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虛晃

身體虛晃

身體虛晃不是一招武術招式,而是一類武術招式的統稱。其具體招式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絕招,概括起來就是手法、步法、身法、音響、神態和氣勢等的具體運用。

基本信息

手法

俗語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似乎手只是起如封似閉的防守作用。其實,這只是個別人的習慣和偏好,手的作用是非常全面的。它不僅起防守作用,而且更多地用在進攻,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用作進攻前導的“引手”。所謂“引手”,就是吸引對手注意力的手;引開對手視線的手;驚擾對手的手;調動對手的手。也就是說,“引手”是“驚策虛晃”技法的重要一環。手在對手眼前不斷地、快慢相間地左右晃動、前後吞吐、上下浮沉,變化莫測,不斷地進行試探、佯攻、騷擾、打擊,就會給對手心理造成干擾。加之手能製造聲響效果,對對手的聽覺器官也可起到驚擾作用。

步法

“法門以步為先”。“講打先講步”。步法甚多,聊舉兩例:
遊走是製造進攻良機的常用步法之一。遊走可以消耗對方的銳氣,製造攻擊對手側背的機會,特別是遊走速度一快,轉動角度一大,對手為防止側背露出“空門”,一般不得不跟著動起來。就在雙方都在動的時候,遊走一方突然移形換位,做出進攻態勢,對手身軀的活動往往跟不上視覺反應,閃動也就會出現力不從心,甚至反而出現震驚遲鈍的現象,也就是俗稱眼睜睜等著挨打的境地。
消擺步是一種尋隙進攻的常用步法之一。它通過左右消擺不斷移形換位,迂迴運動,利用角度,對對手背部和中宮洪門的空檔進行試探、騷擾,調動對方,一旦時機成熟,立即發動打擊。同時,消擺步在移形換位時,也不斷變換著開手架勢,時而左架,時而右架,這種情況也會給對手造成不小的困惑和不適,往往被迫跟著變換,稍有不慎或變換不及,就會露出破綻來。
筆者在這裡特別要提出來的是拗步,因為它與其他步法配合運用,其妙無窮。拗步不是一種步法,它和馬步、弓步一樣是一種步型,因此,又稱為拗襠。拗步與弓步有一致的地方,只不過後腿是虛腿,稍偏出,與前腿不在一條直線上,襠部夾緊,左腿與右手或右腿與左手在前。這種步型猶如一張拉滿的弓箭,“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上》),攻守兼備,攻守自如。首先,穩定。前腿是重心,像釘子扎在地上,後腿有一定支撐,可以靜如處子,穩如泰山。其次,拗步是一種待機行事的步型,利於進攻,一旦進攻就會像離弦之箭,動如脫兔。第三,守得嚴密。任何敢於輕舉妄動者,都必須考慮將受到其隨時可發出的後腿和凝聚著全身勁力的後手崩拳的全力一擊。最後拗步轉換非常便捷,隨時可以走為上。

身法

身是人重力之所在,牽一髮動全身。有經驗的習武者均把對手身形的變化看著是進攻的前兆。正因為如此,身形突然作左右搖晃、前後吞吐、上下浮沉,極易使對手產生錯覺,調動對手。但身形晃動容易使自己的重心不穩,因此,使用身法誘敵必須慎用、少用。而多用、濫用必被對手所乘。

氣勢

孫子曰:善戰者,“求之於勢”。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說的是:善於作戰的人追求形成有利的“勢”,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像在高山頂上轉動圓石一樣,使對手膽戰心驚,不得不採取退讓迴避的姿態。在武術技擊中一旦形成這樣的“勢”,必將“先聲奪人”,嚴重地挫傷對手的士氣,起到“驚策”作用。

聲響

聲響的作用前邊已有探討,口、手、腳都可以製造出聲響來。至於聲響中包含的語言,如:叫陣、罵陣、示弱等,雖然能起“怒而撓之,卑而驕之”的作用,但一來需因人而異,二來有違當代武術技擊規則,這裡就不贅述了。

神態

在武術技擊中,許多人有眨眼、皺眉、咧嘴等習慣性的進攻前兆,這往往預先暴露進攻意圖,是一種不良習慣,也容易被對手抓住機會反攻。但有意識地釋放出這些前兆,往往會起到“欺”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