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趙國澍,字尉三,又作畏三,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於青岩城,經歲考、科考取得“增生”功名。
趙國澍,貴州貴陽人。鹹豐三年,黔中土匪起,國澍方為諸生,居青岩。其地扼定番、廣順之沖,為貴陽禁止。乃散家財,倡團練,城青岩自守,隨官軍四出剿賊。十年,粵酋石達開竄貴州,陷廣順,圍定番,眾號二十萬,貴州大震。國澍倡勇敢、救定番,民壯從者數百人。力戰城下竟日,賊斷其歸路,死亡略盡。國澍匹馬突圍還青岩,登陴堅守,賊亦卻退。會賊以廣順之眾益定番之圍,道出青岩,脅降,不可。圍三日,引去。
七月,定番陷,並力攻青岩,國澍隨機應御,賊攻六月,終不能下。伺賊稍懈,乞援提督田興恕,興恕遣侄麒麟來,大為民擾,國澍斬麒麟以徇。興恕親赴之,前鋒失利,責戰益急。國澍策賊食將盡,請斂軍堅壘障省城,檄清鎮、安平、大定清野以待。貸土匪陳文禮等死,密遣入賊縱火,內外夾擊,毀賊營二,賊每夜自驚。國澍以計間其悍酋,使相屠,遂大閧,因與興恕合兵乘之,賊崩潰。追奔至安平,復大破之,定、廣諸城皆復。先是國澍剿平定、廣土匪葛老岩、楊龍喜及平伐、擺金、平越、甕安諸賊,收復修文等城,累擢至候選同知、直隸州知州,賞花翎。至是興恕上其功,言:“國澍毀家、築城、練團、當巨寇,受攻半載,卒創賊,全省會,非優獎不足以勸士民。”命以道員即選,並總辦貴州團練事務。
十一年九月,安順仲苗匪警,國澍率黔勇七百,會總兵羅孝連剿之。十月,至安順,仲苗蔓延鎮、永二州,負險累年。其老巢曰養馬塞、烏束隴、蜜蜂屯、猛董山,孝連直搗烏束隴,國澍調團練分塞要隘,斷賊援。養馬塞賊懼,縛酋獻地降,國澍乘勝攻蜜蜂屯。十一月,破水西莊阿打洞屯,賊詐乞撫,國澍佯納之,使兵冒賊衣裝,夜入蜜蜂屯,遂克其巢。群賊蟻居猛董,復會諸軍圍而殲之。
同治元年正月,石頭寨等隘以次蕩平,安順肅清,加按察使銜。會楊岩保兵潰,上大坪苗夷槓匪踵敗兵渡清水江,國澍聞警馳赴郎岱,擊苗匪破之。連戰皆捷,進剿水城。賊散踞洞塞,地皆險奧,國澍分兵雕剿,自夏經冬,破洞塞百餘。
賊走渡江,遂沿江設守,乃還省,請增兵協餉,以備深入苗疆。而御史華祝三、湖南巡撫毛鴻賓劾田興恕苛斂,並及國澍殘刻狀。貴撫韓超為覆奏,辨甚晰,事乃寢。會開州知州戴鹿芝殺天主教士,法使愬於朝,復連國澍。蓋興恕嘗欲逐教民,而國澍左右遂背國澍有毀教堂、殺教民事。兩廣總督勞崇光與法使議,令國澍償金厚葬,事已平矣;開州案起,並發前事,法使愬不已,朝廷命將軍崇實等視其獄。二年三月,褫國澍職,遂撤團練局,苗事益急。
四月,大吏檄國澍督練勇渡泡江河。時沿江諸軍飢潰,賊再內犯,竄光沙,勢張甚。國澍兼程進,次百宜,賊眾兵寡,遂被圍。食盡援絕,力戰,死傷過半。親軍數十人,擁國澍潰圍出走,至徐家堰,賊大至,奮鬥死之。巡撫張亮基以聞,贈太常寺卿,賞騎都尉世職。子四,次以炯,光緒十二年進士第一,翰林院修撰。
趙國澍(1826-1863),字慰三,貴州貴築縣(今貴陽市青岩鎮)人。任青岩鎮團務總理,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曾用石砌修補青岩城垣,對家鄉屢有貢獻,因功得按察使銜,花翎侯選道。他能文能武,關心地方文教,嚴格教子。他的四個兒子中,四個中舉人,三個中進士,其中二兒子趙以炯成為貴州歷史上的第一個文狀元,還有一個兒子中經魁,在科舉時代,可謂殊榮,為貴州前所未有的舉國驚異。他熱情愛國,敢殺洋教修士,造成了轟動全國的青岩教案。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分子披著宗教外衣,以傳教為名,在貴陽地區進行種種侵略活動。