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歷史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裡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建王城於此,歷經8代國君,前後計158。這座古老都城的遺址位於邯鄲市區西南郊,總面積達505萬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該城址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呈"品"字形。位居中部偏南的龍台,是趙王城的重要建築。西城近方形,邊長1420米,四面城牆保存完整,殘高3--8米,內有5座大夯土台。台基東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國內同時規模最大的王宮基址。它與以北的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條中軸線, 中軸線兩側保存有面積寬大的多處夯土建築基址.東城面積小於西城,南北最長處1442米,東西最寬處926米,四面城牆大部分完整,內有三座夯土台, 以南北兩個將台為大,傳為趙王閱兵點將之處,其它也是高大建築基址。北城面積大於東城,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最長處1520米為不規整方形, 地面只保存了部分夯土牆址,地下牆壁址完整。遺址西部的夯土台, 面積僅次於龍台它與西牆外側的夯土台東西相對,也是一組高大的建築群基址。我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里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 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裡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們就在這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磁山文化”。
邯鄲興於殷商後期,繁榮於戰國和秦漢時期先屬衛後歸趙,戰國時為趙國都城,雄踞中原,為戰國七雄之一。它將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融為一體,構築了趙文化豪放粗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調。漢代末期,曹操攻下鄴城後,修城擴地,使其成為北方軍事和政治中心。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個朝代相繼在此建都。唐朝時期,邯鄲境內的大名府逐漸崛起,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宋代又晉升為京都開封的陪都。由此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伴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邯鄲再度復興,使冀南的區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鄲城。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邯鄲真正走向復興,成為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為邯鄲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邯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解放後,黨政府在恢復和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為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邯鄲市委、市政府把加強文化建設列為整個城市建設的重要成分,做出了《關於振興邯鄲市文化事業的決定》。並採取有效措施,使邯鄲文化事業出現了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可喜局面。邯鄲歷史悠久,留下豐富的文化底蘊,主要有以趙王城、武靈叢台為象徵的古趙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響堂為代表的魏齊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遺址。邯鄲還是全國著名的成語之鄉,擁有許多歷史典故。革命戰爭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保存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路軍129師司令部等革命歷史遺址。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邯鄲是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見於史籍,戰國時期是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這裡就孕育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邯鄲網 www.handan.c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