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玻璃藝術是這樣定義的: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藝術”為主體,“玻璃”為載體的玻璃造型藝術,玻璃視覺藝術。 玻璃藝術是精神,是無形的。還有資料認為,玻璃藝術作品具有獨一無二性,純手工性,出自藝術家之手的。而“藝術玻璃”,則是以“玻璃”為主體,“藝術”為內涵,利用各種加工技法與玻璃結合後,製作出來的,形狀獨特而美觀的玻璃產品或玻璃作品。 藝術玻璃從廣義上講用藝術的手法在玻璃材質上加工,現在“藝術玻璃”一詞在行業和社會上被廣泛套用在建材裝飾,玻璃裝飾品,水晶飾物上。

定義

玻璃藝術是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玻璃是一種材料,它可以製造出各種形狀,也可以施加任何色彩,還可以對它實行各種的切、磨、拋光、窯鑄、燒制等機具加工和蝕刻,使之符合人們的某種審美需要,富有功能性和藝術性。玻璃藝術是對各種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功能性的玻璃製品的統稱。任何一件玻璃製品可能同時具備這三個屬性,也可能具備其中的兩個或一個屬性。裝飾性多指一些以平板玻璃為坯體而深加工的玻璃製品,如設有圖案的門窗、隔斷、天花等,它同時具備裝飾性、藝術性和功能性;藝術性是指玻璃製品本身不具有使用功能,純屬藝術欣賞品,如用玻璃鑄造的人物、擺件等,只是用來欣賞的;功能性是指玻璃製品有基本的使用功能,而在使用功能上進行裝飾、造型、施色等,如高檔的玻璃酒瓶、香水瓶、酒杯等。

西方玻璃藝術發展

兩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古代文明,這裡出現了最早的玻璃器皿、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城邦。介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今伊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可能就有人定居,這一地區孕育了眾多的人類早期文明。在那個遙遠的時代,是美索不達米亞先民燃起了玻璃藝術的第一把火。

玻璃的生產與這些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述地區有著優質的石英砂(氧化矽)和天然鹼(鹼酸鈉)。人們發現,這兩種東西的混合物在高溫中熔化後,能產生出一種光彩奪目的物質。據說這還得歸功於一位陶工。在一次從窯中取出陶盆時,他看到陶盆里有一塊亮晶晶的東西。這位聰明而又細心的工匠,沒有放過這個小小的意外發現,他分析陶土裡的成分,經過一次次試燒,終於搞清了這亮晶晶的東西原來是由沙子和蘇打的混合物燒成的,這就是玻璃。

蘇美爾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古國,位於今伊拉克南部。蘇美爾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它在公元前3000年時進入繁榮時期,並逐漸影響和控制了周圍的地區,到薩爾貢一世建立阿卡德王朝時(公元前2340年)文明達到頂峰。在阿卡德時期,蘇美爾有著發達的有色玻璃製造業。公元前2000年後,蘇美爾開始衰落,後來被巴比倫亞述吞併。伊拉克特魯地區發掘了阿卡德王朝時期(公元前2340~2150年)的阿斯瑪魯遺址,其中有彩色玻璃棒出土,這種玻璃棒應該是製造玻璃器的原材料,主要是用來生產鑲嵌玻璃器,即馬賽克玻璃器。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個玻璃熔塊,出土於伊拉克境內的烏蘇王國第三王朝宮殿遺址,長3.4厘米,寬3.3厘米,高3.8厘米,黑灰色,多氣泡,是玻璃原料熔化後取出優質透明玻璃部分的殘留物,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在伊拉克又發現了烏爾王國第三王朝時期的王陵,出土了一些玻璃珠。考古學家還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了一塊公元前18世紀的泥板文書,上面記錄著玻璃釉的製作方法。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藏有一根公元前13世紀的螺旋紋玻璃棒,出土於伊朗一家寺院,長17.2厘米,直徑1.3~1.4厘米,是用黑白兩根玻璃棒加熱絞合在一起後在白石板上擀成。伊拉克特魯·阿魯·里瑪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16~15世紀米丹尼國王時期的玻璃殘片,其上飾有彩色玻璃鑲嵌花紋,雖然已經破碎,但是足以證明最晚在35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先民已經能夠製造精美的玻璃器皿了。

科學家對大量的出土的殘破玻璃器研究發現,充分肯定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是玻璃的起源地,並認為當時的玻璃器存在著三種成型方法----“型芯法”、“鑲嵌法”、“鑄造法”。

