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史話

楊金廷、張潤澤、範文華撰寫的《趙國史話》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基本信息

趙國史話封面趙國史話封面
楊金廷張潤澤範文華撰寫的《趙國史話》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以36萬字的篇幅較為系統地評述了先秦時期趙國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是對先秦時期趙國歷史演進的一次文化巡禮,是填補趙國歷史研究中史話體例的空白之作。
《趙國史話》由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河北歷史學會會長,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繼民先生親筆題序。

圖書信息

書名: 趙國史話
作者:楊金廷 張潤澤 範文華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平裝: 31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定價: 28.00元
ISBN: 9787503426650
條形碼: 9787503426650

內容簡介

《趙國史話》是邯鄲學院院長楊金廷繼《趙文化與華夏文明》之後又一部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學術性的趙文化力作。該書以嚴肅嚴謹的史實、生動流暢的語言追溯趙氏的歷史淵源,評述趙國的王朝興衰,發掘趙文化的人文精神。該書立足整個先秦時代,以宏闊的歷史視野來關注趙國歷史發展的文化脈絡,使得歷史性與文學性兼美,學術性與通俗性並重,是弘揚趙國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優秀讀本。
《趙國史話》由中國文史出版社編輯部主任陳海濱先生親自擔當本書的責任編輯。中國文史出版社認為:“《趙國史話》是一部集古趙歷史與典故史事為依據,開卷大氣,文筆精彩,歷史鉤沉,起伏節律,很有大作之筆;文法流暢,章章有彩,典故引據,引人入勝,甚為精品之作,是一部可圈可點的優秀通俗先秦古國史專著。”
《趙國史話》由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河北歷史學會會長,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孫繼民先生親筆題序,序言中寫道:“《趙國史話》作為一部以學術研究為鵠的、以普及趙史知識為旨歸的通俗性著作,是趙文化研究中心在傳承歷史、弘揚文化上的一個有益探索和創新之舉。相信它的出版有助於普及大眾的趙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大趙文化在全國地域文化中的影響,為趙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做出應有的貢獻。”
《趙國史話》作為第一部完整的有關趙國歷史的史話體讀本,受到了史學界和文化界的積極評價。中國先秦史學會於2010年8月25日在邯鄲召開工作會議,孟世凱、沈長雲、宮長為、白國紅等學術名家紛紛對《趙國史話》的出版予以祝賀和肯定。相信它的出版將在普及趙文化知識與弘揚趙文化精神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楊金廷,1958年生,河北臨漳人。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邯鄲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邯鄲學院學報》主編。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地方院校協作會副理事長、河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在《光明日報》、《河北大學學報》、《經濟論壇》等報刊發表論文60餘篇,被ISTP、EI檢索和人大複印資料轉載15篇。主編《趙文化與華夏文明》、參編《改革與建構》、《高等學校教育與教學研究》等著作4部。完成國家、省、市級課題6項。獲省級市級科研獎項6項。目前承擔的主要國家和省級課題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體系研究》,《德治經濟論——基於中國入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向》,《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機制研究》等。
張潤澤:1967年生,河北永年人,邯鄲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現為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河北省歷史學會會員,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兼主任助理。1990年7月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歷史系,同年,至邯鄲學院任教。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以先秦史、趙文化研究見長。承擔主研省、市級重點研究課題多項,並在《光明日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範文華:1984年生於河北邯鄲,中共黨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歷史學會會員,河北省文學院第九屆契約制籤約作家。出席河北省第二、三屆青年作家讀書班。2004年至2012年曆時八年,創作完成了長篇歷史小說“古趙雄風四部曲”,全書分《鴻鵠北翔》《紫氣西來》《滏流東漸》《邯鄲南夢》四部,全景式地展現了邯鄲歷史上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時期的趙國歷史,總計一百五十萬字。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玄鳥駿馬
——趙人的天地情懷
第二章 從亡佐霸
——趙衰與晉文公
第三章 命懸一線
——趙氏孤兒的前前後後
第四章 鐵鼎春秋
——趙簡子與孔子
第五章 開國風雲
——趙襄子與他的趙國
第六章 定都邯鄲
——趙君的中原逐鹿
第七章 千古雄風
——趙武靈王的一生
第八章 大國博弈
——趙惠文王與趙國四賢
第九章 長平鏖兵
——趙孝成王的悔恨
第十章 房陵謳歌
——趙國亡於趙國
參考書目

