紙。然而,當今我們所能見到的簡牘卻並不反映書籍發展階段,它只是作為特殊的宗教用品,是紙書時代仍存留的一種文獻形式。以其宗教用途而論,有靈牌和咒語牌兩種,前者書寫生卒年月,後者書寫咒語繪畫鬼像。這兩類簡牘對於我們考察彝族歷史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二、彝文文獻的豐富內容及其文化價值
彝文文獻涉及廣泛的學科領域,內容極為豐富,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僅據已整理譯註出版的文獻資料,大體可列舉如下幾個方面:
1宗教內容及其文化價值
宗教內容在彝文文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眾所周知,數以萬計的彝文典籍中,宗教經典是數量最多,體系最為龐大的一類。僅從文獻書目的角度考察文獻內容,宗教經典幾乎占文獻總數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如北京圖書館所收藏的500餘部典籍中,宗教經典多達400餘部。以往的彝文文獻研究者都十分重視宗教經典的分類介紹。如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楊成志先生在《雲南羅羅族的巫師及其經典》一文中將彝文文獻分為十五個類別,其中宗教經典就列了十二大類,實際上其它三類中也包含宗教方面的內容。40年代末,馬學良先生在《保族巫師“唄薯’和“天書”》一文中將彝文文獻分為九大類,雖然其中只為宗教典籍列了兩個大類,即祭經和占卜,但是在祭經大類之下又分別列了若干類別。到了80年代,川、滇、黔的彝族經師共同為北京現存彝文古籍編目,將659部彝文典籍分為十一大類,為宗教經典列了六個大類共490部宗教經典,可見宗教經典占整個典籍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充分展示了宗教經典體系的龐大和數量之多冠於其它文獻類別之首的實際情況。時至90年代,我們在掌握眾多書目材料的基礎上,按現代圖書分類法,為彝文典籍列了十三大類,但在宗教類下面又列有作齋、喪葬殯儀、祭祖把神、消災拔除、驅魔送鬼、咒術技法、指路經、招魂經、祈禱祝福、占卜宗教儀式、神座圖錄等11個小類別,並且將宗教類列在其它十二大類之首,也展示了彝文文獻體系中宗教經典的位置及所占比重。在彝族居住區域之間,長期以來杜會發展極不平衡。如雲貴廣大彝區基本上與我國的主體社會發展相一致,他們較早地進入了封建社會。解放前當雲貴彝區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形態時,四川涼山等地還處在奴隸制階段,雲南武定、祿勸和紅河南岸地區則處在領主制階段即封建制的初期階段上,甚至個別地區或支系還保留了許多原始社會的遺蹟。反映這一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宗教體系,必然要受到社會形態的影響,所以,彝族傳統宗教中包容了諸多不同宗教形態文化的內涵,為我們系統地研究彝族傳統文化、考察彝族古代的社會形態及其典章制度提供了眾多的依據。彝族內部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使彝族傳統宗教包容了不同社會形態所固有的文化特質,這系統地反映了在彝族社會發展進程中,彝文宗教經典作為宗教文化的主要載體,無疑是我們系統地考察彝族歷史文化,研究社會形態、思想意識及其文化形態的寶貴資料,亦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2.歷史著述及其史學意義和史料價值
彝族是一個非常注重歷史的民族,也是擁有豐富歷史文獻的民族。彝族向來崇拜祖先、講究血統、注重世系族譜、善於追本溯源。因此,在現存的文化典籍中,有關歷史的著述也就很多。如《西南彝志》就是一部彝族歷史巨著,全書約37萬字,共列400多個標題,採用敘事詩體,談天說地,記事寫人,概括地記述了彝族先民對宇宙和人類起源的認識,系統地描述了彝族及其周邊部落之古代社會面貌,反映了他們的社會形態及其政治、經濟、文化源流,具體記載了西南地區彝族各部族的分支和分布情況,以及主要支系的世系源流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除了歷史專著之外,《指路經》和《敘譜經》也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具有特殊的史學意義。對這兩類文獻綜合研究之後,可以從歷時和共時兩個方面揭示彝族的歷史軌跡,為縱向和橫向研究彝族歷史提供了翔實可靠的依據。若把各地《指路經》匯集起來考察,可以繪製出彝族古代遷徙路線與地域分布圖。同樣,把各部落氏族的系譜綜合起來,也能構成一幅譜系分衍圖或一棵巨大繁茂的譜系樹,它可以考察某個家支或部落的源流,弄清各個部落之間分化繁衍的脈絡。因此,這兩類文獻猶如彝族歷史畫卷上的坐標,能夠彌補彝族歷史研究中缺乏斷代資料之不足。以彝族的族譜世系作為考察歷史的主線,是極為可靠的,如水西安氏族譜等一些名門旺族之世系,以代系推算法推導出來的年代與漢文史書的記載年代往往是相互吻合的。由此可見,彝族以父子連名制的譜系記代法記敘的世系極少有錯亂,它在史學領域中有其典型意義。此外,在各類文獻中也夾雜著大量的歷史著述內容,如《作祭獻藥供牲經》中就有許多可貴的史料,該經開篇就敘述了歷史:“讀來二年間,君臣施號令,舅氏敘譜系,慧師司祭儀,禮儀序井然。