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越女採蓮》

《蝶戀花·越女採蓮》

《蝶戀花·越女採蓮》是北宋時期的歐陽修寫的一首詞。

原文

蝶戀花
越女①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②,暗露雙金釧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浪晚④。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⑤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蝶戀花·越女採蓮》《蝶戀花·越女採蓮
①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後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②輕羅:質地輕軟而薄的絲織品。
③釧(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④鸂鶒(xīchì):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
⑤棹:船槳。歸棹:歸船。

白話譯文

明淨的秋水畔,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正在採蓮。輕盈的羅袖,玉腕上時隱時露的金釧,勾勒出她綽約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嬌顏倒映在水上,與蓮花爭妍,她的縴手摘取了香藕,卻不防藕"絲"縷縷,撩起了她的綿綿情思……轉眼天晚,風起露降,沉浸於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卻只見一派晚煙輕浮,不見了同來的夥伴。此時,遠處傳來了隱隱的棹歌聲,只聽得那歌聲愈去愈遠,餘音裊裊於江南岸邊,似是灑下了一路離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主人公是一位採蓮女,寫的是她的相思離愁。
或為作者觀有所感。時作者歐陽修景祐元年(1034)任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言事,得罪宰相被貶,被降知夷陵縣。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奏,曲折深婉地表現了越女採蓮的動人情景。起首三句即點明人物身份和活動環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麗的荷塘里,用靈巧的雙手採擷蓮花。
她們的衣著頗與文獻記載相符——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四六《樂考》云:宋時教坊有採蓮舞隊,舞女們均“衣紅羅生色綽子(套衫),系暈裙,戴雲鬟髻,乘彩船,執蓮花”。這裡詞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飾的一部分,便把她們的綽約丰姿、婀娜舞態勾勒出來,筆法至為簡練。“暗露雙金釧”一句寫得更好,富有一種含蓄的美、朦朧的美。玉腕上的金釧時隱時露,閃閃爍爍,便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顯露出來,即毫無意味了。以下兩句分別寫採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藏著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語淺意深,以俗為雅。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詞中屢見不鮮。李珣《臨江仙》云:“強整嬌姿臨寶鏡,小池一朵芙蓉。”陳師道《菩薩蠻》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開。”但它們都離開了荷塘的特定環境,沒有具體的形象作為陪襯,而且格調不高。這裡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見雅,形象逼真。它的精神實質是較高雅的,可以娛悅和陶冶人們的性情。就意義來講,這句話寫的是採蓮女子先是臨水照影,接著伸手採蓮,然後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由於層次多,動作性也很強,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芳心只共絲爭亂”一句,便是表現人物的內心矛盾。芳心,是形容姑娘們美好的心靈。“絲”字指採摘蓮花拗斷蓮梗時從斷口中拉出來的絲,即溫庭筠《達摩支曲》所云“拗蓮作寸絲難絕”的絲。隨事生髮,信手拈來,以此絲之亂擬彼心之亂,構想絕妙。
下片採蓮船在風浪中顛簸、掙扎,有的竟被風浪衝散,似乎只剩下一個採蓮姑娘。“鸂鶒灘頭風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鸂鶒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稱紫鴛鴦。接著詞筆轉而寫採蓮姑娘尋找失散的夥伴。“露重煙輕”,是具體地描繪暮色。此時天幕漸漸暗下來,暮色蒼茫,能見度極低,也許失散的夥伴相去不遠,但採蓮姑娘卻找不到她們。其焦急之情,倉皇之狀,令人可以想見。
根據“隱隱歌聲歸棹遠”一句來看,她們已快樂地回家,當然是找到了;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沒有找到。

名家點評

譚獻云:“‘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句,言小人常態。‘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句,言君子道消。”(《徐珂歷代詞選集評》)
沈際飛云:“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絲爭亂,吾恐為蕩婦矣。”(《草堂詩餘續集》)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諡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