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村[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口鎮下轄村]

趙家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13公里,在口鎮駐地,口鎮街東北端。村東北是古城村,村北是泉頭村,村西、南是東街村、南街村。現有住戶539戶,人口1693人,耕地1134畝。

村莊名片

趙家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13公里,在口鎮駐地,口鎮街東北端。村東北是古城村,村北是泉頭村,村西、南是東街村、南街村。現有住戶539戶,人口1693人,耕地1134畝。
口鎮街歷代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街,各為行政單位,趙家村歷代屬東街村的一部分,1951年從東街分出,成為獨立行政村。當時是以流溝為界,流溝西為東街,其東為趙家村,南到顏林,當時有人口780口半,700餘畝地。因趙姓系坐地戶,故名趙家村。村中有趙、朱、劉、呂等姓。
建村年代久遠,村北趙家老林過去有幾棵古年的黃連老樹,挖墳時發現有許多重穴(墳中墳),據出土的趙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磚漢瓦考證:趙家村始建於周末,素傳先有趙家莊,後有吐絲口(口鎮)之說。口鎮街明清時期屬北鄉垂楊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改為區,屬二區,1945年稱口鎮區;1953年至1955年,口鎮成為縣直轄鎮(鎮轄口鎮五個街(村))。1954年趙家村成立初級社;l956年進入高級農業社。1958年口鎮改為鄉;10月成立口鎮人民公社,趙家村屬口鎮公社,趙家村為一連,1959年改為大隊;1984年4月縣改市後改革農村管理體制,撤銷公社,設定口鎮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辦事處建鎮。隸屬關係未變。
趙家村雖地處平原,但大部分地處小丘陵地帶,水源缺乏,1970年村投資10萬元,在古城河打大口井1眼,建渡槽、揚水站3處,增加水澆地面積550餘畝,1989年投資10萬元在東河邊建直徑10米的大口井l眼,又增加水澆地面積500餘畝,現全村90%的土地實現了水利化,農業連年豐收。
趙家村地處聞名遐邇的吐絲口鎮,地理條件優越,成為交通樞紐,萊明、姚口、口杓、口萊四條公路幹線貫穿境內,交通方便,發展路邊經濟條件得天獨厚。1997年以來,村投資120餘萬元在口鎮北路、章萊路兩側興建商品樓房22幢,面積達23000平方米,分別出售給外商和本村個體戶,村里規定,對前來定居投資經商、辦廠的外單位、個人,在批地基、地價、水電等方面給予優惠,在建房施工、子女上學、就業、就醫等方面提供方便,並保護他們的利益。1994年以來,外來落戶經商的達20餘戶60餘口人,陶北村青年農民朱從勝兄弟倆,在村北側的萊明路旁建起一幢二層樓房,搞起了電機維修、電器經營及機械加工,生意紅紅火火;從泰安遷來的馮新友,發揮一技之長,乾起了汽車修理,在用戶中享有盛譽。他們的收入少則二、三萬,多者達七、八萬元。本村村民在路旁進樓房經商的近40戶,全村在路旁經商、維修、飲食、運輸等近200戶,占全村人口的40%,現全村靠工商發家,資產達10萬元的有40餘戶,還有幾家資產上百萬。
趙家村工副業發展快,1984年建冰糕廠1處,1987年又投資60萬元建起紙板廠1處,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享有盛名。1988年又投資20餘萬元建起紙箱廠。為擴大生產規模,安排剩餘勞動力,1999年又投資12萬元建起石料廠1處。
趙家村文化教育、公益事業發展迅速。1953年後,趙家村借民宅辦學招生一個班,由趙雲芳、鄭家寶兩教師相繼任教。1958年8月借民宅成立共產主義國小,由劉泰五、劉太利任教。後於1960年興建趙家村國小,“文革”期間“戴帽”辦過國中班。直至1998年合併於口鎮中心國小。1965年3月,在趙家村東門外的浴池(浴池修建後未用過)舊址內興辦口鎮衛校,招收學員一個班,1967年停辦。1998年投資12萬元將原趙家村國小改建成設施齊全的幼稚園,被命名為“市級規範幼稚園”。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趙瑞培第一個考取本科大學,現為高級工程師。僅2001年,大專以上錄取10人(本科7人),其中2人考入國家重點大學。劉太勝畢業於萊蕪師範,歷任市人大常委秘書、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長、市科協副主席、市地震局局長等職。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受教於靳濤、黃墨林教授習研美術,擅長寫意花鳥,尤以葡萄見長。系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直機關美術、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國畫研究院副秘書長、高級畫師;山東齊白石藝術研究理事、高級畫師;萊蕪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其傳略和作品入編《山東書畫家》(A卷特邀)、《中國書畫藝術博覽》、《中國人才辭典》等多部大型辭書。
自1990年以來,趙家村先後拓寬、硬化了村中路,並開通了村中南北路一條,長達250米,投資10萬元,硬化了路面。新修的兩條路段均安裝了路燈。如今,勤勞智慧的趙家村人,在黨的領導下,正以百倍的信心把趙家村建成社會主義小康村。

