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病

跟風病

跟風病是指一些媒體發布了一條虛假新聞之後,其他媒體跟風報導。其原因就是一些媒體過分追求新聞時效性,為了第一時間將新聞推送到用戶面前,不少媒體對新聞的真實性的核實則不會那么嚴苛,簡單核實便會向用戶推送。對新聞熱點事件的報導本不可厚非,但媒體應該有自己的立場,要做好相關的核實工作,也要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自律工作,堅守新聞媒體的職業操守。

簡介

2015年10月27日上午,包括微博、朋友圈在內的社交媒體,都被一條“閻肅去世”的信息刷屏。在一些聊天群里,正當群友們為如何評價“閻肅老人”吵得不可開交時,閻肅的家人發聲闢謠,於是大家無奈地發現,自己又掉進了一個“大烏龍”當中,轉發過“去世”訊息的網友和媒體,又紛紛轉發闢謠訊息,並道歉。

產生原因

風成病風成病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信息的傳送和接收更便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少媒體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顯得更爭分奪秒。而關於名人的相關訊息又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不少媒體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當出現名人“死亡”這樣奪人眼球的訊息的時候,為了第一時間將新聞推送到用戶面前,不少媒體對新聞的真實性的核實則不會那么嚴苛,簡單核實便會向用戶推送。而當一些權威媒體發布了這樣的虛假新聞之後,其他媒體跟風報導“去世”的新聞則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到最後,再出現新聞媒體集體道歉的尷尬場面。

現象背後

跟風報導現象的背後是媒體責任缺失的表現。現如今,媒體的“跟風病”似乎已經變成了常態。當熱點事件發生後,大多數媒體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核實新聞的真實性,而是先發布再說。如果後面發現報導錯了,大不了道個歉就行了,反正其他媒體都報導了。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媒體很難去思考本身的責任,更難去堅持自己的新聞立場。聽風就是雨,這不該是媒體行業該有的新聞素養。

評論

作為社交媒體的普通用戶,的確沒法一下子分辨出“名人去世”訊息的真假,這就要求公眾人物和媒體,在發布類似訊息時要分外慎重,因為一旦傳出不實訊息,傷害的不只是公眾人物的形象,也會損耗媒體的公信力。其實用戶也有能力避免掉進“壞訊息陷阱”,只需要多一點提防心理,別讓微博捆綁自己的生活,別讓朋友圈變成“坑友圈”,在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跟風”的時候,多去驗證一下訊息源,別成了助長假訊息傳播的幫手。
除了對“被去世”帶來的刷屏要有警惕心理,對待其他刷屏信息,也要有客觀看待的眼光。被刷屏的信息,並非全部真實,那裡面也許有行銷的成分,也許有蠱惑的元素,其刷屏頻率,也並非等同於其真實價值。刷屏一陣風,可有時帶來的不良影響,產生的負能量,卻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消解去除。

相關案例

2010年5月26日,余秋雨在微博上“被去世”;

2010年12月6日,金庸在微博上“被去世”;

2011年3月29日,成龍在微博上“被去世”;

2013年3月13日,六小齡童在微博上“被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