序言摘要

趙文化作為一個地域文化概念,直接來源於戰國時期的趙國。趙文化的歷史分期至少應該包括先秦時期(作為諸侯列國)的趙文化和兩漢時期(作為地方封國)的趙文化兩大時期。雖然先秦時期的趙國與兩漢時期的趙國有著顯著不同,前者屬於獨立政治實體的諸侯列國之一,後者則屬於統一王朝之下的地方封國之一,然而兩者在文化形態和性質上卻有著諸多關聯。本書即著眼於先秦時期作為諸侯列國的趙國,上溯趙氏淵源,下迄趙國衰亡,較為完整地展現了先秦時期趙文化的歷史風貌。
《趙國史話》正是遵循這條歷史脈絡,從“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的趙氏淵源展開,較為系統地敘述了先秦時期作為家族文化與列國文化兩個歷史階段的趙文化。大家知道,史話體適用於通俗史學讀物,是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好形式,它介於歷史與文學之間,多採用文學的表現方法講述真實的歷史,往往娓娓道來,引人入勝,比專業史著擁有更廣的讀者面,尤為青少年所喜愛。但目前相當一部分史話體作品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在注意了作品通俗性、可讀性的同時卻忽略了其應有的學術性。《趙國史話》則是一部可讀性比較強,基本為通俗性作品而又具有一定學術性的著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典籍引用來看,本書在注重《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竹書紀年》、《資治通鑑》等歷史古籍的基礎上,廣采《荀子》、《韓非子》、《公孫龍子》、《呂氏春秋》等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說,還鉤沉《說苑》、《繹史》、《日知錄》、《冊府元龜》等後世著述中有關趙文化的補遺材料,並儘量吸收了近年趙文化研究的新內容和新材料。
二、從學術研究來看,本書十分尊重趙文化研究的前期成果。如吸取了李學勤先生《東周與秦代文明》、童書業先生《春秋左傳研究》、楊寬先生《戰國史》、沈長雲先生《趙國史稿》、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等一系列有關趙文化著述的有益養分。本書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抒發了作者不少有關趙文化的新見解和新視角,如趙簡子和孔子的關係等。
三、從敘述行文來看,本書盡情發揮史話體所具有的通俗性和可讀性的特長,將先秦時期的趙文化賦予了更加生動的敘述和富有哲理的人文思考。其中不乏《詩經》、《樂府》對於趙文化的傳世唱頌,也不乏曹植、李商隱、乾隆、梁啓超等文人墨客對於趙文化的熱情謳歌,還不乏對於邯鄲古城、武靈叢台、插箭嶺、照眉池等歷史遺蹟的考察描摹。全文氣象恢弘,情節跌宕起伏,非常符合趙文化“慷慨悲歌”的精神氣質。
趙文化作為地域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秀傳統內涵,不僅需要深入研究,同時也需要大力弘揚。《趙國史話》作為一部以學術研究為鵠的、以普及趙史知識為旨歸的通俗性著作,是趙文化研究中心在傳承歷史、弘揚文化上的一個有益探索和創新之舉。相信它的出版有助於普及大眾的趙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大趙文化在全國地域文化中的影響,為趙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做出應有的貢獻。
(孫繼民,河北邯鄲人,武漢大學史學博士,現任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河北省歷史學會會長,河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敦煌吐魯番文書、黑水城文獻、先秦兩漢趙文化等研究。)

