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走黃
疔瘡走黃病證名。疔毒走入血分之險證。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又名癀走。疔瘡之毒邪迅速走散而入於血分,使全身出現寒慄高燒,神志昏憒等險證者。多因患疔瘡毒甚,正氣內虛;或因火熱毒邪熾盛,又失於防治,促成火毒外散而侵入血分,繼攻內臟而成。與癰疽之內陷相當。證見疔瘡瘡頂由紅腫高起而轉里陷,有膿而轉為膿減或無膿,腫勢趨於散漫,迅速向四周擴散等局部證候轉輕,而全身症狀加劇。此刻多急起寒熱頭痛,胸悶煩躁,噁心嘔吐,舌僵口乾,舌絳苔黃,或便秘,或腹瀉,小便赤澀,脈洪數。若失控則可轉入神昏譫語,甚至抽搐痙厥。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涼血之劑。內服可選五味消毒飲;偏於熱者可內服黃連解毒湯加大黃等;重證者可選用解毒大青湯;若神志昏潰,則宜內服七星劍湯,或疔毒復生湯。外治參見疔瘡條。癰疽疔腫之膿已成者,均宜儘早切開排膿,排膿不暢者,應切大口並以紙捻或紗條引流,使膿通暢外出。特別顏面、鼻唇三角處之疔毒,切忌擠壓,否則易成走黃與癰疽內陷之膿毒血症。慎之慎之。
相關詞條
-
走黃
走黃,中醫病名。走黃是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走散入營,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其特點是:瘡頂忽然陷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
名詞解釋 病因 病機 臨床診斷 辯證論治 -
疔瘡走黃
疔毒迅速走散內陷,入於血分;,現神識不清等症,局部腫勢漫溢者,稱為「疔瘡走黃」。多由熱毒熾盛或早期失治,或擠壓碰傷,或過早切開,邪毒擴散所致。主要表現為...
簡介 症狀 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診斷與治療 -
病機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
概念及其層次 機理分析 制約因素 病機十九條 雜病賦 -
肝系病類
(2)病機:濕熱疫毒熾盛,深入營血,內陷心肝。 2.證機概要:肝腎陰虛,津液失布,水濕內停。 1.症狀:主證: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
全解 【概說】 【病因病機】 【診查要點】 【辨證論治】 -
黃滔
黃滔,電影監製人。
基本資料 個人概述 成長經歷 個人榮譽 個人影響 -
黃濤[晚唐文學家]
黃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閩中文章初祖”。
簡介 幼年 少年 成年 命運轉折 -
汗病
汗病多指為表實無汗與表寒里熱無汗之症。
-
《虛損病類鉤沉》
《虛損病類鉤沉》醫學專著,清代·尤怡著。《虛損病類鉤沉》由任繼學教授編輯出版。
簡介 作者 古代文獻研究 圖書 -
病蒂
病蒂:1.疾病的根源。 2.比喻引起失敗或災禍的根本原因。
基本解釋 詞語分開解釋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