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體分類
同位素載體
載體是微量物質的同位素時,稱為同位素載體。在研究各類核衰變和核反應過程產物的化學性質和測定它們的產額時常用這種載體。
1934年F.約里奧-居里和I.約里奧-居里用紅磷和氮化硼中的氮作為磷30和氮13的載體,成功地從輻照靶中分離出磷30和氮13,首次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加入的同位素載體與微量元素應該處於相同的化學狀態(氧化態、絡合物形式等))或者兩者能迅速進行同位素交換,否則可能達不到載帶的目的。例如,磷酸鈉不能載帶處於不同氧化態的放射性磷。在被載帶物質的化學狀態不能確定時,最好加入各種不同狀態的載體,然後用適當的反應使該元素的狀態共同化。利用同位素載體的缺點是不能獲得比活度較高的核素──無載體核素,因為它與載體進一步分離十分困難。另外,在研究新發現的核素時,尚不知它的同位素載體。
非同位素載體
與所需分離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或性質雖不同但生成某種獨立相後能夠強烈載帶該元素的物質。1898年P.居里和M.居里用硫化鉍作載體,發現了釙。非同位素載體已廣泛用於製備高比活度的放射性核素,供醫學、生物學等方面套用。
反載體
在很多情況下,一個載體可同時載帶幾種微量元素,如硫酸鋇、氫氧化鐵這類沉澱,結果是降低了所需分離物質的純度。為了在沉澱過程中不載帶出其他放射性雜質,廣泛套用反載體。它是性質與放射性雜質十分相似的穩定核素或它們的混合物,在分離過程中使放射性雜質大大稀釋,不隨被分離的對象分出而留在原來的物相中。
清除劑
能強烈吸附或載帶許多放射性核素的物質,在分離過程中用它除去許多放射性核素。
載體共沉澱法在放射化學發展的早期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放射化學分離中也常採用不載入體的色譜法、萃取法。以這種分離方式獲得的放射性核素常用“不載入體(no carrier added)”來標誌它們的質量品級,即以前的無載體(carrier-free)放射性核素。
催化劑用載體
用以負載催化劑活性組分的一種物質,常用的有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硅藻土、分子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