祖嗣如羊繁,她裔似蔽衍,族裔儀禮備。”又云:“古昔爾生否,爾未生之時,祿豐未興牧,福宏未稼稿。”再說:“古昔德木德嘎,德基勒之女,婚配異族郎,一夜不知語,二夜通語言,三夜語相知,四夜合披氈,五夜情愛濃,六夜淫心動,七夜同枕裳,八夜同體溫,九夜情脈脈。”上述經文追溯了彝族的古代歷史,首先,高度概括了彝族的禮儀制度與習俗、同時,也涉及到君臣師三位一體的彝族古代政治體制。其次,推測了不知畜牧與稼稻的遠古時代之採集狩獵生活,最後又描述了母系社會對偶婚的婚姻形態及其與異性的交往過程。由此可見,各類文獻中的歷史著述內容,其史料價值也是不容低估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彝族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著述以及浩繁的歷史文獻,而且擁有自己獨特的史學方法論,形成一套完整的史學體系,如相當於南北朝時候的舉奢哲是一位傑出的史學理論家,他所撰的《論歷史和詩的寫作》一文可稱為彝族史學工作的指導性文獻,對彝族歷史的著述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文學藝術的特點及其價值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考察彝文文獻,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各種類別文獻的著述均採用以五言詩為主的詩歌體裁。因此,談論彝文文獻的文學藝術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加以論述。從廣義上講,所有的彝族古文獻都充滿了詩歌的神韻和濃厚的文學氣息,各類文獻以文體而論,均屬於詩體文學,如宗教經典中的《作祭獻藥供牲經》,無論是文體還是修辭都表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該經採藥篇雲;“採藥採藥兮,採藥至東方,東方天未明,未聞藥苗生,未見藥蹤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西方,西方雲未散,不見藥生處,未聞藥苗生。採藥採藥兮,採藥到北方,北方霧鎖道,未聞產藥處,未見藥形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南方,南方枝葉纏,未見產藥處,未聞藥形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中央,未見到一人,未聞產藥處,未見藥蹤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管林,管林葉密茂,未見一十覆,未聞產藥訊。採藥採藥兮,採藥到河谷,眾多山谷中,河谷位置低,未聞產藥處,未見藥蹤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山峰,山峰位置高,未聞產藥處,未見藥形跡。採藥採藥兮,採藥到天間,藥苗生天際,藥枝延大地。女子來採藥,男子來研藥,良臼來奏搗,良磨來碾磨,銅鍋來烹煮,鐵勺來調和,煮藥場來煮,藥沸氣騰騰,沸騰至天際,置於太陽間,日公來飲藥,日公壽不死。沸騰至下方,奉敬密涯窪,置於月宮中,媳娥來飲藥,熄娥壽不死。沸騰至中間,奉敬讀撒查,置於人世間,讀六祖來飲,讀六祖不死。古昔天君不死藥,地王不病藥是也。濾姆濾夏濾畢額生病,查租查夏諾納查生病;左邊日出處,吉求普生病;右面片出處,農紐納生病;彼等病無藥,不得藥而病。崖間崖神病,籌間答鬼病,水中水鬼病,彼等病無藥,不得藥而病。祖公飲藥則病癒,搽藥則病止。”從這篇經文中,可以領略彝文文獻的寫作風格、修辭藝術及古代詩辭之神韻。由此可見,將文史哲各類文獻都視為文學作品,也恰如其分,毫無誇張之弊。
就狹義而論,彝文文獻中的文學藝術類典籍也是很可觀的。彝文文學典籍表現了彝族文學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形式齊備的特點,包括神話、故事、傳說、歌謠、史詩、敘事詩、諺語、格言等文學樣式。這些珍貴的文學遺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域色彩,和彝族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繫,與祖國西南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息息相關。它集中描繪了歷代彝族先民的生產生活畫面,讚美了彝區的山川河流,兼容了西南地區的風土人情,是我們研究彝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以及風俗習慣、心理狀態和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民族關係、人類社會發展史等方面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彝族文學藝術作品的不斷增多,彝文文獻中的文藝理論專著,對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文學作品的創作實踐中,彝族先民萌發了對文藝創作規律進行探討的思想。