他們勾結地方勢力,強占民田,強征百姓服勞役,他們的種種罪行,激起了貴陽人民的無比憤怒,也使貴州官府厭惡。貴州官府曾發出"秘密公函",禁止用傳教煽動人心。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節,青岩各族人民民眾依照當地風俗上街"游百病",與洋教大修院的修士發生爭吵,被修士推打。趙國澍聞訊,急派團兵圍困大修院,並發出驅教令,五天后,查抄了大修院,逮捕四名修生,並火燒大修院,爾後,在貴州提督田恕的秘令下,將四個修生斬首,造成了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掀起了貴州人民反洋教鬥爭,這是全國反洋教鬥爭的先聲。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趙國澍因青岩教案被撤職。同年四月,仍督練勇鎮壓農民起義軍,在貴陽郊區百宜被圍,逃至除家堰時,被農民起義軍擊斃。
趙國澍進攻燈花教何得勝部陣亡。清廷追封他為太常寺卿,賞騎都尉,準世襲,並降旨建趙公專祠。2001年對專祠進行了維修,2003年該處公布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內“趙國澍事略”載:趙公國澍,字畏三。貴陽青岩人,清鹹豐時增生。鹹豐同治年間,貴州各族人民紛紛起義。太平軍入黔,號稱二十萬之眾,於鹹豐三年(1853年)占據廣順,圍攻定番,青岩形勢岌岌可危。國澍以此城南可衛定廣,北可保貴陽,乃散家財、築城堡,足見民團,率數百丁壯,以救定番。起義軍斷其歸路,戰殺竟日,死亡殆盡。國澍匹馬隻身,突圍而歸,登陴堅守。貴州提督田興恕調兵來援,又用計離間,斬獲頗多。附近諸城,次第收復。鹹豐四年,國澍與桐梓造反軍楊隆喜戰,繼在廣順定番戰,連獲勝利,得升訓導。六年,又收復修文等城,累功官至候選同知直隸州。田興恕復上奏,言國澍毀家紓難,建立團練,受攻半載,保全省會,非優獎不足激勵士民。十一年春,得旨以道員用,總辦貴州團練事務,設衙門於貴陽。旋安順布依族起事,其勢甚大。同治元年(1862年),安順一帶始定。國澍得授按查使銜。隨又率兵馳郎岱追擊。而在此之前一年,青岩教案發生。事因鹹豐六年(1856年),法國在貴州主教胡縛理在青岩姚家關建大修院,且持傳教士護照,以傲慢態度,欲見貴州官員,要求尊重傳教士特權。貴州巡撫何冠英、提督田興恕對此極憤懣,以秘密公函下達各縣,斥為異端邪說。國澍見修士與在院教民對青岩百姓有輕慢欺辱行為,乃斬殺教民四人,焚毀修院。遂引起外交干涉,清政府屈辱求和,賠款了事。不久開州教案發生,法國駐京使館提出無理要求,措辭強硬,田興恕被迫充軍新疆,國澍亦戰死百宜。時張亮基任貴州巡撫,疏聞,下部議恤,贈太常寺卿,賞騎尉世襲。青岩立趙公專祠,千秋享祀。國澍死後,夫人陳氏,茹苦含辛撫育一女四男。女以蘭有才,教諸弟讀書,以炳中經魁, 以炯, 以煥,以煃皆進士而以炯為貴州大魁天下第一人。國澍事見《清史》本傳及民國《貴州通志●人物傳》
人物家族
貴陽趙國澍家族:代文化世家。
趙國澍與陳氏(趙三太)共生育六個兒女,四男二女,分別取名以蘭、以煥、以炯、以煃、以炳、以冷,三進士、一舉人。趙國澍在青岩堡設館授徒。鹹豐三年(1853年)"土匪起",趙國澍"乃復倡練民團,隨官軍四出討賊"累建"功績",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由"候補同知直隸州"而"得旨免補本班,以道員用,即選,並總辦貴州團練事務",於同年任貴陽屬青岩團務總理。就在趙國澍任力務總理的當年,就以名震中外的"青岩教案"獲罪被革職。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復職,即率練勇進攻燈花教何得勝部,在今貴陽烏當區徐家堰陣亡,時年37歲。趙國澍陣亡後,6歲的趙以炯從貴陽外公家返回青岩,由人稱教子有方的母親趙三太陳氏將兄弟姐妹六人撫養成人。
