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祿出身於世代書香家族。尤其他稱之為“先知先覺”的父親,從小給他以與眾不同的教育、培養,造就與影響了他的一生,以至影響到他的兒女孫輩個個走向世界。他的曾祖父黃萬隆(1806~1868),字有遲,號開興,貢生出身,選授州同。祖父黃懷巍(1831~1888),字周貌,號功齋,國學生。父黃能望(1873~1943),字繼令,號跋文,太學生,五兄弟中居幼。大伯父黃桂芬(1852~1919),字繼林,游泮秀才;三伯父黃繼體、四伯父黃繼雲也均是太學生。他父親是偏僻山區中率先接受新文化的知識分子之一。他原讀儒學經書,又研習歧黃,後信奉基督教,於水口街開“餘裕商鋪”,經營雜貨中藥材,懸壺濟世,為人診治病患。其宗旨為:“但期利濟於人,不求自己厚益”。其店鋪有一對聯:“余布也可通余粟,裕己矣並及裕人。”因此,方圓百里,皆稱道之。他主動接受、學習新知識,如買來當時新發行的《官話捷中捷》,自習國語;關心國家大事、國際環境情況與對日關係等時事新聞,並宣傳啟發教育他人。黃其祿在他的自傳中稱之為當時的“先知先覺者”。
民國6年(1917)春,黃其祿8歲(實僅6歲又2個月),已及當時的啟蒙年齡。他父親沒有按傳統令他入私塾讀《三字經》、《四書》、《五經》,而是採用新的、獨特的教學形式與方法,在其店中的一角,設定一小桌,並買來一部初等國小《國文》教科書,親為其啟蒙教授識字。其教學方法,亦與當時的塾師“只教字音沒講字義”的傳統方法不同。他父親是先把每課課文的字音字義釋說清楚,而令小其祿“自製”學習,自己去忙店中的生意買賣。所謂自製,即給他銅元20枚,放置於書頁的一邊,每讀一遍課文,移置銅元一枚至書頁的另一邊。新課文每次讀20遍,舊課文每次讀10遍,銅元移完換邊,便可休息片刻,容許到戶外活動。回店再讀,再休息,再讀。有時還穿插毛筆習字、算術等。他聰明勤奮,自覺遵守父親給他訂下的規約,努力學習,一年時間,就將四年8冊《國文》教科書全部讀完,並頗有心得,因而被稱為“小神童”,名聞鄰里。在當時,他父親之特殊教學方法,使他獲益良多,使他後來感受教愛不已。一年多後,他進村學。民國9年(1920),他的父親又敢於放手、甘於別離,將實齡不足9歲、個子又小又瘦的小其祿,讓他坐在竹籠里,由人挑著走了3天,到永春縣城關就讀“崇實學校國小部”。此前,他二兄其恩(1905~1987)已先來此就讀兩年。其後,黃其祿又轉讀莆田哲理中學,到上海讀大學,可以說影響他一生及其兒孫走向世界,都是發軔於“先知先覺”的父親的遠見卓識。他在《八十述懷》詩中有“髫齡庭訓感先覺”之句,正是其殷切之懷念,肺腑之感言!
