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民

趙方民

趙方民,鐵路工務工程專家,資深教授。長期從事鐵路軌道科學研究,提出了“鐵路七次方程式緩和曲線”,被編入國內外高等學校有關教科書,在高速鐵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推廣套用軌道新技術,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鐵路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早期經歷

趙方民,1909年11月1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清水塘甘家菜園。其父趙繚熟諳數學,編著有《數學辭典》,被吉林省高等學堂聘為教授,任教數學、天文學等課程。趙方民自幼聰明勤奮,受其父的影響和薰陶,酷愛數學,在校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30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出色,多次獲得獎學金。武漢大學校長王星拱對他特別賞識。1934 年他以全院第二名成績畢業,就任南京衛生署土木工程師。1935 年回湘任湖南省民政廳技士、工程師。抗日戰爭爆發後,赴西南修建鐵路。1938年任敘昆鐵路工程局工務員、工程師。1946年調滇越鐵路河(口)碧(色寨)工程段任分隊長。1947年任廣州中山大學工學院副教授,解放前夕曾與其他教師一道多方掩護、營救進步學生,為迎接廣州解放做了不少工作。

參加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積極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參加教學改革和廣州市政測量及水利建設。1952年帶領學生參加荊江分洪工程,擔任混凝土隊總隊長,被荊江分洪指揮部評為二等功臣。同年9月,任華南工學院副教授兼教研組主任。

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趙方民調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任副教授兼測量教研室主任。1960年後相繼任湖南工學院、湖南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副教授,任鐵道建築系測量教研室主任、線路構造教研室主任。1963年晉升為教授。

學術論文

趙方民潛心鐵路科學研究,先後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 《鐵路高次緩和曲線》 一文,提出了七次代數式的緩和曲線方程式。1974年,參與了無縫線路統一計算公式的有關工作。1984年向北美鐵道學會來華代表團介紹了《關於軌道參數測定》的論文,受到好評。

1981年5月,趙方民被聘參加鐵道部首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對路內碩士、博士點予以審定。1984年任鐵道科學研究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

趙方民勇於挑戰,終生孜孜不倦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因酷愛數學,空閒時寫“珠算開方”,自編開方口訣,用珠算可以開平方、開立方、開高次方、解高次方程。他在熟練掌握英語、俄語的基礎上還參加日語學習班及自學計算機語言等。他重視理論聯繫實際,熱心科學試驗,晚年仍為籌建試驗室而貢獻力量。

為人態度

1987年退休之後,仍筆耕不輟。臨終前的幾個月,還在研究用微積分和計算機來計算橢圓錐的表面積。他為人師表,平易近人,謙虛謹慎,淡泊名利,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把畢生精力和全部智慧都獻給了我國的鐵路建設事業和科教事業。

1987年在他從事土木工程工作50周年之際,谷牧副總理給他寄來了“耕耘半世紀,碩果遍中華”的賀詞和珍貴的紀念品。

個人信仰

趙方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對中國共產黨無限信仰。1956年他就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也從未動搖過這一信念,終於在1981年6月實現了他的夙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4年以來,他先後當選為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湖南省政協委員。1996年4月16日,趙方民教授病逝於長沙,享年87 歲。

科學成就

投身國家建設 知識獻給人民

抗日戰爭爆發後,趙方民滿懷愛國熱情,赴雲南參加修建鐵路。先後在國際、省際鐵路局工作,為增強抗日實力,接通中越國際通道,做了不少工作。1938年他任敘昆鐵路工程局工務員、工程師,經管工程勘測設計及施工,對如何既保證工程質量又減少投資深有體會,精打細算,節約投資。1941年昆(明)沾(益)段(180公里)鋪軌通車後,他擔任軌道養護及車站的工程設計和建設。1946 年調滇越鐵路河口工程段任分段長。當地處於中越邊界,山陡溝深,人煙稀少,瘧疾流行,匪患頻生,工程異常艱巨。趙方民及其率領的勘測人員多次遇匪,均僥倖逃脫。在瘧疾大流行時,不少修路員工為修建這條國際通道,獻出了生命。他當時在河口也染上了瘧疾,被同事用擔架抬了回來,經治療幸免於難。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環境中,由於趙方民盡力籌劃組織施工,在5個月內將這條鐵路的30餘座橋樑和涵洞全部修復,對西南鐵路早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不屈不撓建設國家的愛國情操。解放戰爭時期,鐵路停修,人員遣散,才離開鐵路系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黨的教育下,認識到:建設祖國必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培養大量建設人才,才能使我國走向繁榮,於是投身教育事業。他帶領中山大學學生參加教學改革、廣州市政測量、水利建設和荊江分洪工程等。在參加荊江分洪的黃山頭節制閘工程建設時,參加工程建設的軍民約4萬餘人,他擔任混凝土隊總隊長,以其多年的實踐經驗,精心策劃,將3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結構工程在3個月內搶在洪水期到來之前勝利竣工,被荊江分洪指揮部評為二等功臣,並榮獲“土木之光”的錦旗。