學術水準

楊金廷、張潤澤、範文華三位學者根據《趙國史話》撰寫的《趙簡子與孔子史跡述略》一文發表在《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趙文化專欄的第一篇,以14300多字的浩大篇幅格外引人注目。
早在三位學者的學術專著《趙國史話》一書出版之際,河北歷史學會會長孫繼民先生就在序言中指出:“從學術研究來看,本書十分尊重趙文化研究的前期成果。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抒發了作者不少有關趙文化的新見解和新視角,如趙簡子和孔子的關係等。”《趙簡子與孔子史跡述略》一文正是作者在著書之後對於趙簡子與孔子這兩位歷史巨人深入思考並沉澱升華之後的學術成果。
6月下旬出版的《新華文摘》第12期轉摘了這篇趙文化學術研究的成果。這次卻是第一次由邯鄲學院科研人員撰寫,發表在本院自己學報上的文章被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文摘第一次轉摘。我想,這不僅是《邯鄲學院學報》趙文化研究特色欄目的新突破,同時也是邯鄲學院專注於趙文化學術研究的可喜成果。
近日,10月份剛出版的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專輯第35-43頁又全文轉載了這篇文章。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反映著我國主體學術機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的科研實力和學術影響力。《先秦、秦漢史》則是全國先秦、秦漢史學術研究最為重要的期刊陣地之一。本文的全文轉載,也證明了邯鄲學院的趙文化研究已經被全國高水平的學術權威所認可。
整個文章在立意上具有創新性,大膽地將政治家和思想家進行對比剖析;在結構上環環相扣、娓娓道來,如同講述一段不為人熟知的傳奇故事;在思想深度上頗見功力,深入到整個春秋、戰國這個大變革時代,敏銳地捕捉住了隱藏在兩位巨子身後的歷史思潮;在史料梳理上更是旁徵博引、蔚為大觀,從紛繁複雜的先秦史料中採擷精華,連綴成文,使得文氣連貫,如同一幅波瀾向前的歷史畫卷。總而言之,以如此浩大的篇幅和獨特的視角來進行深入的趙文化探討,特別是對趙簡子與孔子這兩位歷史巨子進行人文高度的學術研究,確實引人啟迪,難能可貴。

《新華文摘》評介

《新華文摘》轉摘全文如下:
孔子與趙簡子交往考
楊金廷,張潤澤,範文華在《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春秋、戰國之交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變革時期,作為晉國政治家的趙簡子與作為魯國思想家的孔子無疑是當時世人矚目的風雲人物。趙簡子和孔子所處的國家都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孔子選擇了固守尊卑,維護周禮;趙簡子則選擇了順應時代,改革進取。趙簡子和孔子共同尊稱子太叔為賢者,孔子推崇的是子太叔尊禮行儀的治國思想,趙簡子問禮於子太叔,請教如何按禮制維護晉公室的形象。對孔子而言,趙簡子就是一個守禮的形象,而實際上趙簡子是在尋找積蓄力量之策,為我所用。孔子對趙鞅、荀寅、范宣子三家鑄刑鼎持批評態度,認為這樣做會造成貴賤無序,但孔子批評的是荀、范兩家,回護趙簡子;趙簡子收留魯國叛臣陽虎,孔子認為會使趙家陷入不寧,但趙簡子慧眼識偏才,化陽虎為趙家所用,屢建奇功。孔子出於對於周禮的維護,指責趙簡子不請示晉君而捕殺邯鄲午是叛亂行為,但趙簡子捕殺邯鄲午仍是鞏固趙氏基業和拓展趙氏實力的需要。趙簡子開疆擴土的步伐不會因為孔子的批評而停滯,范氏家臣中牟宰佛肸反叛,欲招孔子前來協商禦敵之策,孔子欲往,受弟子勸阻猶豫未行,趙簡子卻堅定不移地要收復中牟。長久以來,趙簡子一直關注著孔子的一舉一動。與此呼應,孔子也始終在關注著趙簡子的一言一行。趙簡子以納賢聞名,頻繁地接觸孔子的學生,最終促使孔子西行欲見趙簡子,希望通過趙簡子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來到黃河邊,又折途而返,兩位巨人失之交臂,成為千古憾事。
(見《新華文摘》2011年第12期164-165頁)

