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童年時期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趙弘文出生於泰安州岱東谷家莊,童年在谷家莊度過,入州學前與范惟粹同受教於鄉儒吳時庭之門,弘文及長,博覽群書,才思敏捷。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3年),開始進入州學。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中鄉舉人。
初入官場
明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入京赴試中三甲三十八名進士。
明崇禎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其母逝世,回鄉服喪三年。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復職於禮部行人司行人。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甲申泰安事變,李自成推翻明朝,起義軍(大順軍)一部攻入泰城(泰安),建立地方政權;
五月三日,趙弘文在泰安密結明朝原任高唐營游擊“忠義紳士”高桂及鄉民徐來春等百餘眾發動政變,殺死大順軍防禦史及其部將十餘人;
五月四日,大順軍將領郭升攻克泰城(泰安),高桂陣亡,趙被俘,志不降辱。
五月七日,在押解北上途中聞李自成兵敗身亡;
五月二十六日,因清軍入關,大順軍潰散,趙得以逃回泰安;
明亡,甲申五月下旬,趙入山隱居。
出山仕清
清朝統治確立後,同科進士,已降清的山東巡撫方大猷屢屢致信勸趙弘文出山,趙開始以“老病累辭”拒絕,無奈之下乃出任新朝。
清順治二年(1645年),任廣東道監察御史(正三品)兼督沿海綜核,後改任巡按蘇松常鎮等處監(兼)督治(沿)海綜核將領。
辭官回鄉
順治三年(1646年),任滿回朝之後,惟文卷書童,別無他物;
八月,趙弘文疏薦、故明詹事府少詹事吳偉業、修撰楊廷鑒、都給事中錢增、御史李模等十五員疏入。
九月乙酉,回朝之後因不肯向當事行賄,以濫舉吳地鄉紳多員,市恩循私故也,在官場傾軋中,被讒奏降職,降趙弘文二級調用。趙不辯,辭官歸里。
居泰城梅花坡(靜攝泰城梅花館、運舟街南頭馬神廟南),三聘不出,學道家之術,且以詩文自娛,有著述行世,著有詩文集《光碧堂稿》(《光碧書物》,兩卷,收錄詩文六十餘篇。其作所記明末清初史實,多可佐證史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病逝故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五日,偶病,危坐而卒於第,時年八十三歲。
同年十月初七日,骨葬於故里北泰安祝山之陽北之祝山下趙家林(草茨林,今岱嶽區祝陽鎮陳良村),附其父師顏墓側,其族侄、汶上進士趙增,為其撰墓表《朴庵趙公墓誌》(《朴庵趙公墓誌》墓表舊在泰安祝陽北之草茨林,毀於1969年)。
還在下港下里以北、上里以東,建衣冠冢一所,以與其所摯愛的下港山川昕夕相伴。(1970年村民破墓時出土志石一方,長七十公分,寬六十公分,有蓋。志題“太學生清延趙公墓誌”,“清順治辛卯(1652)科鄉試舉人,萊蕪香山陳明新頓首拜撰,生員友人姚繼虞沐手書丹。”這一重要的歷史文物今已不知下落)。
主要成就
勤政益民
據當時南京士張明弼記述:“初至即擊大吏之垢獰者,有賢吏及期即剡之,未即期即獎勖之。吳俗多投獻,公格之不敢犯……”。