“型芯法”是先用沙和粘土的混合物做出實心的內型,然後將玻璃熔液塗滿沙型的外表,並常用彩色波浪紋作裝飾,冷卻後將沙芯除去,玻璃容器就製成了,故又稱脫胎玻璃。該工藝先是在兩河流域廣為運用,然後傳到東地中海地區和埃及。

“鑲嵌法”又稱“馬賽克”,也是先用沙和粘土的混合物製作出實心的內型,再將許多玻璃棒切片貼在沙型上,然後加熱融合形成器皿,同時也組成了圖案,因而更具有裝飾性。

“鑄造法”可分為“模澆、模壓、和模燒三種。”模澆最簡單,直接將玻璃熔液注入模子成型;“模壓”是在玻璃熔液冷卻至具有可塑性的時候,以磨具加壓成型;“模燒”較複雜,先用耐高溫的材料做出內、外模子,然後把玻璃碎片或玻璃棒的切片填充在內、外模子中間,高溫加熱後,玻璃片會熔化並且充溢其中,冷卻後除去模子,加以打磨即成。

古埃及玻璃是世界玻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埃及玻璃上,有著許多與現代工藝相似的裝飾要素,如幾何造型和幾何紋樣的套用。這種古今審美情趣的契合,意味著在浩瀚的古埃及文化的海洋中,必然蘊藏著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和汲取的豐富養分。

古埃及玻璃釉的運用遠遠早於玻璃器皿,可以追蹤到史前時期的埃及。它的顏色大多是綠色和藍色,藍釉幾乎不含鐵,色調總有點偏綠。在石英和陶器表面上玻璃釉的方法很早就被埃及人採用了,如石英質的護身符,表面覆蓋著一層藍色或綠色的玻璃釉。這層釉雖然在漫長歲月的磨礪中碎裂了,但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古埃及玻璃釉含有6~10%石灰,15~20%的蘇打,其餘都是石英砂。

玻璃在古埃及是比金銀還要珍貴的東西。考古學家在史前撒哈拉的墓葬中,發現了專門仿製寶石的著色玻璃,可以看得出這些玻璃在形狀、顏色、和質地上都和珠寶相似,是被當作家庭財富的一部分來繼承和保存的,是埃及人留給自己在另一個世界使用的。綠色玻璃在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用來模仿綠寶石,其顏色和質感幾乎與綠寶石難以分辨。如果手鐲上的綠寶石丟了,埃及人就有色澤相同的小玻璃片替而代之。

繁花工藝和馬賽克工藝大約在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時開始流行。在第十三王朝的出土文物中,也有兩個重要發現,一個是埃及公主的玻璃馬賽克飾品,由白色、黑色和淡藍色玻璃小方塊組成了一幅畫面----淡藍色背景上的一隻帶有黑斑點的白色小牛。另一個是殘件,是大約4厘米長的玻璃棒,橫截面為正方形,其上有法老阿孟和蒂三世名字的形象文字縮寫。

這個玻璃棒所採用的特殊工藝起源於當時的生產實踐,並且凝聚著古埃及玻璃工匠的智慧。他們將不同顏色的玻璃棒按照設計好的次序疊成一捆,這捆玻璃棒的橫截面就構成了圖案或文字,然後將玻璃束加熱,使這些不同顏色的玻璃棒熔為一體,橫截面的圖案固定下來了,再把整捆玻璃束拉長,變成細長而精緻的玻璃棍,最後把玻璃棒切成許多薄片。該工藝最初套用於珠寶的生產,後來用這些薄片去塑造容器,或用於器物和人像局部的拼花和鑲嵌飾物。托勒密王朝時期的玻璃工廠用這種方法製造了許多精美的作品,它們因工藝複雜而色彩斑斕,價格昂貴。

古羅馬的玻璃器皿造型豐富,裝飾方法常見有三種,一是“鑄造法”,即器物與紋飾直接模鑄成型。二是“熱熔鑲嵌法”,即馬賽克玻璃。三是“浮雕法”,這是一種在玻璃器的外壁浮雕寫實性或裝飾性圖案的工藝,使玻璃器更顯華麗。公元1世紀,無色玻璃比著色玻璃更為流行,因為它適合於切割和雕刻。為了改善玻璃的質地,羅馬人進行了技術革新,他們以熔爐替代以往使用的燒鍋,提高了熔燒溫度,使玻璃液呈清稀的液態,再加上鐵、銅、鋁等金屬著色技術的運用,產品明淨透徹,顏色亮麗,極為美觀。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這段時間,史稱“中世紀”。歐洲進入了近千年政教合一的教權統治階段,基督教成為封建統治的工具,主宰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統治階級通過教會壟斷文化、哲學、科學和藝術都從屬於神學,神學成為高於一切的無上權威,工藝美術因此沾染上了鮮明的宗教色彩,在教堂裝飾中得到空前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玻璃鑲嵌畫和彩繪玻璃窗工藝。