他們通過考察分析,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摸索和探討創作規律,提出行之有效的創作方法,並對其進行高度的理論概括,作出了精闢的論述和清晰明快的闡釋,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文藝理論。近年來,彝文文獻整理研究工作者,在重視整理出版文藝作品的同時,也開始注重文藝理論著述的整理研究工作,如貴州省的有關部門,經過多年發掘,整理出版了《彝族詩文論》、《彝語詩律論》等文藝理論專著。這些文藝理論專著的著述年代大約在南北朝。由此可見彝族文學史上不僅有許許多多的著名作家,而且湧現出一些像《彝族詩文論》的作者舉奢哲和《彝語詩律論》的作者阿買妮那樣傑出的文藝理論家。文藝理論體系的形成和文藝理論著述的出現,標誌著彝族的文學藝術向更高的層次升華,即文學藝術作品由自發創作走向自覺創作,集體創作轉向專業文人創作,民間文學向作家文學轉換,這是彝族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它對彝族文學藝術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哲學方面的著述及其文化價值
彝文文獻在哲學方面的著述頗多,不僅各類文獻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哲學,而且隨著對哲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出現了一系列的哲學專著。如《宇宙人文論》就是一部較為典型的哲學專著。該書堅持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氣存在,氣是天地形成的根源,氣是構成天地的原始物質。書中說:“清濁二氣如海水漫溢,清氣熏熏,濁氣沉沉,清濁二氣運行,就象和煦的仙風拂著,它們又起了變化,清氣變成青色,濁氣變成赤色。清青之氣上升,青天產生了,赤濁之氣下降,赤地形成了。”該書以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天地的形成之外,還用來闡釋人類的形成和日蝕、月蝕等自然現象。所有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眾所周知,天地形成的問題,歷來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爭論的焦點之一。《宇宙人文論》[1]在敘述“天”形成的過程中,卻絲毫沒有神秘主義成份,擺脫了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唯心主義學說,而用物質性的“氣”來說明“天地”的起源和形成。書中還具有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認為“清濁二氣互相接觸,清氣翻出青色,濁氣翻出赤色,青赤二氣成對,如淳葉飄飄,又起變化,變成天線、地線,織天又織地”。這裡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認為天地的形成,最初是清濁二氣的接觸。清濁二氣不是孤立的,互不聯繫的,而是接觸的,結合在一起時是“成對飄飄的”,即互相接觸互相聯繫的。這種“成對”的聯繫,產生了一股氣。一遇風,氣和風再接觸,才形成了天和地。這種二氣成對,相互接觸產生天地的思想,說明古代彝族人民已具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它一方面說明了有對立矛盾的清濁二氣;另一方面說明了這種對立矛盾的接觸產生了新事物——天和地。若然,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彝文撰寫的哲學論著,誠可稱道。彝族的哲學史上,除了清濁二氣學說之外,還有許多宇宙觀和種種學說。如虎宇宙觀,“彝族是由虎戶解創造的,地球是由虎推動的,這是由虎圖騰崇拜演變的宇宙觀。”在許多天地起源神話之中,雖然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它系統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形成問題的樸素唯物論觀點。從眾多的彝文文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彝族先民所具有的豐富想像力和高超的論述水平。
6.醫藥學方面的著述及其價值
彝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在識藥、用藥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有效的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彝族醫藥學體系。為了使彝族醫藥學知識得以傳播和延續,人們不僅口耳傳授,而且載及書本,從而形成大量的醫藥學典籍。在許多宗教經典之中,往往兼有彝族醫藥學方面的著述[2]。如《作祭獻藥供牲經》、《獻藥經》、《藥祭經》等都是圍繞如何飲藥治病的主題,敘述各種病症稱謂和藥物的效用,或者以怎樣識藥、採藥、製藥等為中心,進行醫藥學理論之探討,甚至對人體學方面也作了系統的論述,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隨著彝族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大批醫藥學專著。