弘文在任上擊污吏,減賦稅,平擾亂,保遺民,為三吳父老所稱頌,施實了一些有利於民的措施、履任其間,尚能勤政益民。
舉薦遺臣
據載,清初江南名士有隱跡山林徵求不應召者加重罪,弘文多方調停,或為薦舉,或為開釋,一時宦室得以保全,趙弘文一時威振江南一方,後人又稱為開國名御,任內趙弘文曾向朝廷舉薦吳偉業、楊廷鑒、中錢增、李模等故明遺臣,後人稱之趙巡按,也有人稱開國名御。
保護遺物
甲申泰安事變後趙弘文逃回泰安,帶領士民重建家園,保護文物,把大順兵破城後遭到損壞的銅亭從遙參亭移至靈應宮中,修繕了尊經閣,並對轉移到岱廟裡《岱史》刻版進行清理。
經查,發現刻版缺少第一冊卷二的星野考和卷五的疆域表。絕大部分沒有損壞,趙弘文當即封存,以備後用,到了清代才有了順治十一年補刻《岱史》和康熙三十八年重刻《岱史》的故事。
順治年間,泰安州至聖廟(至聖殿)傾圮(pi)(因失修將傾),弘文獨出私囊概為(出私囊修、獨自捐資修建)一新;還曾發起重修泰安學宮與魯兩先生祠,為泰山刺史侯公崇祀名宦序,捐金重修泰安學宮、關帝廟等。順治年間苦雨(暴雨)為災,泰安城堞頹(tui)敗,弘文捐金八百兩(8萬兩)以修之,而金湯永固;為弘揚泰山文化、泰山文化建設多有貢獻。
歷史評價
趙弘文清靜無為,淡泊名利,急拯民於疾苦。卸任時僅攜帶一塊石頭回鄉,世人稱之為“清廉石”。現完好保存於谷家莊村國小內。
趙弘文“入世”以血濺“賊營”,“出世”清靜無為,淡泊名利,急拯民於疾苦,時人建生祠紀念。被施閏章、盧宏、元玉等人尊之為“真儒”,稱謂 “儒之公祖,後學之楷模”。
家世背景
趙弘文其曾祖父趙榮(趙氏始遷祖即第一世,趙弘文為趙榮次子的三子的長子)為宋太祖趙匡胤三弟魏王趙廷美之後裔,明初從河北棗強縣遷入,卜居泰山以東,汶水以北,世業農圃。趙弘文之父師顏出生於南高北,弘文及其弟聖文均出生於谷家莊。趙弘文為趙氏第四代、趙氏第三世孫(趙榮第三世孫)。
個人作品
《蒙難紀略》,弘文喜泰安艾窪山水(趙弘文十分喜愛泰山東谷境色,時常竹杖芒鞋,訪幽探勝),曾作《艾灘莊》詩:“春衣典盡買山泉,坐對清流興杳然。茅屋數椽風雨老,桃花幾片水雲鮮。爭言捷足凌喧市,誰解幽人結靜緣。何日相將塵外侶,竹溪共醉一壺天。”
曾鑑定林杭學《泰山輯瑞集》,襄纂《泰安州志》,為宋之侃《雲根山房詩集》題序,為重修泰山大王廟碑篆額,撰重修太平寺碑記,為友人范惟粹撰《祭范完白》文(對范氏一生文章功業作了追述,志其哀思,文載趙弘文《光碧堂稿》中)。
人物紀念
至今在泰山重要風景名勝區都有他的文化古蹟,在岱廟有趙公“銅亭移地之 說”,順治年,泰山之上有金殿,明季移入遙參亭,而城州再破,宏文遂毅請之上堂移靈應宮中,迄今安然無事(《光碧堂稿》——李素著)。
清初舊縣署附近有趙弘文的府第,今在泰山白陽坊現有清御史趙宏文祠堂(史御公祠堂)祭田碑文記。
泰山黃花洞,丈人峰、泰山東側趙弘文的第二故居艾窪,下港鄉(其衣冠冢)、滿莊鎮南淳于均有趙弘文的歷史遺蹟,現在趙弘文的故鄉范鎮谷家莊有趙弘文侍御公祠堂舊址、趙公 “清廉石”、趙公“卷缸”()趙宏文魚缸)、趙弘文畫像、照片、朝珠、手抄本奏本,並有《光碧堂稿》行世。
據傳在文革前趙氏後人趙和誾去徐州胞弟家探親時,曾在某公園看到趙弘文傳碑,及當地民間藝人歌頌清御史趙弘文巡方江南的故事。現台北故宮博物院存其奏章六篇(抄本),泰城存其奏章底稿四篇,其中《順治三年五月揭帖》入選《明清史料·甲編》。《泰安縣誌—人物誌—鄉賢—才猷》有傳,今人周郢撰有《趙弘文年表》,周美鑫撰《趙弘文叢話》,趙興斌撰《趙弘文的儒道情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