玻璃鑲嵌畫亦稱“馬賽克”,它最早出現在西亞,公元1~4世紀得到初步繁榮,工藝日臻完善。它是以大小不同的玻璃片拼嵌而成的畫面,一般用來裝飾建築物的牆壁、天花和地面。工藝方法是先在牆壁上塗抹兩到三層灰泥,然後畫出圖樣,再貼上5厘米見方呈不規則幾何圖形的玻璃碎片,碎片表面通常不與牆面平行,在光線的折射下光彩奪目,還可以隨視點的變化產生忽隱忽現的視覺效果。

玻璃鑲嵌畫質地堅硬,色調明快,不怕潮濕和日曬,也不宜變色。嵌片的質感與數量所產生的特殊的形、色、光的效果,使畫面顯得渾厚粗獷,色彩斑斕,從而呈現出其他繪畫手段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彩繪玻璃窗是一種畫在玻璃內側,而從外側欣賞的裝飾玻璃,為了使圖案在玻璃表面久固,必須用膠或油來調和顏料。由於繪畫與觀賞的方向相反,所以筆法和施色順序不同於一般繪畫,需要掌握特殊的技法。彩繪玻璃的繁榮與大批教堂的出現密切相關,它是中世紀教堂裝飾的一種獨特方法,主要盛行於羅馬式和哥德式建築。這兩種建築的窗戶既多又大,幾乎布滿整個建築立面,便於採光。先前採用的壁畫和玻璃鑲嵌技法,在這兩種建築結構的教堂內部幾乎無用武之地,於是諾大的窗子為中世紀的藝術家和工匠們洞開了一片理想的創作空間,彩繪玻璃工藝由此而興起。在工藝上,先在窗框中用鉛條勾勒線條形成畫面,再按鉛條分割出的輪廓嵌入小塊彩色玻璃,組成大幅畫面。玻璃的顏色視建築內部採光情況而定,淡色或無色玻璃多用於採光欠佳的建築,圖案多做幾何或植物紋;採光較好的建築,其玻璃顏色就比較豐富,多作聖經故事。儘管玻璃顏色濃濁,彩繪粗糙,透光性差,但教會更注重於表達某種思想,而並不在乎畫面上的實際形象,似乎這種迷離的圖象更能使人的靈魂接近上帝。

到了15世紀,人們對於彩色玻璃的看法有所改變,開始重視圖案而不是氣氛,玻璃顏色變淡,採光更好,彩繪趨於複雜。匠師們用銀來著色,描繪出金色的頭髮和服飾。遺憾的是,隨著玻璃彩繪藝術的發展,鉛條的使用不再受人重視。文藝復興以後,這種傑出的玻璃藝術隨著哥德式建築的衰落而退出了歷史舞台,更為純淨和華麗的彩繪玻璃受到青睞和廣為流傳,其套用也從教堂擴展到其他公共建築和民居。

伊斯蘭玻璃藝術

伊斯蘭玻璃在世界玻璃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7~8世紀敘利亞的阿勒皮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延續羅馬後期的玻璃熔著裝飾,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則流行薩珊玻璃的車刻原紋裝飾。伊斯蘭玻璃藝術繼承、綜合、發展了這兩種古老的玻璃裝飾藝術,於9世紀前後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玻璃器裝飾藝術。伊斯蘭玻璃藝術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伊斯蘭玻璃工匠首先採用熔著的方法,除了生產貼絲的羅馬式玻璃器外,還生產貼花玻璃。其中有用模具熱壓成型後趁熱壓貼的圓形貼花,還有把玻璃液挑到玻璃器皿上趁熱撥拉出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星狀貼花。又如刻紋裝飾:用鑽石等比玻璃硬的材料,在冷卻的玻璃表面淺刻紋飾。又如模印裝飾:用吹管挑起料泡,吹成較小玻璃泡,放進模子印上紋飾後,再脫離模子繼續吹大到所需尺寸,將底粘在鐵棒上,從吹管上剪下器皿,修整口沿,紋飾和造型的完成是同步的。

