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幾內亞歷史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由大陸部分的木尼河地區和比夫拉灣的比奧科、帕加盧等島嶼組成。

赤道幾內亞歷史

正文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由大陸部分的木尼河地區和比夫拉灣的比奧科、帕加盧等島嶼組成。比奧科島靠近奈及利亞和喀麥隆,木尼河地區北鄰喀麥隆,東面和南面接加彭。面積28051平方公里。人口40萬(1985)。主要居民為芳人和布比人,多信基督教。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首都馬拉博
1471年,葡萄牙人費爾南多波航海抵達比奧科島,宣布對它實行占領,但未設立殖民機構。1778年,根據西班牙與葡萄牙籤訂的帕爾多條約,西班牙用巴西南面的兩個西屬殖民地,向葡萄牙換取了比奧科島和帕加盧島,並取得從奧果韋河到尼日河之間沿海地區的控制權。比奧科島遂成為西班牙向南美殖民地輸送黑奴的轉運站。1858年,西班牙向比奧科島派駐總督,並把它變成流放政治犯和安置古巴獲釋黑奴的地方。1900年西班牙和法國簽訂巴黎條約,西班牙在幾內亞灣陸地的屬地限定在今赤道幾內亞的木尼河地區。
西班牙政府於1904年 7月11日頒布法令,將木尼河區、比奧科和其他島嶼組成幾內亞灣西班牙屬地。西班牙殖民者在比奧科島發展咖啡和可可種植園,勞動力主要是來自奈及利亞的契約勞工。1959年7月,西班牙將赤道幾內亞與本土合併,並把它分為兩個海外省。
赤道幾內亞人民為反抗殖民統治和爭取獨立曾多次舉行了武裝暴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了一批民族主義組織,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恩東戈領導的赤道幾內亞民族解放運動和馬西埃領導的赤道幾內亞人民思想運動。1963年12月,西班牙在赤道幾內亞舉行公民投票,通過了內部自治法案。次年 1月,赤道幾內亞成立自治政府,由新組建的民族解放聯盟運動領導人翁多·埃杜任政府委員會主席,馬西埃任副主席。1968年10月12日,赤道幾內亞宣布獨立,馬西埃當選為總統。
馬西埃執政期間,過快地推行國有化政策,驅趕了全部西班牙莊園主和奈及利亞農業工人,不少咖啡和可可種植園荒蕪,外匯收入下降,經濟嚴重惡化,社會矛盾尖銳,人民大量外逃。1979年 8月,以國家革命人民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奧比昂中校為首的最高軍事委員會發動政變,推翻了馬西埃政權,公審並處決了馬西埃。軍政府糾正了前政府不適當的政策,宣布恢復民主,保障自由,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爭取外援,以恢復和發展經濟,在領導層中照顧各個部族的利益。在對外關係上,繼續奉行不結盟政策,強調發展同非洲國家的合作,並恢復了與西班牙的外交關係。1982年 8月,舉行公民投票通過了新憲法,奧比昂任總統。1970年10月15日赤道幾內亞與中國建交。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