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暴動舊址

赤石暴動烈士陵墓石級下方靠近河岸處,是當年暴動英雄們發起衝鋒的起點處。

民國31年(1942)6月17日,上饒集中營第六中隊的革命志士在中共黨支部領導成員陳念棣、阮世炯、趙天野的組織下,由黨支部指定的王東平為軍事指揮,決定越獄暴動。當天傍晚6時許,王東平選定六中隊最後一批難友離船登岸的瞬間,發出暴動信號。80餘名勇士破監而出,沖向山崗密林,獲得自由。赤石渡口的岸邊有兩棵古樹虬曲舒展,令人遐想當年暴動的壯烈情景。1961,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舊址約3公里山路,位於武夷山旅遊度假區內的虎山廟,是赤石暴動英烈被囚禁的地方。赤石暴動勝利之後,國民黨頑固派在未能參加暴動的志士中抓走59名所謂的"危險分子",押解到虎山廟囚禁。第三天,即6月19日,這59名革命志士在虎山廟側慘遭集體屠殺,除1名倖存外,其餘全部殉難。烈士用過的鋼筆和皮帶鐵圈在整理墓葬時被發現,已作為國家級文物,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1992年4月,中共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虎山廟立碑紀念。
由市區乘車南行7公里即達赤石。赤石村坐落在崇溪河畔。河對岸原是丘陵山地,現為烈士陵園;村後是一片千畝水田,現為武夷山機場跑道。村莊街道中心點有個百年古渡口,當年震驚中外的赤石暴動就發生在這裡。1942年5月間,國民黨第三戰區決定上饒集中營隨司令部向閩北轉移。轉移的前夜,第六中隊中共秘密支部決定在行軍途中抓住宿營、越山、渡河的時候擇機暴動,暴動地點預定在崇安境內。因為這裡是革命老區,有中共地下組織,民眾基礎好,有人接應。暴動領導核心由陳念棣、阮世炯、趙天野、王東平4人組成。確定暴動的方式一是奪槍暴動,二是不奪槍暴動,視情況選擇一種。暴動的訊號分準備、發起、撤銷三種:準備訊號是《義勇軍進行曲》前奏曲;發起訊號是"同志們沖呀!"撤銷訊號是唱"烽火連天,血腥遍野,中華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這幾句歌詞。
1942年6月5日,上饒集中營撤離上饒,6日到達鉛山縣石塘休整。16日抵達崇安的大安宿營。17日中午,在崇安縣城吃過午飯,下午2時左右到達赤石,等待過渡。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選定了這個有利的時機和地理條件,決定過河後就舉行暴動。
黃昏時刻,按當天行軍順序,第三分隊先渡河,爾後是一分隊和二分隊。每個分隊各乘二張竹筏,一條渡船。當二分隊的同志上了岸,敵憲兵隊還在河中央,第六中隊暴動軍事指揮立即發出暴動的準備訊號,暴動政治指揮陳念棣、軍事指揮王東平交換暗號後,莊嚴地發出:"同志們沖呀!"的暴動訊號。剎時間,80多位同志如出籠的猛虎,疾速衝上丘陵山頂密林深處。赤石暴動成功後,經中共福建省委接應,在武夷山戰鬥數月,重返江南抗日前線。
赤石暴動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一部分,是"皖南事變"和上饒集中營鬥爭的繼續。赤石暴動的勝利,在政治上為我黨的政治工作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戰歌。在軍事上,為我黨領導下的監獄鬥爭,創造了一次成功的範例。
建國後,黨和政府在赤石暴動發生地建立"赤石暴動烈士陵園"。20世紀80年代初,陵園進行擴建,占地約8000平方米。陵園整個工程分石階、屏風、石廊、廣場、陵墓5個部分,顯得莊嚴、壯觀、威武,給人以特殊的感受、特殊的教育、特殊的陶冶。
陵園位於赤石渡口的公路旁,陵園石階底座橫在路邊,多層的石階像一座觀禮台,將赤石渡口收入眼底。石階的兩側為梯田式花圃,四季有花,莊嚴大方。石階的頂端立一座高2米、長6米的石屏風,正面是大紅色的"赤石暴動烈士陵園"8個大字。屏風背面銘刻著1942年6月15日至23日,在赤石暴動、虎山廟大屠殺,以及在大安、興田途中慘遭國民黨頑固派殺害的新四軍幹部和愛國志士,總計73位烈士。這73位烈士,平均年齡24.6歲,年齡最小19歲,最大40歲,共產黨員56位,女烈士8位。其中有姐弟一雙,夫妻一對。還有台灣籍同胞、華僑青年。
步入陵園頂端,是烈士安息的墓地,呈凸圓形狀,墓穴正面的大理石上,刻著赤石暴動的簡介。墓地正面1000多平方米水泥廣場,可容納上千人瞻仰和憑弔。墓地四周廣植常青的杉樹、柏樹陪伴烈士。
在赤石渡口立有福建省人民政府1961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碑,保護碑與赤石暴動烈士陵園隔河相望,倒映在崇溪水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