如雲南省雙柏縣在80年代初發現的十餘部彝文醫書,經整理研究,編譯為《彝族醫藥志》,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哀牢明珍”。近年,各地又翻譯出版了一批彝族醫藥典籍。滇南彝文文獻中包括了眾多的醫書,滇東南文獻中有一部叫《二十八穴位針刺療法》的醫書,很有特色。彝族醫藥學典籍的開發利用,不但可以給彝族醫藥學史的研究提供翔實的文獻依據,而且能夠借鑑古代醫術,提高彝族地區的醫療保健水平。古代彝醫以動植物為藥物的主要原料,其加工方法簡單,使用方便。大部分藥物在彝區自然生長,垂手可得。俗話說:“用一頂帽罩地,也能罩住三株藥。”可見藥物資源之豐富。因此,彝醫彝藥在彝區有著很好的前景,對於經濟落後,醫療條件較差的山區、半山區,其前景更為廣闊。如藥物自采,不用花分文,且具有療效高、副作用小等優點,治病保健一舉兩得。因此,整理研究彝文醫藥典籍,繼承和發揚彝族傳統醫學,充分開發利用彝區藥物資源,不僅能造福子孫萬代,而且可以促進祖國的醫療保健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除上述諸多方面的著述內容及其學術研究價值之外,彝文文獻在地理、數學、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教育、軍事戰爭、政治經濟、禮儀制度等方面的著述也極為豐富,其學術價值也很高,都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應當加強多種學科的專題性研究和綜合性考察,將彝族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文獻信息載體形式的變化對圖書館工作產生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廣泛套用,信息資源的大量湧現,產生了除紙型文獻外的其它介質的載體,如磁碟、光碟、電子文獻等等。對傳統甲書館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館藏結構、服務功能、管理手段、文獻配置等方面加以論述。
多年以來,紙型文獻一直是圖書館館藏資源的主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在圖書館各項工作的廣泛套用,信息資源的大量湧現,使文獻信息的存貯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信息不再採用紙張形態,而以機讀型、聲像型、縮微型載體記錄方式存在,大量的磁碟、磁帶、光碟、網路信息等新型文獻載體有力地衝擊著以傳統記錄方式為特徵的紙質文獻,同時也對圖書館傳統的管理理念、館藏結構、服務方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1文獻載體的變化加快了圖書館工作現代化的進程
文獻是人類知識的見證和記載。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載體由於知識信息的記錄手段日趨多樣化和複雜性,以及人們對信息文獻資源的更高需要,必然促使圖書館的工作管理要適應管理現代化,文獻載體的發展越是複雜,越需要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越依賴於科學技術的支持。因此,文獻載體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也必將促進並加快圖書館現代化的進程。
2文獻載體的變化使圖書館館藏結構多元化
館藏建設是圖書館工作的基礎。圖書館進入電子計算機時代,廣泛、大量、高層次的信息成為人們對圖書館的基本要求,電子文獻的出現,各種資料庫的開發,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館藏文獻信息載體日益豐富,由單一的印刷型向多載體即多元化結構發展,為圖書館信息職能的進一步強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證,並為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奠定了基礎。
3文獻載體的變化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隨著計算機網路和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套用於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使館藏文獻載體出現了革命化的變化,給圖書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
3.1服務模式
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封閉型館藏、管理的服務模式,信息的收集、整理、儲存、傳遞都藉助於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實現了網上預約借書、訂書,網上文獻信息查詢、書目查詢、課題查新等信息服務。
3.2服務手段