1969年,他帶領學生參加坪(石)梅(田)鐵路施工,深入現場,解決了不少難題,壓縮了工期,提高了工程質量,為翌年全線通車和宜章優質燃煤源源運粵做出了貢獻。他的敬業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為學生們樹立了榜樣。

提出鐵路七次緩和曲線

緩和曲線的設定對公路、鐵路的行車都有極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列車進入曲線,為了平衡離心力,需要將外軌設定超高。為了軌道的連續和平順,必須在直線和圓曲線之間插入一段緩和曲線,其曲率由直線上的零連續變化到圓曲線的曲率,外軌超高也由直線上的零遞增到圓曲線上設定的超高。一般常用的緩和曲線為三次拋物線,它的曲率呈直線變化,因此,與曲率相匹配的外軌超高也按直線順坡。這種線形的緩和曲線在其起點和終點的立面上都存在一個折角,給行車帶來振動和不平順。在行車速度不高(低於200公里/小時)的情況下,這種不利影響尚可忽略,在高速行車條件下,三次拋物線緩和曲線的缺點將非常顯著,必須考慮採用使列車受力更加合理、使行車更加平順的緩和曲線新線形。如何選用合理的緩和曲線新線形,國外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即有所研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前蘇聯著名學者沙湖年茲教授推薦的五次代數式緩和曲線。

1956年,趙方民開始對緩和曲線理論進行研究。在研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趙方民發現沙湖年茲的代數式仍不完備。他以紮實的數學功底,依據完備的緩和曲線線形必須滿足的條件建立微分方程,於1956年首次提出了七次方程式的緩和曲線新線形,該線形完全滿足緩和曲線應當具備的5項力學條件,是對傳統三次方程式緩和曲線的根本改進,豐富了緩和曲線的理論和計算方法。這項成果是緩和曲線的重大創新,被稱為“趙氏緩和曲線”,其內容已編入了國內外高等院校的有關教材。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對我國高速鐵路建設事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推行新技術 身體力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許多前蘇聯的高校教材紛紛被引進,著名鐵路工務學者Г·М·沙湖年茲教授1949年版《線路構造與線路業務》也被翻譯出版。趙方民在學習前蘇聯先進科技的同時,還用心分析該書著述。1957年,他寫就了《緩和曲線的研究》和《對沙湖年茲教授的土坡穩定計算法的討論》等文(工程建設,1958.8)。在沙湖年茲教授1961年版的 《鐵道線路 教材中,讚揚趙方民的簡化表述是“最簡潔”的。在得到趙方民的首肯後,新書全部採納趙方民的研究成果而擯棄1949年版的表述,這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鐵路建設日益發展,混凝土軌枕和新型軌下基礎等軌道已開始鋪設。這些軌道的特點是基礎剛性較大,同時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已經逐步推廣使用,車速已達100公里或更高,這些因素都使軌道受力的情況有很大的改變。為了適應軌道發展的需要,在軌道強度計算理論和方法方面,國內開始引用“彈性點支承的連續梁法”來代替原來採用的“連續彈性地基梁法”。為了使“彈性點支承的連續梁法”的計算結果符合我國鐵路的實際情況,趙方民和他領導的課題組成員,在有關部門的協作和支持下,於1975年6月在京廣、湘桂、成渝、滬杭四大幹線上,完成了軌道計算參數的實測工作,為確定“新計算法”中的軌道參數及軌道基礎彈性特徵值,促進新方法的推廣套用,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對於無縫線路這一新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套用,趙方民一直給予熱切的關注和支持。他不但平日在教學、日常工作和人才培育上傾注心血,1974年,更參與了統一無縫線路穩定性計算方法的工作,受到同行的尊敬和讚揚。

個人簡歷

1909年11月1日 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清水塘甘家菜園。

1924-1930年 長沙協均中學、岳雲中學及長沙市第一中學師範班畢業。

1930-1934年 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

1934-1935年 南京衛生署土木工程師。

1935-1938年 湖南民政廳技士、工程師。

1939-1946年 雲南敘昆鐵路工程師、軌道工程師。

1946-1947年 滇越鐵路河口河碧段修復工程處分段長。

1947-1953年 中山大學、華南工學院副教授。

1953-1963年 湖南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副教授。

1963-1987年 長沙鐵道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1987年 退休。

1996年4月16日 病逝。

主要論著

[1] 趙方民.用諾莫圖及計算尺計算土方橫斷面的方法.工程建設,1954 (12).

