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採蓮

越女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鏡湖、越女、蓮荷這三者的有機組合,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常見的題材——“越女採蓮”。歷代著名詩人多有對這幅江南風情畫卷的動人吟詠。

越女採蓮介紹

“畫舫朱簾出繚牆,天風吹到芰荷鄉”。“芰荷鄉”,這是紹興的又一個美譽。紹興地域歷來盛產蓮藕,荷葉、荷花蔚然成為一大景觀。
宋·嘉泰《會稽志》中記載:“山陰荷最盛,其別曰大紅荷、小紅荷、緋荷、白蓮、青蓮、黃蓮、千葉紅蓮、千葉白蓮。大紅荷多藕,小紅荷多實,白蓮藕最甘脆多液,千葉蓮皆不實。但以為玩耳。出偏門至三山多白蓮,出三江門至梅山多紅蓮。夏夜香風率一二十里不絕,非塵境也。”宋·寶慶《會稽續志》中亦載:“大率越多陂湖,蓮最富。杜荀鶴送人游越詩:‘有園皆種橘,無渚不生蓮。’可謂越之實錄也。”至清代,康熙《會稽縣誌》和嘉慶《山陰縣誌》中都說,越中荷花以鑑湖及若耶溪中最盛。農曆五月六日,越中有觀荷花之俗,梅山就是一個重要的觀賞點。是日,“畫舫多集於本覺寺”,十分熱鬧。
【越女採蓮】 宋代歐陽修《蝶戀花》:“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釵。”宋代晏殊《漁家傲》:“越女採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鬥艷。”
吳姬越艷】 唐王昌齡《採蓮曲》:“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吳姬越女】 唐王勃《採蓮歸》:“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蓮譜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
【越女】 唐王昌齡《採蓮曲》:“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
賀知章《採蓮曲》: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王昌齡《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李白《越女詞》:
耶溪採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又云: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新汝盪新波,光景兩奇絕。

采菱之說

除了蓮藕之外,菱角也是紹興地域中與前者齊名的一種重要物產。采菱的生產活動,也與採蓮相仿佛。因此在古詩中,也多有以采菱和采菱女出場的畫面,與越女採蓮大同小異,或可稱之為“越女采菱”。

趣聞

中晚唐越州詩人朱慶餘弱冠之年赴京趕考,求取功名。當時的京城有這樣一個風氣,前來趕考的士子到了長安以後,一般都要以自己的詩文結交一二位京中名士,以求通過他們的褒揚使自己在考前就獲得一定的名聲,並聞達於考官。這叫做“行卷”。朱慶餘到了長安以後,選擇了當時與韓愈齊名的水部郎中張籍作為“行卷”的對象。張籍對他也很是賞識,“索慶餘新舊篇,擇留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
由於張籍的幫助,朱慶餘在長安已小有名氣,但當考試臨近之際,朱慶餘對自己的詩文到底能否符合考官的要求和口味,還是感到沒有把握,心中忐忑不安。在這樣的心境下,朱慶餘又寫了一首七絕呈籍,徵求他的意見:
洞房昨夜停花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作為“閨意”,這已經是一首非常完整和優美的好詩。而朱慶餘借用這種“閨意”來表達自己作為一名應試士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更是分外的妥貼和別具一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應進士科考對於古代的知識分子來說,確實是一樁與古代女孩子出嫁一樣重要的終身大事。
讀了朱慶餘的這首詩,張籍當然明白他的意思,於是也寫了一首七絕回贈給他,詩中便運用了“越女采菱”這個題材: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張籍固然是高手,朱詩用比擬,他也用比擬;朱詩寫女子,他也寫女子;因朱是越州人,張籍就把他比作鏡湖上的采菱女子,信手拈來,可謂是絲絲入扣。
張籍在詩中首先塑造了一個美艷絕倫,光彩照人,剛剛梳妝完畢的采菱姑娘,這是告訴朱慶餘在考試中完全可以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取得好成績,用不著有“入時無”的擔擾。接下來,張籍又暗示朱慶餘用不著費心思鑽營門路,光憑他的才學,自己也會盡力推薦。
朱慶餘的呈詩也得好。張籍的酬詩也寫得妙。一呈一酬,珠聯璧合,成為一則膾炙人口的詩壇佳話。
會稽山水的秀麗和越州女子的美貌是早就出了名的,由於鑑湖的圍築,方圓三百里的寬廣湖面將會稽山中的千岩萬壑連成一氣,湖光山色上下映照,風光更加旖旎動人。至於越州美女,則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越國時期的西施和鄭旦。
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在進入吳宮前,曾在若耶溪採蓮和浣紗,故人們詠採蓮女,多以此為典。西施又稱為先施,別名夷光,亦稱西子。越國萱羅(今浙江諸暨南人)。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范蠡將其進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的寵姬,故又稱吳姬,或吳姬越艷,吳姬越女。
因此到“越女採蓮”這個題材在詩歌中普遍流行起來之後,連西施也免不了要由“浣紗女”變成“採蓮女”了。如唐代詩人李公垂在其《若耶溪》一詩中就自注說:“若耶溪,乃西施採蓮、歐冶鑄劍之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