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手發背是發生於手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又名蜘蛛背、手背發。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的手背部急性化膿性炎症。
手發背的診斷要點
初起手背如有芒刺,漸覺疼痛,繼則手背漸漸腫起,焮熱疼痛,身伴寒熱,口渴、頭身疼痛。成膿時手背腫痛尤甚;潰後出膿黃稠。如病位較深,則滿手背高腫,微紅微熱,或堅硬難潰,腐筋壞骨,伴憎寒壯熱,頭痛骨楚,口渴不欲飲。
本病需與托盤療相鑑別。托盤疔其腫亦可波及整個手背,但紅熱觸痛以掌中部分明顯,膿成波動亦在掌中。
手發背的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風火濕熱結聚於手背,氣血壅結所致,。也有因外傷染毒而成。其特點是手背滿腫,掀紅疼痛,出膿黃稠;或漫腫堅硬,不紅不熱,潰遲斂難。
本病毒聚手背,然病位有淺深,毒勢有輕重。風熱相乘者,毒聚較淺,膿潰易出;風火與濕毒凝結者,位深毒重,堅腫難潰,每損筋骨。治療以清熱解毒,和營消腫為原則。
手發背的辨證論治
風熱型
【證見】局部焮腫作痛,發熱惡寒,口渴欲飲。舌質紅,脈浮數。膿成潰後,脈靜身涼,瘡口易斂。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
1.主方
(1)仙方活命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赤芍9克,天花粉12克,陳皮9克,防風9克,象貝母9克,白芷6克,甘草6克,當歸尾9克,乳香6克,沒藥6克,連翹9克,黃芩9克,桑枝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毒聚膿成者,加炙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潰後瘡口斂遲者,用托里消毒散(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人參6克(另燉),黃芪15克,白朮9克,茯苓12克,白芍9克,當歸9克,川芎6克,金銀花9克,白芷6克,甘草6克,桔梗9克,皂角刺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銀翹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1)蜂房散(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蓖麻子42個,蜂房6克。分別將上二藥置新瓦盆內,用白麻桿燒火烘焙。蓖麻子焙黃去殼存仁,蜂房焙枯至透成黑色,存性為度。然後共研二藥為細末,入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可用米粥水調和成糊,外塗患處,每日1—2次。
(2)大黃瓜蔞湯(方賢《奇效良方》)
處方:大黃18克,牡蠣18克,全瓜蔞2個,甘草ll克。共挫碎,每服11克,水煎服,每日l劑。
風濕火型
【證見】手背滿腫堅硬,微紅微熱,疼痛徹骨,潰膿較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小便短赤,脈浮滑數。舌紅苔黃膩。若自潰,測爛筋露骨,瘡口難愈。
【治法】疏風清火,利濕解毒,散堅消腫。
【方藥】
1.主方
(1)仙方活命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合黃連瀉心湯(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黃芩9克,生梔子9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9克,荊芥9克,連翹9克,甘草6克,木通9克,象貝母12克,薄荷3克,燈心6克,白芷9克,陳皮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膿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便秘者,加生大黃9克(後下)、瓜蔞仁15克(打碎)、芒硝9克(沖服)。
(2)潰後氣血雙虧,瘡口斂遲者,用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處方參照“一般癰”潰後期方藥。
2.中成藥
(1)黃連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連翹敗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西黃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風熱證單方驗方。
手發背的外治法
風熱證初起外敷金黃膏、玉露膏或雙柏散。成膿後切開,先以八二丹提膿,外敷紅油膏。腐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風濕火證初起及成膿同風熱證。本病有時雖腫在手背,但毒聚掌中間隙者,則應在中指與無名指間切開。膿盡以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若自潰,爛筋露骨者,外摻珍珠散,蓋以生肌白玉膏收口。
手發背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參照“一般癰”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
應抬高患肢,或以三角巾吊手臂於胸前。
手部外傷應及時治療,以免毒從破損處襲人,誘發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