[2] 趙方民,等譯.測量學(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3] 趙方民.緩和曲線理論的研究.工程建設,1957(1,2).

[4] 趙方民.對沙湖年茲教授的土坡穩定計算法的討論.工程建設,1957(8).

[5] 趙方民.軌道強度計算方法的評述.鐵道兵科技通訊,1979(2)增刊.

[6] 趙方民.關於鋼軌接頭強度靜力計算的探討.長沙鐵道學院學報.1981 (2).

[7] 趙方民.高次緩和曲線在運營線上使用問題的探討. 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土木、建築、水利版,1964(10).

[8] 趙方民.鋪設高次緩和曲線的初步經驗.長院科技,1982(3,4).

[9] 趙方民.進一步學習我國鐵路建設中的寶貴經驗.鐵道工程學報,1984 (1).

[10] 趙方民.關於鐵路緩和曲線的幾個主要公式的討論.長沙鐵道學院學報,1984(1).

[11] 趙方民.道床路基動力空間有限元計算和試驗.長沙鐵道學院校慶25 周年論文選,1984.

[12] 趙方民.正矢光學測量儀的試製.鐵道工程學報,1985(1).

[13] 趙方民.利用影響值係數表計算鋼軌接頭強度.長沙鐵道學院學報,1985(2).

[14] 趙方民.論鐵路緩和曲線應屬於立體曲線.長院科技,1985(2).

[15] 趙方民.鐵道軌道接頭區輪軌動力效應的研究.鐵道工程學報,1985 (4).

[16] 趙方民.對角圖法計算偏角公式的討論.鐵道工程學報,1986(1).

[17] 趙方民.鐵路道床振動計算和試驗.長沙鐵道學院學報,1986(2).

[18] 趙方民.整正曲線軌道的經驗.長沙鐵道學院學報,1986(4).

[19] 趙方民.關於軌道力學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商榷.鐵道教育研究,1993 (2).

[20] 趙方民.怎樣研究軌道力學.雲南鐵道,1994(1).

教書育人 誨人不倦

1947年,應廣州中山大學王星拱校長之聘,趙方民任廣州中山大學工學院副教授,講授“鐵道測量”,“鐵道工程設計”課程,從此趙教授就將其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王校長熟知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委以重任,中山大學學生也因他來自鐵路,實際經驗豐富而踴躍就學。因教學成績顯著,學校曾授予他“誨人不倦”的錦旗。

1953年高校院系調整,趙方民調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湖南大學),任副教授兼測量教研室主任。在當時國內大力開展向前蘇聯學習的氛圍下,他自學俄語,並翻譯了大量的前蘇聯高校教材,其中希洛夫編著的《測量學》,經他主持翻譯後,於1956年正式出版。

1960年,趙方民調入長沙鐵道學院任教,先後任鐵道建築系測量教研室主任、線路構造教研室主任。隨後,籌建了線路構造實驗室。1964年經高教部批准,擔任研究生導師,招收培養研究生。“文化大革命”期間,培養研究生工作中斷。1978年後,又繼續招收培養研究生。現在,他的許多學生都已成為鐵路科研和建設部門的棟樑。

他對青年教師耐心指導,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為了搞好鐵路設計,他經常深入到施工現場,指導並審查定線路方案。晚年還專門寫了文章,總結和介紹自己參與鐵路建設的經驗和體會。他告誡年輕人,搞鐵路設計一定要深入現場,多作方案比選;要綜合地形、地質、施工、運營各方麵條件,考慮周到,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線路方案。

他治學嚴謹,理論基礎堅實,教學經驗豐富,部分科研成果被編入高校教材。他執教50年,先後講授了“鐵路軌道”等5門課程,教學成績卓著,桃李滿天下。他對鐵路線路構造理論和學術方面的研究造詣較深,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勇於實踐,熱心科學實驗,在花甲之年,仍多方奔走,為籌建軌道實驗室做出了重要貢獻。

趙方民為人正直,品德高尚,精心育人,潛心研究,生活儉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我們永遠懷念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