在器皿花飾的磨刻方面,伊斯蘭玻璃工匠發展了薩珊玻璃的車刻工藝,玻璃器的外壁上出現了精細的植物浮雕紋飾。在玻璃磨刻工藝中,用小砂輪琢磨出的紋飾稱為“刻花”,用大砂輪打磨出的紋飾稱為 “磨花”。伊斯蘭玻璃工匠很注重彩釉裝飾技法,其釉彩玻璃是享有盛譽的,特別是公元13世紀到14世紀中葉為清真寺生產的巨大的釉彩燈,是伊斯蘭玻璃中最富有藝術魅力的作品。釉彩工藝是先把適量的礦物顏料研磨成細顆粒,再加上松節油、松香、動物膠等粘合劑和填充料,混合後塗繪、加熱而成。這種工藝方法可能受到彩繪彩陶的影響。優美的阿拉伯式花紋出現在燈具、杯子和其他器皿上,形成了華麗的裝飾風格。其他諸如鑲嵌、鍍金、熔著、型吹等傳統裝飾技法也都有所完善,在造型和裝飾上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在各地紛紛面世。

威尼斯玻璃藝術

在14世紀,威尼斯玻璃經歷了一場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那就是長達二百餘年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它標誌著資產階級文化的萌芽,歐洲開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在新興的城市市民階級的支持下,人文主義抬頭,玻璃藝術與繪畫、雕刻和建築一樣,結束了新一輪的繁榮。當時的威尼斯玻璃業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得風氣之先,走在了時代的最前列,成為整個歐洲玻璃行業的典範。

13世紀以後,威尼斯玻璃的對外影響力與日俱增,卓越的造型和不斷改進的裝飾工藝維持了它數世紀的輝煌。從13、14世紀肖像、寓言和神化故事的琺瑯彩繪,15、16世紀的透明玻璃和鑽筆點刻玻璃直至17世紀精細繁縟的巴羅克式纏枝紋裝飾中,無處不見其改革創新和引導時代潮流的非凡素質。

至15世紀、16世紀之交,以彩繪為裝飾的玻璃器逐漸被透明度較高的玻璃器所取代。這種玻璃器造型優美,光潔度高,器壁薄,色彩自然而變化豐富,充分發揮了玻璃器自身材料和工藝的性能。另外還出現了一些模仿大理石或瑪瑙紋樣與色彩的玉髓玻璃器,高貴典雅。

威尼斯玻璃工匠從15世紀開始也在大力改進水晶玻璃工藝,到了16世紀,他們還掌握了為玻璃除去煙色和為玻璃著色的技術,以及在玻璃上點彩和描金的技術。更絕的是他們把不同顏色的玻璃棒加溫熔合在一起,其截面上可見許多五色斑斕的圓形圖案,切成薄片即可裝飾玻璃器,這種工藝被稱作“千花”技術。他們還研製成功用不透明的乳白色玻璃棒為玻璃器鑲嵌圖案的花格玻璃等等。由於玻璃質地的改善,用鑽石在玻璃表面雕刻也成為可能。16世紀和17世紀,威尼斯的主要玻璃產品是酒杯,杯腳是重點裝飾的部位,在玻璃杯還未完全冷卻,尚具延展性時,用鉗子等工具將杯腳的兩側向外拉伸而成為對稱的“雙翼”,或者製成精製而怪誕的動物形狀。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威尼斯玻璃器的製作工藝在當時是相當保密的,一律不準外傳,泄密者將被處以重刑,這也是把玻璃工廠遷到莫拉諾島的主要原因之一。從16世紀起,由於威尼斯莫拉諾島玻璃工匠的外逃,技術外流,使英、法、德、荷蘭等國家都能生產威尼斯式的玻璃器。但威尼斯仍然是世界玻璃工業的中心。

憑著文藝復興時期從威尼斯學來的技術,波希米亞玻璃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著地域特色的工藝模式,顯示出獨特的裝飾趣味。18世紀後發展了代表其主要成就的車刻透明玻璃,採用玉器和寶石的輪雕技術,在玻璃製品表面刻劃出了浮雕般的紋飾,圖案有肖像、風景、建築、幾何圖形等等,同時還發展了夾金、夾銀裝飾工藝,此後便在風格上與威尼斯模式分道揚鑣,颳起了一場持久而又強勁的“波希米亞風”。