黃其祿天資聰穎,才思過人,勤奮好學,在國小、中學以至大學,品學兼優,考試每列前茅。尤其國小、中學階段,學期成績屢冠班級,曾冠全校。民國24年(1935)夏,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中央大學上海商學院。其間哲理中學及大學階段,曾因經濟困難等原因,先後二次輟學5年。民國22年(1933)秋季,就讀中央大學輟學期間,曾受聘於縣立培風初級中學任訓導主任。民國24年(1935)夏大學畢業後,受聘為縣鄉村師範教員,兼職縣民眾教育館做抗日宣傳等工作,民國25年(1936)冬,主持籌辦縣第一屆全民運動會,並任運動大會競賽委員會主任委員。民國26年(1937)春任潯南國小(址三班)校長。是夏,縣鄉師停辦併入惠安鄉師,被推舉負責籌辦私立培風初級中學,後受聘為校長。民國29年(1940)培風國中以“莫須有”之名奉令停辦,黃其祿帶著怏怏情懷離開培中,離開桑梓。是夏,到三元縣(今三明),受福建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之聘,任講師(時福州被日寇占領,省政府遷永安,省政乾團址三元);翌年任會計室歲計股長,又一年後任會計室主任。民國33年(1944)前後,兼任福建省政府專員,為簡任八級,參與巡視市、縣政務。1945年秋,抗日勝利隨省政府遷福州。民國38年(1949)夏,東渡徙台。
黃其祿徙台後,定居於嘉義市。此時,他已不惑之年。歷數十年生活的顛簸,形勢的發展變幻,屢經思慮,遂棄政從商。他承家傳歧黃之澤蔭,青少年時期於餘裕店中協助商務,參與生熟藥材泡製,草本湯頭亦曾誦讀;從政居榕期間,又曾與其五弟其年(1916~1948)合作,業餘參與經營中成藥的調製;因之,乃開辦壽年藥廠(初稱藥房),從事中藥成藥玄子膏、疹癬靈、健兒散的研究調製。這時,他改換身段,既是經營者又是生產勞動者,親自當爐煉藥,流淌著汗水淚水;磨破嘴皮,親自推銷,櫛風沐雨走遍台灣城鄉。白手起家,從零起步,點滴涓埃,微薄積累,趨於小康,培養兒女孫輩走向世界,建起自己的層樓、庭院、花園、明軒、書齋。“壽年藥廠”一直經營到1981年歇業,前後30餘年。
1981年春,於1948年“選出”的德化縣國大代表、76歲的蘇友仁(德化城關寶美人)於台病逝;同時“選出”的第一候補代表黃其祿遞補上任,至1991年底退休。但他退而未休,晚年生活很充實,八十高齡仍埋頭筆耕,撰寫出版回憶錄,研習詩詞,吟詠不輟,繼續著他的未競事業與豐富人生。
他一生從教、從政、從商,是一位有才華的教書育人良師、學校領導者,是一位克盡職守的公務員、廉吏,是一位勤奮樸實的藥品研製專家與經營者。但不管幹那一行,他都是勤勤懇懇,熱愛事業,隨遇而安,努力工作,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1930年代在德化從教,初出茅廬,虛心勤勉,教學認真,循循善誘;主持潯南國小、培風中學校政,治校嚴謹,團結全校同仁和社會力量,竭盡全力,把學校辦好,把家鄉教育事業辦好,獲得師生員工、家長和廣大鄉親的愛戴。當時未及而立之齡,已是全縣最有聲望的賢達之一。1930年代末清剿張雄南時,閩中剿匪司令部特請他“出山”當“宣導政令、下鄉安民”的政令宣導安民隊隊長。其隊員竟是當時國民黨德化縣黨部書記長方如玉,任過德化縣第三區區長、縣立初級中學首任校長陳其英等政界、學界老前輩。1940年代在省機關工作,他誠以待人,樂於助人,襄人匡政,工作份內份外一肩擔,沒有職位而屢次代替完成領導者職責任務,而又不居功自詡,受到上司、同僚的稱許尊重。在這期間,凡本縣鄉親有公私事上門找他幫助,只要可以辦、辦得到,他都鼎力襄成。他淡泊財利,廉潔奉公。在省乾訓團主管財務多年,至1949年該團奉命停辦結束工作離開時,他身無長物,兩袖清風。在台經營藥廠,則以“利濟社會”、“薄利多銷”為宗旨,注重藥品質量,而無市儈“惟利是圖”、“追財逐利”之心計。為提高藥品質量,他費盡心血,對劑方屢加研究改進,以提高其療效,使當時所研製的玄子膏、疹癬靈、健兒散,在患者、執業醫生、藥鋪經銷商中享有很高的信譽,價格低廉合宜,成為名牌藥品盛銷台灣全省及東南亞各國。因而他又是皮膚科、兒科某些中藥成藥的研製專家。