《人大複印資料》摘要

趙簡子與孔子史跡述略
楊金廷,張潤澤,範文華
【摘要】:春秋、戰國之交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作為晉國政治家的趙簡子與作為魯國思想家的孔子無疑是當時世人矚目的風雲人物。筆者從趙簡子與孔子同子太叔的交遊、兩人有關鑄刑鼎的爭論、對於陽虎的歷史評價、孔子對趙簡子"以晉陽畔"的批評、兩人對中牟歸屬的政治態度、兩人的相互試探以及終於擦肩而過等幾方面的史跡,梳理了兩位巨子微妙的關係。兩人的關係從一定層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變化和衝突。趙簡子打著維護晉公室的旗號以復興趙氏基業,但在孔子心目中有著維護周代禮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對趙簡子有著回護和讚賞的一面;但是,趙簡子畢竟是與魯國"三桓"一樣的晉國卿族,是新興勢力的代表,力圖建立一種不同於過去世卿世祿制的新的君臣關係。而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級秩序的維護者。孔子所要維繫的,正是趙簡子所要打破的,兩人最終未能會面。
(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11年第5期35-42頁)

正文速覽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間,趙國的北疆處處涌動著一股昂揚振奮的熱血豪情。從五原、河曲直至陰山一線,一座氣魄宏大的古長城正在趙國軍士與百姓的雙手中初現崢嶸。這樣一座人間奇蹟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初具規模,這不得不歸功於那些從趙都邯鄲遷來的一批又一批北墾戍邊的百姓。
這些百姓與眾不同,身上飽含著底層生活賦予他們的那種天然的質樸和無窮的力量。他們原是官吏、大夫家中的奴隸和奴婢,或為戰爭的俘虜,或為罪犯的親屬與後代,或為世代從事管車、養馬、搗米、造酒之類生計的官奴。無論哪種情況,身份低賤、生活困苦則是他們共同的境遇。那些國都中的宗族貴胄、官吏大夫則將他們視為自家的私產,動輒打罵用刑、隨意贈送,而不必參照趙國的成文法——《國律》。如果遇見私逃的奴隸,主人則可以動用刖刑,砍去雙腳;如果遇見抗爭的女奴,則定罪為“悍”,主人將動用劓刑,割去鼻子,維護“無使逆命”的權威。如果不出現用錢贖取的情況,奴隸的壓迫則是終身的。像百里奚被五張羊皮贖身的典故,對他們來講簡直就是痴人說夢。而更加可悲的是,趙國的這些貴族仍保持著春秋以來聳人聽聞的“人殉”惡習。終其一生困苦勞頓的奴隸最後也免不了以“男為人臣,女為人妾”的名義被殘害、肢解、活活埋入墳墓的悲慘結局。年復一年,史官們就這樣對著竹書簡帛一絲不苟地寫著畫著,平靜地追述著貴族生前的豐功偉績,毫無表情。而大批奴隸匠人的姓名卻難以尋跡,後人也只能從“物勒工名”這種把名字刻在自己所造器物上的制度來推斷——趙國曾有個工匠名叫“冶陽”之類的話了。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大批困苦的奴隸和奴婢雖集中生活在繁華昌盛、滿目錦繡的都市之中,卻成為權勢階層享樂奢侈的服侍者和犧牲品,毫無幸福和理想可言。而這一悲苦的境遇終於在趙武靈王二十四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些官吏大夫的奴隸一夜之間重寫了命運,成為了趙國的百姓。
毫無疑問,這項政策的推行,自然激起了宗族貴胄與官吏大夫的極大不滿。但在“胡服騎射”改革推行五年之後的趙國,他們的不滿也不得不在趙國法制的無上尊嚴和趙武靈王的堅定決心下暗自作罷。趙武靈王為這些趙國的新百姓昂首北指,在“其民鄙朴,少禮文,好射獵”的五原、河曲之地,描繪了“膏壤殖穀”的富庶圖景。於是,一股緊接一股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注入了九原以及廣袤的趙國北疆,使得中原與北方的地域文化交流生輝,華夏與胡族的民族融合血濃於水。千里長城浮現眼前、墾殖蠻荒牛羊遍野,如此浩大的工程,竟沒有引起天怒人怨則實屬罕見,值得稱道。不僅如此,這些百姓還準備在河西建造一座規模同樣宏大的城市用來歡迎一位特殊的客人。造城之初,人群中就已然積聚著某種暗自歡騰的熱烈氣氛。