法國玻璃藝術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玻璃藝術的製作獨領風騷,取代了二百年來英國和波希米亞的領先地位,引導了時代潮流。在經歷了吹制工藝、鉛質水晶工藝和機壓工藝這三次脫胎換骨之後,玻璃藝術迎來了它的又一次新生,這是不同於前三次技術革新的藝術創新。法國先後誕生了名震環宇的三大玻璃品牌----加萊(Calle)、道姆(Daum)、拉利克( Lalique ),這三個品牌都是以創業者的姓氏命名的。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玻璃藝術[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

加萊的玻璃品種主要有:套色浮雕玻璃器、仿寶石和瑪瑙器、乳色玻璃器、話語玻璃器等。在裝飾方法上運用了畫琺瑯、雕刻、貼花、玻璃鑲嵌、吹模、酸腐蝕、金銀鑲嵌等諸多工藝。其中以套色玻璃最堪稱道,這種具有兩層或兩層以上不同色彩的品種,俗稱套料。它是在某種顏色的玻璃胎上,套上熔融的其他顏色玻璃。在工藝流程上,先用吹管將玻璃液吹成外殼,把外殼置於金屬模內,再吹進第二層不同顏色的玻璃,然後從金屬模上取下該組合玻璃器皿,重新加熱,使二層玻璃相互粘合。若需多層套色,上述工序重複進行,可套至七八層,甚至更多。套色玻璃的外層較厚,在其表面用砣刻或化學腐蝕的方法,形成層次分明,富立體感的浮雕飾花紋,產生表里兩層顏色的鮮明對比,故也稱浮雕玻璃。局部紋飾,如花瓣枝葉等,可以通過控制玻璃的厚度來達到顏色深淺的細微變化,從而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以多種材料並用,多種工藝綜合的手法來達到意想不到的裝飾效果,是道姆玻璃成功的秘訣。道姆兄弟從不循規蹈矩,從不認為什麼原則是一成不變和必須服從的,他們把玻璃設計當作是一種完全自由的活動。他們在顏色的運用上有著過人的天賦,常常利用顏色在明度和飽和度上變化來裝飾玻璃器。他們在原有風格基礎上,對顏色和線條進行簡化,並獨創玻璃灑金工藝,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黃金有著和其他金屬不一樣的色澤,它的運用給作品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效果。蝕刻超過了車刻成為主要工藝,飾紋大多是象徵性的,沒有過多的虛飾。顏色輕快明朗,多用稻草黃、糖粉色、海綠色、冰藍色、深棕色等,不繁雜,也不影響玻璃的透明度。

拉利克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於,用模吹或車刻的手段在容器上裝飾浮雕效果的圖案,有時還用紅、黑琺瑯來強化圖案的視覺效果。拉利克產品的成型主要採用失蠟澆鑄、耐熱模澆、燒結模澆和吹制這四種方式,而現在市面上最稀罕的就是用失蠟法製成的精品(中國稱之為琉璃),他們凝聚著拉利克的藝術才華和創作激情。

美國玻璃藝術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玻璃藝術工作室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玻璃藝術的發展。1962年3月,由托萊多藝術博物館發起,尋找一種低溫熔燒玻璃的方法,以多米尼克·拉賓奧(DominickLabino)和哈維·利特萊頓(HarveyLittleton)為主的一些藝術家、玻璃工匠開始試驗,研究玻璃能否參與藝術活動,能否成立私人工作室。同年夏天,威廉康辛大學組織了兩次這方面的研討會,利特萊頓作為美國工藝理事會成員,著力研究玻璃成為藝術媒介的可能,他與諾曼(Norman)合作,在有著三十多年工業玻璃生產經驗的拉賓奧的幫助下,實現了熔爐中熔燒玻璃,從而實現了玻璃藝術研究與傳統玻璃工業相分離的夢想。

拉賓奧和利特萊頓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切實可行的個人工作室,在這裡學生可以建立簡單的爐子,直接與材料接觸,成為藝術玻璃的設計者,同時也是匠人,這就是玻璃藝術工作室的雛形。1971年,利特萊頓的《吹玻璃----形式的追求》出版。在跟隨利特萊頓學習的大學生中,有不少畢業後到美國各地或大學裡建起了玻璃藝術工作室,還有不少人在大學擔任藝術學院玻璃專業的教師。

