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發背病

足發背是發生於足肘部位的化膿性疾患,又稱足背發,足肘發。本病有兩種類型:一為足背掀腫疼痛,易潰易斂,位於皮肉,為癰屬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足背部急性化膿性炎症;一為足背微赤微痛,難潰難斂,位於筋骨,為疽屬陰,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足部骨與關節的慢性化膿性炎症。

足發背的診斷、足發背的分析、足發背的治療
足發背是發生於足肘部位的化膿性疾患,又稱足背發,足肘發。本病有兩種類型:一為足背掀腫疼痛,易潰易斂,位於皮肉,為癰屬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足背部急性化膿性炎症;一為足背微赤微痛,難潰難斂,位於筋骨,為疽屬陰,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足部骨與關節的慢性化膿性炎症。

足發背的診斷要點

常有足部皸裂、破傷或扭傷病史。
陽證初起足背紅腫,灼熱疼痛。身伴寒熱,四肢酸楚。成膿時腫勢漸聚;潰後出膿黃稠,身熱漸退。陰證初起足背微赤微腫,身熱不明顯,或色紫暗,腫勢散漫,成膿遲緩。潰後膿出清稀,或瘡口紫暗下陷,出膿如污血水。
患肢活動不利。
本病需與足部丹毒相鑑別。丹毒則皮膚出現水腫性紅斑,灼熱疼痛,紅斑界限清楚,漸向四周蔓延,有時其上出現水泡,以其足背不高腫,不潰腐為特點。

足發背的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風濕熱毒,積結三陽,或由於三陰精血虧損,濕熱下注,或因外傷染毒,氣滯血瘀而成。
足腑為三陰三陽交接之處。傷於足三陽者,邪發自於表,病位淺而體質不虛,屬實證,紅腫灼熱疼痛明顯而膿稠易斂。傷於足三陰者,氣血先自虧損,毒發之於髒,病位深而精血虧虛,屬虛證,紅熱疼痛不明顯而膿稀難斂。治療陽證以清熱解毒,和營利濕為主,陰證以補托為主。

足發背的辨證論治

陽證
【證見】足肘紅腫,掀熱疼痛,惡寒發熱,口乾不欲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浮滑數。成膿潰後,膿出黃稠,脈靜身涼,瘡口易斂。

【治法】清熱解毒,和營利濕。

【方藥】

1.主方五神湯(鄒岳《外科真詮》)合萆薢化毒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金銀花9克,紫花地丁9克,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車前子9克(包煎),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薏苡仁12克,當歸9克,牡丹皮9克,連翹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腫聚成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藥連翹敗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發背未潰方(田鳳鳴驗方)

處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參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註:方名系由編者所擬。)

(2)發背已潰方(高新賜《河南中醫》1986.3)

處方:全蠍9克,大黃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劑。(註:方名系由編者所擬。)

(3)蜂房散,參見“手發背”風熱證單方驗方。

陰證
【證見】足背微赤微痛,腫勢散漫,或瘡色紫暗,邊界不清,日久方能成膿,膿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散結消腫。

【方藥】

1.主方陽和湯(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補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熟地黃15克,熟附子9克,黨參15克,鹿角膠9克(烊化),白芥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朮9克,麻黃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當歸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l劑。

、膿成難潰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黃芪30克。

2.中成藥

(1)陽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十全大補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3)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歲以上兒童減半,7歲以下小兒每次0.15-0.2克,重症成人每次1.2克。打碎,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醉蓋取汗。

3.單方驗方參照陽證單方驗方。

--------------------------------------------------------------------------------
足發背的外治法

陽證初起外敷金黃膏、玉露膏。膿成後切開排膿。潰後先以八二丹、七三丹藥線引流,外敷紅油膏。膿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陰證初起用沖和膏、回陽玉龍膏或陽和解凝膏外敷。潰膿後摻陰毒內消散,外敷陽和解凝膏。腐去瘡面紅活,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
足發背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陽證參照“一般癰”,陰證參照“無頭疽”。

2.艾灸陰證可用艾柱灸其患處,翼其陰證轉陽,以灸至知痛為度,每日1次。

3.預防調護

陽證患者應臥床休息,限制足肘部活動,抬高患肢。陰證患者應限制局部活動,以利其修復。
足部扭傷或破損應及時治療,以防誘發本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