改變了手工式被動服務方式,卡片式、書本式目錄檢索方法,可進行光碟檢索、在線上檢索、全文檢索、網上瀏覽等多功能主動式信息服務方式,使人們獲取知識的面更寬、更廣。
3.3服務內容
服務工作的重點從單純的借閱文獻發展到開發建立各種光碟資料庫、專題資料庫及網上資源,人們可通過電子計算機、通訊、多媒體等多種技術手段,通過光碟、大型資料庫、網路獲取圖書館文獻信息,解決疑難問題。
3.4服務範圍
圖書館的區域網路衝破圍牆,發展與網際網路互聯,通過地區網與網際網路,各圖書館的資源得以共享,使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空間和服務空間得到極大擴展。
與此同時,文獻載體數位化、信息化,使圖書館成為培養用戶信息意識和能力的基地。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和信息網路的廣泛使用,圖書館將加強培養用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主要包括:知識信息獲取能力,不僅能熟練運用各種檢索工具,還要有檢索資料庫能力和網上查詢知識信息能力。其次,要有知識信息加工能力,即根據課題需要篩選信息,以各種方式對信息進行加工、組織整理,使之成為真正的容易查詢、利用的信息資源。
4文獻載體的變化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難度
文獻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護館藏文獻的安全,延長文獻的使用壽命,高質量地維護文獻的信息資源,保證文獻完整並長久地為讀者利用。由於紙質文獻的長期使用,人們在工作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圖書館館藏管理的經驗和理論,並完整而長久地保護文獻資源不會因意外損壞喪失使用價值。而縮微型、光碟、磁碟等新型載體由於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對溫度、濕度、光度、磁場,有害氣體等有著不同的敏感,館藏方式也不同。保存不當將會導致變質和損壞。還有不同載體所要適應的館藏環境也不一致。有集中收藏的,有分散人藏的,但這樣會給讀者利用帶來不便,特別是隨書附盤,往往不能與圖書分開使用,形成文獻保存與利用間新的矛盾。入藏管理的難度還體現在光碟、磁碟等數位化文獻的損壞程度往往用肉眼無法檢查到,一旦原裝碟片損壞而無法修復,文獻就會失去完整性,甚至整套文獻失去利用價值。還有網上資源的安全性,防止病毒入侵等,這些都是圖書館要努力探索並解決的新問題。
5文獻載體的變化要求圖書館應合理規劃、配置圖書館的文獻資源
圖書館要逐步完善電子文獻資源與紙型文獻資源的合理配置,最佳化館藏文獻資源。非紙型文獻與印刷型文獻各有優劣,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條件的成熟,非紙型文獻必將得到長足發展,但其仍不能完全替代印刷型文獻,在多種文獻載體形式並存的條件下,圖書館必須合理使用有限的經費,協調好電子文獻與印刷型文獻的關係。電子文獻與紙型文獻數量比例的合理配置應遵循科學原則,在圖書採購方面也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在目前電子文獻資源較少、手持式閱讀器還不是很普遍的情況下,仍以採購印刷型文獻為主,隨著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和電子文獻資源的增加,逐步加大電子文獻的收藏。我館目前就已收藏有錄音、錄像、光碟等電子文獻4000餘種。而且要根據讀者的使用率與數量確定電子文獻與紙型文獻之間的配置結構,凡讀者使用數量少,而價格又昂貴的文獻應考慮以購置光碟資料庫為好。另外,圖書館還可以通過與一些商業性的公司合作,爭取使用它們的免費資源,使讀者能進入此網路,使用部分免費的公共網路電子文獻。其次,在購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要不斷調整不同載體文獻的經費投入比例,減少內容相同載體不同文獻的重複採購,搞好館藏建設。
6文獻載體的變化要求高素質的館員隊伍
人是事業發展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中,人才的素質是最重要的,決定著圖書館事業的興旺和衰落。21世紀的圖書館是擁有先進的信息服務手段的機構。無論是高新技術的套用,還是高質量的信息服務,都離不開高素質複合型新型人才。因此圖書館員要從心理、思維、態度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向現代化轉變,儘管工作繁重,也要努力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新型文獻載體的產生和發展,豐富了圖書館工作的內容,擴大了圖書館的服務領域和功能,方便了讀者對信息資源的檢索和利用。圖書館應依靠自身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和人才,建立有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的館藏資源和文獻信息資料庫,充分開發、利用各類文獻信息資源,為教學、科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