青岩教案
教案簡介
“青岩教案”:指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在花溪青岩鎮暴發的青岩人民反洋教的鬥爭。
清朝末年,貴陽青岩出了一件大事。這件事,連朝廷都驚動了,這就是全國聞名的“青岩教案”。當時,出了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怒斬洋神父的青岩武將趙國澍。
“青岩教案”,又稱“貴陽教案”,發生在1861年5月。端午節這天,當地民眾按傳統習俗遊街走到姚家關大修院(教會在青岩除建有教堂外,還建有大修院一所,作為培養神父的學堂)門口時,小兒傳誦著“火燒天主堂,洋人坐班房”的口語,於是民眾與教民發生爭執。趙慰三聞知後,立即派團丁將大修院包圍,抓了四個修士,當面予以責斥,並要他們放棄信仰“洋教”,限令答覆日期後放回。幾天后,趙慰三未見回音,再派團丁到大修院抓人,此時院內已空無一人,只抓到一個守門者。剛出院門,又抓獲兩個修士,趙慰三把三人投入獄中,派團丁焚燒了這一教會學堂。7月底,趙慰三得到提督田興恕的指示,將三人押至青岩北門外謝家坡斬首,途中又抓到一教民,於是一起押到刑場,將四人同時斬首(這四人是:張文瀾、陳昌品、羅廷蔭、王馬爾)。
教案意義
“青岩教案”是在《北京條約》簽訂後,在全國發生的第一個教案,它開了反對教會侵略鬥爭的先聲。
教案始末
鹹豐年初,土匪頻頻擾得青岩及周邊百姓不得安寧,於是,趙國澍“散家財”重新補修青岩城,緊接著又“倡練民團”,“隨官軍四處討賊”。鹹豐五年(1855年),追剿楊隆喜及桐匪,“有功定廣之間”。鹹豐六年(1856年),又攻打平伐、擺金、平越、甕安等土匪,收復修文,累建“功績”。時任貴州提督田興恕上奏清朝廷,任命趙國澍為“青岩團務總理”。鹹豐十一年(1861年),因“青岩教案”解了官府和百姓之氣,揚中華民族之骨氣,升為“貴州團練事務總辦”。同年被革職,同治二年(1863年)官復原職。官復原職後的趙國澍更是幹勁沖天,加緊團練兵勇,同年率兵攻打燈花教時陣亡,年時37歲。朝廷念及趙國澍屢立戰功,便降旨建專祠。
話說清鹹豐十一年(861年)端午這天下午,青岩人像往年一樣早早吃過晚飯,便成群結隊順著青岩河游百病。當一群娃兒游到姚家關大修院時,一個趕一個地喊:“火燒天主堂,洋人坐班房。”娃兒們鬧著玩似地越喊越起勁。天主堂大修院的人聽到後,衝出大門吼罵娃兒和遊人,雙方發生爭吵。趙國澍聞訊,立即調團丁把大修院包圍起來,並將修士張文瀾、陳昌品和教堂管家羅廷蔭三人抓起來押送龍泉寺看管。胡縛理得知青岩發生的情況後,一邊以“違背和約破壞傳教特權”為由,向貴州督署提出抗議,要求提督田興恕立即放人;另一邊又派專人進京向法國駐華公使報告,並照會清總理衙門,提出強烈抗議,要求嚴懲田興恕和趙國澍。田興恕得知胡縛理進京告狀,又想起平時胡縛理仰仗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規定的“傳教特權”,向貴州當局施加壓力,恣意橫行,與地方官員分庭抗禮,怒火萬丈,命趙國澍秘密處絕三位修士。鹹豐十一年(1861年)7月29日,趙國澍派團丁,將關押多日的張文瀾等3人綁赴城外謝家坡斬首。途中正遇天主教女傭王瑪爾大在河洗衣服,怕她走漏風聲,便一起揪到刑場,一同斬首。殺了4人後,趙國澍又一把火將大修院燒了個精光。
早在這之前,胡縛理會見貴州巡撫何冠英和提督田興恕時,傲慢極至,說:“保護外國傳教士的傳教特權,為汝等應盡職守,倘有違約犯科,難逃朝廷諭旨之罪”。何冠英壓住怒火答曰:“汝等來傳教,可謂生不逢時,現省內情形混亂,外出傳教,實有不便之處。如有不法情事,汝等不能辭其責”。隨後,何冠英、田興恕聯名向全省發出秘密公函:如有外來之人,謬稱教主等名目,妄圖傳教,淆惑人心,務必隨時驅逐。