人文自然

1、白衣廟:原位於大東門裡路北,廟門朝西南,今已廢。
2、關帝廟:位於流溝街路北,內有關二爺神像,1964年拆,改建村門市部。
3、石符:位於流溝北段西側(現朱應發北屋牆後),傳說流溝原為“陰集”,每當夜深人靜,總聽到叫賣聲和“小鬼”叫聲,如同集市一般,人們走至這裡,有陰森之感。為鎮壓邪氣,特立“石符”。立符時間不詳,符形似古鐘,高1米有餘,下有底座。後來在文革中被村民毀掉,現周圍地段已成為“石符巷”。
4、口鎮高等學堂:即萊蕪縣第二高級國小,位於大東門裡路北,1912年建成,校舍有教室兩口,自習生室12間,教師辦公室、宿舍10間,還有小樓1幢,校舍寬大,設施齊全,有兩個班學生100餘人。歷任校長有:寧子彬(兼),劉希章、張振堂等,學校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停辦,校舍成為日偽軍營房,後來在戰火中摧毀。
5、烈士碑陵園:位於村鎮中路東首路北,建有花牆碑台,共有烈士碑4座。
原來三座均為民國三十六年三月(1947年3月)新四軍全體指戰員為口鎮戰役犧牲的團政委於志海、顧家駿和6縱47團一營營長徐志斌而立的。還有一座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口鎮鄉民眾為口鎮各村烈士所立的龍頭碑,上有口鎮53位烈士的英名,中間題有“為人民盡忠氣壯山河”9個大字,以上4座碑均由本村村民劉安章所書。1963年12月,口鎮公社黨委政府重修了紀念徐志斌烈士的紀念碑,碑文是由港里村教師潘水祚所書。
這幾座紀念碑,口鎮黨委政府已在全鎮集資40萬元,將遷往新建的東河公園中。
6、萊蕪第一座小型水力發電站:1958年8月10日,大冶水庫建成,縣委、縣人委確定在口鎮東門外利用跌差水能建立水力發電站。大冶水庫西乾渠灌溉正常放水流量是8立方米每秒,平常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實則差4.7米的水能,據查證在西乾渠上搞水力發電完全有把握。
當時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指引下,縣水利局和口鎮公社黨委發揚敢想、敢幹、敢做的精神,克服困難,堅決完成縣委、縣人委交給的建立水力發電站的工程任務,由魏丕晉同志負責水力發電工程的施工。公社黨委調集民技工215人,於1985年7月1日正式開工,歷經100個晝夜的艱苦奮戰,建成機井3個,實際安裝一個機組,安裝64千瓦水輪發電機一台,1985年10月11日,在口鎮東門外建成萊蕪第一座水力發電站。1959年10月25日晚開始發電,公社機關、學校、工廠、企業以及口鎮街部分農戶用上了電燈。在當時人們高興極了,逢人就說“點燈不用油”真的實現了。
水力發電站發電投產以後,口鎮公社黨委除建發電機房7間外,又建車間16間,購置石磨、鋼磨各1盤,彈花機、軋花機、榨油機、粉碎機、碾米機、電鋸、車床各1台,分別於1959年底和1960年上半年竣工投入生產。年總收入3萬餘元,純收入1.2萬元。
1963年,縣水利局又為水力發電站購置了50千瓦的發電機2台,電動機12台77千瓦,又更換了新變壓器,並將木製水輪改換成了鐵制水輪機。後因水源不正常,加之火電的迅速發展,該水力發電站停止使用。
7、萊蕪第一個魚種場:1959年10月,縣裡在趙家村東河北建成第一個魚種繁殖場,養殖面積32畝.1969年1月,改稱為萊蕪縣淡水養殖試驗場,現為市水利局魚種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