跫光

跫光,字登封,俗姓吳,永嘉人。是唐朝“貫知經史,詔直史館,專修國史”吳兢的裔孫。溫州書畫家,在中華藝術宮殿里第一個放射異樣光彩的,始於唐跫光上人。他以草書聞名於後唐,著《詩品》的司空圖贊。其為“草書僧”。他不僅精於草隸,且以其草書著授其弟子從讓及溫州僧正智琛等人。

溫州書畫家,在中華藝術宮殿里第一個放射異樣光彩的,始於唐跫光上人。他以草書聞名於後唐,著《詩品》的司空圖贊。其為“草書僧”。他不僅精於草隸,且以其草書著授其弟子從讓及溫州僧正智琛等人。

個人簡介

跫光,字登封,俗姓吳,永嘉人。是唐朝“貫知經史,詔直史館,專修國史”吳兢的裔孫。年幼時,出家剃髮受戒於陶山寺院。他“居必介然,不與常人交雜”,刻苦自學,喜作古調詩,長於草隸。這時,博學綴文,善於草書的蘇州陸希聲,因事謫宦豫章,跫光聞信,前往來見,而陸希聲帶著傲氣,居於舟中,迴避接見;由於跫光懇切苦求,終於見面,授其草書五指撥鐙法,由此跫光的書法漸進,“當見酋健”,“轉腕回筆,非常所知”,成為一位名聞當世的書法家。
於是跫光西上京都,昭宗(889—904)李曄皇帝詔見他,他在御榻面前揮毫草書一幅,深得皇帝讚賞,賜給他紫方袍;而後又謁華帥韓建,薦號廣利。自此從華下回歸故鄉,是時在京詩人墨客,唱詩作賦,為之送別,極一時之盛。司空圖《送草書憎歸吳越賦》有云:
“跫光僧生於東越,雖幼落於僧,而學無不至。故逸跡遒勁之外,亦恣為詩歌,以導江猢沉鬱之氣,是佛首而儒業者也”。足見跫光也為一位詩僧,時抒流落江湖沉鬱之心。據說跫光的詩“苦僻寡味”,“得句時有得色”,今日尋找《跫光詩》一卷,已不可得了。司空圖文雲,跫光此行南歸,親筆為其草書“詩論”一篇,懸於“絕壁”。《唐英歌詩》的作者吳融專為跫光寫了《覽跫光上人草書想賀監賦》,對跫光的草書藝術,予以最高的讚頌。其中有云:“飛文絡繹,風雨隨生;魚龍互擲,濤奔走浪”、“援毫既罷,悅目忘疲。滿堂生金石之寶,出世掩鬼神之奇。山掩枕欹,雲情自遠,鶴態能羈”。極言草書精品,境界之高。見此草書,直是人間最高最美的享受了。
當時跫光與相貌奇醜,與放逸不羈的詩人羅隱也有往來。羅隱有《送跫光大師》詩,贊其“健筆”為“九重”所“尋知”,說其草書是“絕藝”。結句才道出兩人的心聲:“一種苦心師得了,不許回頭笑龍鍾。”是教人何等躇躊!他也是詩僧貫休的伴侶,貫休也寫過《跫光大師草書歌》,自稱“僧家愛詩自拘束,僧家愛畫亦侷促”。而對跫光的草書則高唱“唯師草聖藝偏高,一掬山泉心便足”。據說當時文士詩人,贈別跫光上人的詩篇,達五十家之多,足見跫光在後唐是名重京都的草書僧。
自回故鄉後,因跫光生“性畔岸”,仍過著流落江湖的僧侶生涯,便遊方去四明了,歿於甬東。葬後三年,四明太守發棺視之,“儼若生相”,神奇的是連“髭發爪皆長”,於是火化,太守收其舍利子,築造小塔,以垂紀念,這是後唐長興年間的事。
跫光上人的草書,至今尚深刻留在人們的記憶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