從軍士那裡傳來訊息,當今趙王趙雍在第四次攻伐中山的戰役中大獲全勝,正經由燕、代之地向五原、河曲一帶巡視而來。趙王循著長城南麓在沿途設定了代郡、雁門兩郡,而這座正在建設的大城很有可能被趙王設立為郡。這位以寬廣胸懷容納了邊遠胡人與卑下奴隸的一代雄主就成為當地百姓說不盡的話題。隨之,一種略帶不敬但頗有趣味的傳言便不脛而走。趙王趙雍竟然生得一副奇相。他面色赤黑,龍臉鳥嘴,廣鬢虬髯,身寬體闊,下體修長而上體高大,胸寬三尺而氣胸萬夫。夯土壘石之餘,工匠們便暗自議論起趙王趙雍那龍臉鳥嘴的有趣相貌來。
這一日,趙武靈王終於在眾人期盼和好奇的心情中來到河西巡視。一時,群情振奮,歡呼萬歲。百姓競相爭睹這位趙國雄主的風采,遙目望去,只見萬馬叢中,旌旗獵獵;三軍陣里,金戈閃閃。趙王趙雍跨一匹代郡千里馬,身穿貉裘胡服,頭頂術士王冠,腳踏虎皮皂靴,腰佩傳國寶劍。再細打量,果然龍顏鳳姿天日之表;胸襟坦蕩,壯懷馳騁。雄韜偉略,氣魄凜然;身形偉岸,虬髯廣鬢。面如驪玉,豪情萬丈;目似朗星,意氣軒昂。正當眾人驚慕趙王“龍臉鳥嘴”的奇貌之時,只覺大地震顫,那河西剛剛建起的大城竟因崩裂了一箱夯土而牆垣倒塌,城池盡毀。驚恐之餘,工匠們傳言著金星逆位、白虹貫日、無風折旗等等類似於此的不祥徵兆。剛剛經過了中山大戰和長途巡視的趙武靈王並沒有因為疲憊而顯出倦色來,他依然能夠坦然直面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於是決定“卜”。趙王的當眾占卜,使得百姓對於趙氏君王的神奇相貌和傳奇身世變得更加好奇。
隨駕的太卜是趙國專門掌管占卜事宜的官吏。《周禮》云:“問龜曰卜。”於是,太卜們就安排隨從築起高台,殺雉雞和驪羊,用它們的血來灌龜。太卜在高台上鄭重地削開龜身,取出腹甲,用趙酒奠灑之後,就燃起荊枝來占卜吉凶了。太卜的舉動莊重異常,面容更是肅穆。這一系列的動作雖然早已熟悉不過,但太卜仍鄭重至極,毫無倦怠。這畢竟是人與神的隱秘問答。龜甲被灼燒出了裂痕,此次占卜的結果為“凶”,果然證明了此處不宜建城的事實。這種以占卜來選擇建城之地的術語叫“卜居”。周成王命召公卜居後,才把象徵國家政權的“九鼎”放在了洛邑。秦德公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卜居,才得知居住在雍城,後世子孫可以向東發展直到在黃河岸邊牧馬。趙國太卜的這次卜居雖然顯示出在河西建城的凶兆,但也指示出了在陰山河曲建城的吉兆。趙武靈王對此深信不疑,立即改在陰山河曲重新占卜,並親自祝禱。
王者祭天地,諸侯祭山川。趙武靈王的誠心仿佛真能感天動地,奇蹟果然在陰山河曲發生。一時,只聽得天外傳下陣陣鴻鵠飛鳴之聲,這聲響深邃遼遠,清越飛揚,聲聲如疊韻,婉婉似纖歌。趙武靈王仰頭望去,只見碧天之上,數十隻鴻鵠時而輕振玉羽,橫絕雲端;時而散入煙霞,浮影交錯;時而並翼連聲,清歌曼舞;時而追逐嬉戲,矜顧徘徊。一時間,群鵠飛舞於雲霞之間,徘徊於中天之上。晴陽朗照,投下點點光柱;鴻鵠奮翼,鳴聲陣陣高昂。所有在場的百姓都仰天驚嘆,如臨仙境。趙武靈王望見鴻鵠游於雲中,如見先祖一般,心中湧起無限敬慕追念之意。他遙望四野,見此地依山傍水,扼關據塞,正是建城之地,便猛然驚悟:“此為我乎?”於是,趙武靈王便視此祥瑞之象為天神對自己的點化。看這鴻鵠振翅,胡馬奮蹄,趙武靈王俯仰天地的大情懷不禁使國人為之傾倒。不久,一座新城就在這裡重新崛起,並且巋然不動。趙武靈王親自命名為“雲中”郡,以紀念鴻鵠游於雲中的奇遇。趙武靈王巡視長城,設立邊郡的行程雖然結束,但百姓對於趙國君王的敬畏和好奇卻有增無減。
趙氏君王為何對鴻鵠視若神靈呢?趙武靈王難道真的是“龍臉鳥嘴”嗎?趙人與這天上的神鳥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上文節選自第一章 玄鳥駿馬)
宋神宗元豐七年十一月的洛陽非同往常,雖然這裡已然看不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富貴盛景,但這充盈天地的冬夜雪霧卻悄然飛舞,紛紛然杳如夢境。