戴爾·啟胡利是現代美國玻璃藝術的重要人物,1941年,他出生於美國的華盛頓,曾是利特萊頓的學生,是吹制玻璃藝術的傑出代表,並且始終以吹制為主要的創作手法。他於1971年創辦了皮恰克(Pilchuck)學校。他的作品立意清新,容易使人產生具象的聯想,尺寸頗大的作品中柔和的曲線、絢麗的色彩、變化微妙的形體,給人以柔軟的感覺,仿佛微風吹來就能將形體改變,這使得玻璃材質中冷峻、堅硬的特性不再為人所見,展現的只是它晶瑩、剔透的一面。通過玻璃的透明性來顯示作品的現代感,他將吹制技術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

但是根據國外很多相關資料,單從字面上顯示,並沒有對“玻璃藝術”和“藝術玻璃”作分別定義,而是把二者大體上都歸為玻璃藝術範疇:

玻璃藝術和玻璃雕塑品,是用玻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塑造成雕塑或二維藝術品。具體措施包括:彩色玻璃,玻璃拉絲,玻璃鑄造、玻璃熱熔、特別是玻璃吹制。作為一種裝飾和功能的載體,玻璃藝術被廣泛地發展和流傳,玻璃藝術從埃及起源到腓尼基人發明玻璃吹製法、之後它以彩色玻璃窗的形式被普遍用在歐洲大教堂里,並作為教堂標誌性的裝飾一直被沿用至今,達到了玻璃藝術與藝術玻璃的完美結合的第一次巔峰時期。

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之前, “玻璃藝術”指以玻璃為原料製作的裝飾用品。像當時最著名的瑞典Kosta Boda公司,荷蘭皇家Leerdam水晶公司,日本的Hoya水晶公司,法國的Gallé公司和美國的Steuben公司等,都在採用工人在工廠里分成每組4人或4人以上的人工玻璃吹製法。在經過了19世紀初藝術玻璃運動後,在玻璃生產中機械吹瓶技術完全取代了工廠人工吹制技術。

特點

藝術玻璃以它獨有的晶瑩剔透、高雅清新,以及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於一體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對它的喜愛。玻璃無論是用來製作實用器物,還是做裝飾品,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有其自身發展的過程,有其自身的價值,在很多地方,玻璃製品自始至終就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現代工藝加工出來的藝術玻璃,為人們的生活環境創造了色澤斑斕的裝飾效果,已經成為高檔、時尚的裝飾材料,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廣泛性普及。

設計

玻璃藝術設計,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在造型上同時運用不同種類的玻璃及製作工藝的手法,成為藝術家和設計師進行藝術創造的獨特媒介。

綜上所述,“玻璃藝術”和“藝術玻璃”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在製作過程和生產方式中既有延續性,發展性,又有在各自領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在玻璃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兩者缺一不可,而又永遠不可相互混淆。

清潔方法

藝術玻璃 藝術玻璃

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為了美觀,好多地方都會有藝術玻璃的身影,這也確實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但我們發現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上面經常有污漬之類的地方,那我們有個困惑,藝術玻璃的清洗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地方么,下面我來為您來分享藝術玻璃的清潔秘方。

1、上色玻璃:上色玻璃一般用專用玻璃漆進行上色製成,所以不可以用含有氯的清洗劑,否則非常容易對玻璃的色彩層造成傷害,當然也不宜用鋼絲球等硬度很高的刷子刷洗,會直接刮落色漆

2、彩晶玻璃:彩晶玻璃是用AB膠附於玻璃表面而成,所以很容易發生脫落,應此在清洗的時候應注意掌握好恰當的力度,先用乾的軟布輕輕地擦拭,在擦洗的時候還應注意不可使用其它會溶解膠的物質。

3、雕刻玻璃:雕刻玻璃是以冰雕、砂雕、水切割等工藝加工成的,這種藝術玻璃具有表面凹凸不平的特點,所以經歷時間久了灰塵會積在上面,這樣的雕刻藝術玻璃可以用軟布加清水的方式進行擦洗,但是不可以使用具有酸性的清洗劑,酸性清洗劑會對玻璃造成傷害。

4、中空玻璃:中空玻璃隔斷由兩層玻璃製作而成,玻璃的外表與普通的鋼化玻璃不同,所以可以使用和普通玻璃清洗一樣的辦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用較硬的東西去碰觸玻璃的表面,以免造成玻璃表面劃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