但由於清政府在外國聯合勢力的壓迫下,不得不妥協。青岩教案3年多之後,也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除何冠英、趙國澍等已故不予追究外,將田興恕發配新疆。
實地採錄
當年,洋神父藉口傳教,來到貴州。我們青岩也修得有一處教堂。洋神父不單單是傳洋教,還四處橫行霸道。教徒中有些人仗洋人的勢力欺壓老百姓,青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趙國澍是青岩的將領,人稱鐵腳板三大人。這個人做事果斷,又有心計,當地老百姓都很敬畏他。他看到洋神父橫行霸道,欺負鄉親,心頭時常鬼火踔得很。有一回,趙國澍又親自撞倒教堂的洋神父正在為非作歹,趙國澍實在忍不住,提刀把那個作惡的洋神父殺了。這一下,老百姓倒是象六月間喝涼水,暢快得很;可是朝廷卻非常害怕,立馬派人傳下旨意:火速將趙國澍解押進京治罪。這件事,說起來又得過一人的手,這個人就是貴州巡撫大人田興恕。田大人雖說也痛恨洋人的胡作非為,但又無奈其何。趙國澍怒殺洋神父,使得田大人十分欽佩他,決意保護他。於是,當趙國澍解往貴陽後,田巡撫就把他留在貴陽,自己冒死到京城替趙國澍頂罪。田興恕身為巡撫,為了表示自己是個待罪之人,就在自家的坐轎頂上鎖了一付鐵鏈子。有一天,田興恕一行人終於來到京郊。皆因②田興恕不該死,那天,正碰到慈禧太后在京郊遊玩,遇到有人行刺。田興恕殺了刺客,救下了慈禧太后的命。慈禧太后召見了田興恕,問他進京有什麼事,轎頂為什麼用鐵鏈鎖了。田興恕連忙回道:“罪臣田興恕因一時怒火,殺了青岩外國傳教士,前來領罪。”慈禧一聽,雖然恨他膽敢殺洋人惹禍,但念他在危急之時有救命之功,就免了他的死罪,並傳旨打了一把銀鎖,把田興恕的轎頂鎖了,表示他是個在服“枷刑”的罪人,如果要殺他的頭,就要拿到老佛爺的鑰匙,天!哪個有膽子去要嘞?再說鐵腳板三大人趙國澍正在貴陽等候發落。這時間,下江土匪作亂,趙國澍想,我是朝廷武將,與其死在牢裡頭,不如戰死。於是,他就向官府請求戴罪立功。官府中的人一是無人打仗象趙國澍這樣勇猛,一是想到巡撫大人都這樣欽佩他,就許可他帶罪領兵打仗。有一次,趙國澍碰上了人多勢眾的土匪,雖說自己領兵殺了不少土匪,終於因為勢力單薄,被土匪圍在一片林子裡頭,亂刀殺害了。田巡撫以他平匪陣亡,向朝廷呈報,給他請功。後來,給他用檀香木雕了個腦殼,用金子打了個心子,用銀子做了個膽。安放在棺材裡頭埋了。還在二浪坡③為他修了個祠堂,叫“趙公祠”。祠堂裡頭還修了座樓,叫“盡忠樓”。
教案遺址
天主教1781年就已傳入貴陽,鹹豐元年(1851年)由法國傳教士白斯德望傳入青岩。鹹豐六年(1856年),主持貴州省教務的童文獻在青岩姚家關修建貴州天主教第一所大修院,取名“聖伯多祿大修院”,聖伯多祿任院長。而青岩教案遺址,就位於青岩古鎮北的姚家關。現僅存一段基督教大修院石基。一直以來,關於青岩教案斬首四教徒中“王瑪爾大”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天主教堂女傭王瑪爾大,一說為天主教堂廚師王瑪爾,到底此人名為王瑪爾還是王瑪爾大?有幸,在“青岩教案遺址”石碑前小路上找到了答案。在這一段泥土小路上,黔山毛豆看到有兩塊似乎是斷開的石板很是蹊蹺,上面仿佛刻有字,從農地里借來鋤頭慢慢細細刨開泥土仔細一看,一塊石板上刻有“主證—王瑪爾”另一塊石板上刻有“大之墓”,連起來就是“王瑪爾大之墓”,而碑頭上的“主證”二字就說明了這是一個教徒的墓碑,原來這是“王瑪爾大”的墓碑。那么,青岩教案斬首四教徒就應該是張文瀾(張如祥)、陳昌品及天主堂佃戶(一說為守門人)羅老二(羅廷蔭)和王瑪爾大。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而後又聽說在不遠處還有一塊教徒的墓碑,只是那塊石碑被用來砌菜園的圍牆了。於 是伍玻先生以支付酬勞的方式請村民將那塊石碑的正面刨出來,讓我拍照。那塊石碑上刻著“陳保祿之墓”,碑頭上仍然刻有“主證”二字。伍玻先生介紹說,貴陽歷史上的五座天主教堂之一的“青岩天主堂”真正的地點就是姚家關這裡,現在古鎮內的那座天主堂是在“青岩教案”此處教堂被燒毀後,在青岩古鎮西門另建的。