在一座名叫獨樂園的院落中,勞累不堪的司馬光剛從榻上一翻身,頭就從“警枕”上滑落下來。這種警枕是一種木製的圓枕,乃是專為夜晚苦讀的士子所做。時年六十五歲的司馬光仍然保持著這種夜晚苦讀筆耕的習慣。屈指算來,一生“不喜華靡”的司馬光已經在洛陽的獨樂園中居住了十五個年頭了。洛陽,作為汴京的陪都,從太祖皇帝趙匡胤開國起,就在這裡安排著致仕的老臣和蓄用的謀士,其中也包括像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閒居在此的司馬光。此時的司馬光已然骨骸憔悴,老眼昏花,牙齒脫落殆盡,精神耗損枯竭。原先常以“書不可不成誦”自勉的司馬光現在已然“目前所謂,鏇踵而忘”了。司馬光強驅睡意,繼續習慣性地坐在被五千卷藏書環抱的書案上,恭敬嚴謹地寫著“精力盡於此書”的《資治通鑑》。就是在這一年的冬日,中國的編年史迎來了自《左氏春秋》之後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鴻篇巨著。可惜的是,由於“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的著書勞累,司馬光也在成書不到二年後,精力耗盡,積勞而逝。
其實,早在十八年前的宋英宗時期,司馬光就已經寫成了戰國至秦二世的八卷《通志》。此後,宋神宗又親自題寫序言:“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系也。”實則肯定了司馬光的這種開篇範式和起始年代,於是就本著“鑒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初衷命名為《資治通鑑》。然則,《資治通鑑》開篇就以“三家分晉”為起筆,自然是有其奧妙的。司馬光自幼就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七歲時,便能將《左傳》倒背如流,並且能將春秋歷史的本末史實講述得一清二楚。如此看來,司馬光不會重寫春秋,於是就注目於春秋之後的戰國歷史,而“三家分晉”正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的大事。選擇“三家分晉”為《資治通鑑》的開篇,既暗合宋朝皇帝心中“趙氏得天下”的隱約喻義,又可以為司馬光畢生所追求的守住“禮之綱紀”的政見而大書特書。有趣的是,司馬光想藉此開篇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目的雖沒有奏效,卻使得無數後世學子在開卷之初就能看到“三家分晉”這一驚天動地的大事。“三家分晉”也是最值得“借鑑”的歷史事件之一。
春秋時代,五霸迭興;戰國時代,七雄並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更是波瀾洶湧。春秋時代,因為一部孔子編年的《春秋》而得名。而“戰國”一詞雖然當時已有,但卻不是時代的名稱。西漢司馬遷著《史記》時,就用“六國”作為春秋之後的時代名稱。《六國年表》就是這一時代的概述:“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班固著《漢書》時,依然以“六國時”指稱這一時代。如宋代蘇洵所寫《六國論》就是指戰國時代。而在西漢末年劉向彙編的《戰國策》問世之後,這一個歷史時期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了。
如果說春秋的時代特徵是諸侯爭霸,那么戰國的時代特徵就是兼併戰爭。對於這一點,劉向在《戰國策敘錄》中給予了精闢的論述:“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jué),苟以取強因而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tāo)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製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
一時間,整個戰國舞台上禮崩樂壞,弱肉強食,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七國爭雄,縱橫捭闔,諸子橫議,百家爭鳴。戰國時代既是紛紜擾攘的亂世,同時也匯集了前秦時代的大成,更孕育了兩千年的封建文明。
而這一切都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的。
(上文節選自第五章 開國風雲)