他的藥廠已停業一二十年,如今社會上的患者、老藥鋪、老執業醫生以及老僑胞,不時還談論著、懷念著他當年的玄子膏、健兒散,懷念著他“人好、藥好、價廉”,還有人寫信或托人轉囑或親自登門,央求他再煉製一批或幾批,以供市需或專供專賣。但因藥廠已停業,未合法規,他均一一婉拒。其職業道德、守法意識、社會效應,何其難能可貴!在任國大代表期間,遵從孫中山先生當年的教導與遺訓,參與政事,襄仁匡正,廉潔奉公。他關心青年一代成長,樂善好施,屢次慷慨解囊捐資獎學助學。他為人謙和勤敏熱情,關懷鄉親,熱心公益。在台期問,被推舉擔任省、市藥業同業公會,省、市閩南同鄉會、德化同鄉會,基督教會等多種社團組織的理事長、董事長、理監董事等職務。在任期間皆竭力為社團、為同業、為鄉親、為會友謀求福利,為維護其合法權益出謀獻策,做出種種貢獻,在同業、同僚、同鄉、會友及社會上深孚眾望。其“儒術天心”、“藥界得人”、“造福同業”、“智勇雙全”、“輔政惠民”、“高山仰止”等表以敬仰的匾額、錦飾掛滿廳堂。
黃其祿又是一位詩人。他有天賦的詩情詩才,在十四五歲時即能聯能詩。當時比他大9歲的大姐黃蕊(1901~1967),嫁予雷峰石城鄭寬明,因地方不靖,幾年後舉家遷到水口,為維持生計,在其父親的贊助下,於水口街開“成發米店”,小其祿即心撰對聯,口頭告訴其姐(不敢書寫張貼,自覺年紀太小,怕人評論)。其聯曰:
成本輕,量銷大,自然會發;
發行廣。利潤低,積有其成。
又次,讀中學時暑假回家,同其四弟黃其崗(1913~1951)到村學閒耍,塾師張亦和(南埕內寮人,後成為其四弟的岳父)正為諸生出接字綴句課題,張師試以“松風水月”四字命其祿題詠,其祿當即應題呈上。詩曰:
松樹青蒼立嶺坡,風吹聲動起濤波。
水簾瀑布千尋練,月下詩人樂詠喔。
塾師張亦和看完詩稿,讚嘆不已。以後每談及此,又屢加稱許。此事傳開以後,更受到鄰里的稱羨!其後,他每有感觸,嘗自吟喔。然因生活倥傯,大都散失遺忘。花甲之後,詩興更濃。凡感興抒懷,親友聚會,婚壽喜慶,旅遊探親,所見所聞所感,皆常寄興,或與友人酬和,或弔唁悼念,耄耋之齡,至於盡酣。90歲時,回憶整理編纂自童年起所作詩詞400首,楹聯100餘副,並附錄親友祝頌、酬和詩詞近100首,以毛筆行楷手書真跡付梓,出版《蹊谷塵跫》(詩聯學稿),作為自壽紀念,並分寄饋贈海內外親友。黃其祿老人為祖國、為桑梓、為子孫後代創造了一份豐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黃其祿老人非常懷念桑梓,懷念鄉親,關懷祖國統一大業。其殷殷情懷,屢寄筆端:
懷岱仙瀑布
故園西望入雲天,客里縈懷岱漈泉。
千仞雙峰飄練水。孤亭眾信裊香菸。
夢仙應有吉祥兆,立世寧無美好弦?
忍問白蒼周甲事,聚離處處意何綿!
憶水口湖山
敬懷鄉梓,步守仁,好仁公瑤韻二律。
白雲西望憶吾湖 綺麗風情勝畫圖。
三寨踞蟠雄氣勢 諸溪匯聚綰機樞。
杉松桃李敷岡壑 稼穡市廛益有無。
緬昔貽謀承世澤 於今光裕勉新謨。
梓里物華譽國南 山凝翠黛水澄藍。
炊煙繚繞鄉閭盛 阡陌縱橫稻麥甘。
黌舍菁莪多俊秀 仁情道義媲桃潭。
雁鴻佳訊陽春曲 明月三更不盡談!
懷龍潯故里
調寄清平樂
(一)
龍潯故里
靈秀山川美
九進士三門祖澤
啟後文明耀史
戴雲分水閩中
白瓷今古稱崇
士彥立三淑世
群生奮勵和衷
(二)
龍潯故里
置縣十逾紀
唐宗元明清衍繼
衰替盛興彈指
龍門鳳翥晴陰
潯山滻水碧森
世事滄桑遷變
蒼茫雲樹馳心
黃其祿秉賦聰穎慧敏,品性謙和誠厚,清淳淡雅,平易近人,勤謹儉廉。他乾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是學者,是良師,是廉吏,是儒商,是專家,是詩人,走到那裡,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謙遜自持,認為“愧非大才、英才、幹才,平平淡淡”,“未曾轟轟烈烈,無大作為”。其實,他正是古今社會不可多得的良才!
黃其祿著有《黃祖百賢錄》、《閩南各縣市概況》(獲台北《閩南日報》連載)、《德化縣情簡介》、《泥爪尋痕》、《蹊谷塵跫》(詩聯學稿)等。所撰《謹憑記憶說培風》、《張雄南起伏經過略述》二文,分別收輯於《德化文史資料》第13輯與《福建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