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簡介
“趙氏四味坊”是山西省稷山縣生產經營麻花的一家百年老店。“趙氏四味坊”生產的麻花是“稷山麻花”的主要代表。趙氏祖圖1飛凱達食品有限公司
[1]先從開辦磨坊、油坊、醋坊、染坊,糧號“隆盛亨”,油坊號“瑞盛俊”,到主營糧油,兼營自製的麻花。他們生產的麻花在當地由逢年過節的家庭珍品成了走街串巷的叫賣品,並一直延續至今,因其濃厚的企業文化底蘊被評為“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稱號。
編輯本段
發展歷程
清代乾隆年間,稷山縣勛重村的趙氏財主,就開始置買院宅、擴充田產,為後人圖2製作麻花
[2]經商辦店奠定了堅實基礎。到1821—1850(清道光年間),該家長子趙泰來繼承祖業,農商並作,在本村和各地開辦磨坊、油坊、醋坊、染坊等,而後在本縣翟店鎮東街開設“德盛亨”糧號、“瑞盛俊”油坊,經營糧油,兼營自製的麻花,從業10多人,此為“趙氏四味坊”第一代創業者。
1851—1861年,趙泰來之子趙秉彝,沿承父業,使從業人員增加到20餘人,這是“趙氏四味坊”第二代傳人。
1862—1875年間,趙秉彝之子趙玉珍,攜同宗兄弟,渡河西下,在陝西長安灞橋、周至一帶安營紮寨,主營麻花,正式將店號更名為“趙氏四味坊”,專用從老家稷山運來的晉南小麥以石磨磨出的“頭籮面”,以淺表性油炸法炸煮出的麻花,條形勻稱,色澤金黃,既有筋骨,又有彈性,香甜酥脆,口味多樣,很
圖3炸制麻花
[3]快在西安以及三秦大地叫響,“趙氏四味坊”因此進入生意鼎盛時期。後雇用夥計40餘人,買地600多畝。
第四代傳人趙玉珍之子趙瑞鴻,自民國初年接手“趙氏四味坊”,繼續在陝西主營麻花,生意仍然昌盛不衰,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時局動亂,被迫歇業。
1992年,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趙氏第六代傳人,即趙瑞鴻孫媳王青艾在縣城創辦了稷山縣飛凱達食品有限公司,重新打出“趙氏四味坊”這個百年老字號,研製開發“四味坊”品牌麻花系列產品,從而迎來了“趙氏四味坊”第二次創業的嶄新時代。
趙氏四味坊,飽
圖4麻花包裝
[4]經百年滄桑,歷經六世傳人,文化底蘊淳厚。至今仍保存著乾隆、道光、光緒、宣統和民國時期先人們置買田產、析分家業的地契、官契、分書、契約分單等珍貴文獻資料9件,時間跨度為1736—1934年,將近200年;稷山稷王廟東牆仍有“德盛亨”捐銀票建廟的記載;還有趙氏三代傳人趙玉珍、四代傳人趙瑞鴻當年經商時的照片,清鹹豐年間“德盛亨”字號面斗、“瑞盛俊”油坊的油簍;清同治五年煮賣麻花用的木面籃、桿秤、挑擔以及帳匣、木斗等實物,都是這個百年老字號創業歷史的有力佐證。至今當地民間流傳著“稷山才子王文在,吃了趙氏麻花,考中欽點探花”、“一枚銅錢鑒信義”、“木斗站隊為稷王廟義捐”的優美傳說,這都充分印證了趙氏四味坊悠久的創業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編輯本段
企業榮譽
2006年在省文化廳和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的鼎力支持下,“趙氏四味坊”圖5成品上市
[5]麻花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文化廳頒布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歷史遺產”保護項目,在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榮獲“暢銷產品獎”。企業被省文明辦、省商務廳等8部門聯合授予“全省商業誠信優秀企業”,被省品牌協會授予“山西省最受消費者信賴的產品獎”,被列為“中華老字號”。
2009年,韓中文化交流會中央會會長姜元求一行,考察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稷山趙氏四味坊麻花。有意在適當的時候介紹稷山麻花產品到韓國銷售。
在第四屆山西品牌節暨全省實施商標戰略表彰會上,省工商局發布了關於認定377件商標為山西省著名商標的通知,稷山飛凱達食品公司生產的趙氏四味坊麻花榜上有名。[6]
編輯本段
相關傳說
1877年(清光緒三年),山西全境遭遇大旱,夏秋絕收,民不聊生,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稷山汾南勛重村趙家,原來在翟店和縣城開設“德盛亨”糧號和“德盛”當鋪,此時也因農商凋零、世面混亂而被迫關門歇業。趙氏第三代傳人趙玉珍,便決計率領玉潤、玉田等兄弟五人,渡河西上,到西安灞橋一帶煮賣麻花來謀生。初到西安,人地兩生。趙玉珍他們暫且租占臨街一間小屋,支鍋煮麻花,挑擔上街叫賣。一天清早,趙玉珍挑著兩隻裝滿麻花的食盒,來到城西一條小巷轉悠叫賣,吆喝了半天,一直無人問津,趙玉珍正打算挑上另轉他處,忽然從巷裡走來一位頭戴禮帽身穿馬褂的年輕人,朝他招呼道:“賣麻花的請留步。”說話間他來到跟前,買了10根油酥麻花,用麻繩提上扭頭就走。趙玉珍整理貨擔時,忽然發現地上有一枚銅錢,拾起一看,這枚銅錢面值二十文,他便立即聯想到肯定是剛才買麻花的年輕人不小心遺落在地的,便不假思索,張嘴就喊他回來,誰知那位年輕人早已坐上一輛馬車絕塵而去。趙玉珍便把那枚銅錢小心地裝入自己的口袋,此後幾天他有意識多在這兒轉悠,一心想等那位年輕人過來,交還他失落的這枚銅錢。果然蒼天不負有心人。第五天下午,他總算等到那位年經人過來,便一把拉著他的衣襟,說明本意,當面交給他那枚銅錢,那位年經人既驚奇又感嘆,邊聲說道:“我光聽說河東來了一夥賣麻花的,鹹、甜、脆、酥四味都有,所以那天我專給我媽買了幾根讓她嘗嘗,沒想到你們還這樣講誠信,為一枚銅錢竟然找了我幾天!”接著他自我介紹,說他姓馬,在長安縣衙當書吏,今日既然有緣相會,請趙氏麻花店再送幾箱麻花到縣衙,給知縣、縣丞他們作夜宵。說完他順手一摸懷裡,不好意思地對趙玉珍說:“哎呀,真不巧,我忘帶錢了。乾脆,這枚銅錢你先收著,就算定錢吧,明天一大早你把麻花送過來,我在縣衙門前等你。”趙玉珍喜出望外,滿口應允。
第二天趙玉珍和夥計們挑著麻花,送到縣衙,果然見那位馬書吏在門外等候。進了衙門,見了知縣,馬書吏再三誇讚趙氏麻花風味獨特真好吃,知縣邊聽邊嘗,也大加讚許。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城內百姓都知道連縣官都夸趙氏麻花好,便競相前來購買,趙氏四味坊麻花從此在這一帶名聲大震,生意紅火。那位馬書吏從此也和趙家兄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互相之間來往不斷。後來,趙氏四味坊在周至一帶置買良田40畝,種植小麥磨麵粉,也多虧那位馬書吏從中多方周旋,幫忙辦理買地手續的。那一枚銅錢,也就成了他和趙氏四味坊之間講友情、重信義的象徵,被趙氏後人長久珍藏,以作紀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