鹹豐十一年,辛酉(公元1861年),趙國澍任青岩團務總理。貴州巡撫何寇英與提督田興怒暗地發起“厭教”運動,向各地發出公文,敦促全省文武官員驅逐洋教士,並以此作為考課和獎懲的標準之一。當年端午節下午,青岩百姓按照習俗出門“游百病”,游至城郊姚家關天主堂大修院時,兒童們高唱“火燒天主堂,洋人進班房”,習教人員衝出教堂與民眾爭吵不休,糾纏撕扯。趙國澍聞訊命團兵馳往,包圍天主堂大修院,五天后,查抄了大修院,將為首鬧事的修士張文瀾(張如祥)、陳昌品及天主堂佃戶(一說為守門人)羅老二(羅廷蔭)抓至龍泉寺看押。並火燒大修院,天主教主教胡溥理得知後,一面抗議一面派專人進京向法國駐京公使申報。北京一時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而貴州提督田興恕卻下令趙國澍將鬧事者秘密處死。趙國澍於七月二十九日命刑丁將三人綁赴城外謝家坡斬首,誰知路遇天主教堂女傭王瑪爾大,趙國澍怕走露風聲,下令將其抓到刑場一併斬首。隨後率兵查抄搗毀了才建好兩年的大修院。田興恕即將趙國澍擢升為全黔團務總辦。然清廷軟弱,在外國聯合勢力壓迫下,妥協賠款,趙國澍亦被革職。慈禧太后派了好幾位重臣至黔查辦此案,歷時四年方算了結。後,貴陽天主教教主胡縛里(法國人)將被處死的4人遺骸,遷葬於姚家關天主教堂旁。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另劃撥一塊地修建天主教堂,就是現在的青岩天主教堂。
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里。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史料記載,青岩的歷史比貴州建省還要早22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岩屯”演變為“青岩堡”。明隆慶六年(1572)設青岩土司,50年後,土司班麟貴修築青岩土城,設四門。清鹹豐四年(1854)團練趙國澍改築石城,設垛口,城門建城樓。城內以場壩為中心形成四條正街,與26條小巷相連,象這樣的600年古鎮,在貴州已不多見。
青岩這個小小的城鎮,過去曾經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一宮。其中,龍泉寺位於青岩古鎮被明清街終端,始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是青岩古城中最大的寺,占地3500餘平米,寺廟為三進四合大院,內有大殿、配殿、戲樓、廂房等數十間,均為穿斗式懸山頂磚木結構,建築群規模恢弘、雄偉壯觀。配殿、戲樓、側山門廂房還有保存完整的木雕藝術珍品,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及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經典故事等,大殿內木柱最有特色,以手敲擊,可聽到的鼓聲,音如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