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跨語際實踐的研究重心並不是技術意義上的翻譯,而是翻譯的歷史條件,以及由不同語言間最初的接觸而引發的話語實踐。總體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詞語、新意義和新話語興起、代謝,並在本國語言中獲得合法性的過程。作者介紹
劉禾,199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90-2001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和東亞系跨系教授及講座教授(Magistretti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現任由執根大學比較文學系和亞洲語言文化系跨系教授及講座教授(Helmut F.Stern Professor)。1998-2000年任全美文學理論書獎(韋勒克獎)和文學史書獎(列文獎)兩項大獎評審,現任美國比較文學協會董事。1997年獲美國學界、藝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古根漢獎。英文學術著作有Translingual Practice(史丹福大學出版社,1995年),Token of Exchange(杜克大學出版社,1999年),即將出版有Semiotics of Empire哈佛大學出版社),中文著作有《語際書寫》(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持燈的使者》(編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作品目錄
序第一章 導論:跨文化研究的語言問題
Ⅰ民族國家與個人之間
第二章 國民性理論質疑
第三章 個人主義話語
Ⅱ跨語際表述模式
第四章 “經濟人”與小說現實主義問題
第五章 欲望的敘事:現實與夢想的爭辯
Ⅲ民族建設與文化建設
第七章 作為合法性話語的文學批評
第八章 《中國新文學大系》的製作
第九章 反思文化與國粹
附錄
文獻目錄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