相關評論

繁華逝去,曾經叱吒一時的趙國,如今也只剩下一抔黃土;口耳相傳,普通大眾的腦海中的趙國記憶,也只殘存一些零星碎片。專家學者的研究論著,往往晦澀難懂,只能放在書齋。如何讓趙國史以鮮活的面孔走向大眾,趙國後人責無旁貸。邯鄲學院三位學者揮毫著成《趙國史話》,洋洋灑灑,以三十六萬字的篇幅,將趙國放到整個春秋戰國視野下,生動地敘述了趙氏創業、立國、興盛、衰亡的全過程。此書通俗不失嚴謹,普及兼顧學術,布局精審,構思巧妙,讀來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試做評介如下。
一、填補空白之作。
“史話”簡明扼要,是了解歷史的入門讀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歷代史話”,包括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三冊,對普及歷史知識起了很大作用。而各種類型的專題史話,如《中國陶瓷史話》《金融史話》等等更是不勝枚舉。隨著近年來地方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國別史的史話也不斷湧現,如《楚國史話》、《齊國史話》、《魯國史話》、《戰國中山國史話》等。趙文化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逐步繁榮,產生一批高質量的論著。但在趙國歷史文化普及方面,卻一直乏善可陳。邯鄲學院趙文化中心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研究,兩年來成績顯著,《趙國史話》既是其豐碩成果之一。它以人物作為主線,清晰地將紛繁複雜的戰國史事貫穿起來。的出版填補了空白,對人們了解趙國歷史文化進而進行深入研究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二、放寬歷史的視野。趙國脫胎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戰國成為七雄之一,趙國的立國、發展、滅亡都是與其他國家聯合與鬥爭的結果。因此,只講趙國,講不清趙國。《趙國史話》作者將歷史的視野放寬,將趙國放到整個春秋戰國視野下來敘述。我們可以大體將其分為趙立國前後兩部分。立國之前,從傳說中的秦趙共祖女修講起,敘述了趙氏在晉國發展。春秋前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代替,到春秋後期這種局面進而被“大夫專權”的局面代替。晉國公族的衰落及以趙氏為代表的異姓卿大夫的崛起,是春秋後期政治的一個典型案例。趙氏的興起是趙國立國的前奏,而敘述趙氏興起,也脫不開這個趨勢。所以作者從橫的方面敘述自傳說時代到晉國的整個歷史;戰國以戰字開頭,趙國又被稱為“四達之國”,紛繁複雜的國際關係更是加強了趙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聯繫,所以作者敘述趙氏立國之後的歷史更不能只講趙國。從這個意義上說,《趙國史話》也是一本簡明的先秦史話。讀完這部書之後,會讓許多對先秦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把許多史事條理化。
三、通俗與學術的完美結合。史話體裁是一類注重普及的史學著作,可讀性是它的一個重要要求。《趙國史話》文筆優美,將一些詰屈聱牙的生硬敘事點化為生動的歷史散文,寫出了趙衰的竭忠盡智,趙盾的艱難維持,趙武的聰明睿智,寫出了趙簡子的銳意改革、趙襄子的寬宏氣度、武靈王的宏大氣魄與慈父情懷。作者時而用優美的文辭豐富讀者的想像,時而用華麗的詩句對每章做出概括,讀來讓人感同身受,不自覺把自己置身戰國的殺伐之中。可讀性是史話生存的支撐,學術性是史話生存的基石。三位作者對趙文化素有研究,對史料掌握精熟,許多地方看似作者的主觀想像,實則無一字無來歷。