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帝陵軒轅殿又名黃帝陵祭祀大殿。為黃帝陵標誌性建築。
黃帝陵祭祀大殿位於廟院北端,座北面南,為正方形花崗岩石材建築,漢代造型風格,色調以青灰為主顯得宏偉、古樸、莊嚴,是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
黃帝陵軒轅殿是根據黃帝陵總體規劃實施的二期工程。位於原軒轅廟以北廟區中軸線上,直抵鳳凰嶺麓。軒轅殿(院)於2003年1月8日開工建設,2004年3月15日勝利竣工。該項目曾獲2008年度全國工程勘察設計行業一等獎,中國建築學會第三屆建築創作優秀獎,中建總公司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建總公司優秀方案一等獎。
備受海內外華人關注的黃帝陵軒轅廟區標誌性建築――祭祀大殿工程於近日正式通過竣工驗收,標誌著黃帝陵二期整修工程基本結束。氣勢恢弘的黃帝陵祭祀大殿是黃帝陵二期整修工程的標誌性建築,於2003年1月破土動工,2004年3月15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其配套工程2005年11月16日相繼完成,工程總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
建築工程
此項工程是為適應新時代的祭祀要求而建設的。其設計特點可概括為四句話,即:山水形勝,一脈相承,天園地方,大象無形。為了創造出宏偉、莊嚴、古樸的氛圍,突出聖地感,工程建設從巨觀上處理好與大環境山川形勝的關係,格局上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風格上與祖國建築傳統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新時代氣息。
1.布局。軒轅殿區分為中院與大院兩部分。中院位於原軒轅廟古柏院與大院之間,橫貫東西。這是交通樞紐性的過渡空間。祭祀和遊覽人流通過古柏院北牆上的中門(原“人文初祖殿”)和東西便門進入中院。迎面正中是高4米的大型石階。石階兩側分列著成排的銅簋。高台左右聳立著三出石闕。人們在此整衣肅紀,拾級登上大院,大型儀仗和供品則從中院東西兩端的側門進出。軒轅殿大院是舉行祭祀大典的重要場所。占地1萬平方米,均由花崗石板鋪裝而成,可供5000人舉行祭祀活動,陳列各種儀仗並舉行大型祭祀演出。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台上坐落著40米見方的石造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我國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整座建築筒潔、古樸、宏偉。
2.軒轅殿由36根園形石柱圍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間,柱間無牆,上覆巨型覆斗屋頂。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園形天光。藍天、白雲、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聖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五種彩色石材鋪砌,隱喻傳統的“五色土,以象徵黃帝恩澤的祖國大地。整個軒轅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園地方”的理念。黃帝石刻佇立在殿內上位。
3.軒轅殿的時代性不僅體現在其手法簡煉、符合現代審美情趣,同時還由於其高度的技術含量而增強了工程的現代感。在黃陵四級自濕陷性黃土的軟弱地基上,採用DDC擠密樁而承託了三層高台和大殿。單排柱上四面40米長的梁,採用了罕見的大型予應力鋼筋混凝土大梁。40米見方的覆斗形屋蓋則是採用了覆斗形鋼筋混凝土予應力空間結構。這一系列技術手段保證實現了前述的建築藝術效果。
4.石材的運用是軒轅殿(院)工程的另一大特點。整個工程用石材8萬餘方,總重量達10萬噸之多。36根石柱高4米,直徑1.2米,系中空的整根花崗石柱。大院南軸線上的石路採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崗石板鋪成。石材規格長度最大的達到6米。所有石材構件不加任何雕飾,而是通過表面處理的對比變化,直至重點部位自然面的運用,以取得藝術效果。石材尺度和肌理的處理,使軒轅殿更加古樸、沉穩、大氣磅礴。
5.大院中9對2米多高的青銅牛鼎與中院大石階旁的8個銅簋,為工程平添厚重的歷史感。總體工程獨具匠心,巧妙的結合地形,在大殿之北採用隧道,既解決了殿院與鳳凰嶺的關係,又解決了上山車道的通行,還將大院地平做的比東西二側的柏樹林帶地面高出4m,使翠柏襯托著大院視野開闊能與群山呼應。橋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參天,此實為炎黃子孫祭祖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