《左傳》、《戰國策》《史記》《竹書紀年》《資治通鑑》《荀子》《呂氏春秋》等書作者都做了徵引。趙國史研究資料貧乏,作者在旁徵博引的同時,積極吸收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如趙氏孤兒一章,早有學者考證《史記》中所記含有演義成分,而以《左傳》、《國語》等所記較為可信。但作為通俗性的史話,需要注重故事性。所以《趙國史話》在按照《史記》所記繪聲繪色地將這個故事講述給讀者後,又循《左傳》等史籍的線索,剖析故事的真相,將趙氏內亂及與其他卿族的矛盾呈現於讀者之前,揭示出趙氏受挫的真正原因。
四、富有哲理的人文思考。《趙國史話》作者在對先秦史進行通貫性研究之後,發揮豐富的想像,娓娓敘事中包含哲理,引人深思。如第四章副標題為“趙簡子與孔子”,在歷史資料中找不到孔子與趙簡子直接接觸的資料,很可能這兩位歷史名人就未曾謀面。但二人同處一個歷史舞台,他們持有不同的政治見解,代表不同的政治方向。一位在改革的潮流中乘風破浪,一位卻極力想拖住歷史滾動的車輪。趙簡子鑄刑鼎,孔子予以激烈批評;孔子對陽虎大加鞭撻,趙簡子卻收留陽虎;趙簡子捕殺邯鄲午,孔子認為是不請示晉君既是叛亂。通過對克己復禮的孔子的描寫,反襯的是趙簡子順應時代潮流銳意進取的大刀闊斧。從此趙國一日千里,而孔子只能歸鄉閉門整理遺籍。二人的矛盾鬥爭已不是個人間的恩恩怨怨,早已上升為兩種勢力的衝突。作者看似不經意的敘說,實則蘊涵深意,引發人的無限遐想。將孔子與趙簡子對比分析,可謂是讀者精心構思的神來之筆。趙國後期政治糜爛,趙奢不被重用,藺相如帶病棄世,廉頗受到猜忌,李牧被賜自盡。作者用“趙國亡於趙國”做副標題,隱含了對趙國自毀長城的痛恨與無奈,發人深思。
金無足赤,《趙國史話》也有其不足之處。書中以政治史為主,將由趙氏到趙國幾千年的發展變化敘述得跌宕起伏。但作者對趙國的經濟文化的敘述則明顯不足。趙國經濟在戰國社會中占有很大比重,趙國的商品經濟是戰國商品經濟發達的典型例證。趙國文化繁榮,趙都邯鄲是稍遜於齊國臨淄的學術中心。在今天邯鄲存有宏偉趙王城遺址和龐大的趙王陵,這都是趙國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趙國史話》如果能減少政治史的篇幅,辟專章對這些內容進行介紹,相信會更有助於讀者全面了解趙國歷史。儘管如此,這部書屬於填補空白之作。他雖然不能在學術水平上和沈長雲等先生著的《趙國史稿》比肩,但從普及趙文化知識的角度,它可算是《趙國史稿》的姊妹篇。它將增進人們對趙國史的了解,促進對趙文化的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者閱讀後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穫。
——《高校社科動態》 2010年06期 朱建路 邯鄲市博物館 河北邯鄲056002

《叢台大講堂》電視講座

範文華在邯鄲電視台《叢台大講堂》欄目主講《趙國開國風雲》系列文化講座。
《趙國開國風雲》系列講稿根據楊金廷教授等著《趙國史話》和《趙文化與華夏文明》為藍本,共分為二十集,總計18萬字。講座以嚴謹的史實追溯趙氏的歷史淵源,描繪趙國開國建鼎的歷史畫卷,內容涵蓋了從趙氏先祖誕生直至趙武靈王出世之前鮮為人知的歷史圖景。
該講座源於邯鄲學院歷史系專門史省重點發展學科“趙國歷史與文化”《趙文化史》選修課以及趙文化研究中心“趙文化進課堂”活動,是向廣大邯鄲市民弘揚趙國歷史、傳承人文精神的一個有益探索。
《叢台大講堂》是邯鄲電視台和叢台區委、區政府聯合創辦的我市唯一一檔文化講座類欄目。我院以“立足邯鄲、服務社會、建設本科、創辦名校”的辦學方針,已有多位專家教授登上了我市《叢台大講堂》的講台,為家鄉人民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傳承文化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