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演變
赤水河,秦漢時稱“鰼水”,因其流域為南夷君長之一的鰼部治邑,故名。後漢迄至兩晉,稱“大涉水”“安樂水”,不知何所依據。 東晉時稱巴涪(符)水; 唐天寶十年(715)鮮于仲通征南詔,在為南征造勢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現“赤虺河”的稱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漲,水色渾赤,河以之名也”。“虺”指毒蛇。是因為渾赤的河水中處處有毒蛇出沒。其實,“赤虺河”的“虺”字,取的應該是“虺虺”一詞的義項:雷聲。喻指赤水河驚濤雷吼的赫赫聲威。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敘永置赤水衛,改“赤虺”為“赤水”。楊升庵詩中說:“君不見,赤虺河源出於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層冰深雪不可通,十尋健木撐寒空。明堂大廈采梁,工師估客穿蒙籠。此水奔流飛箭,縛筏乘桴下蜀甸。暗淡灩澦險倍過,海洋流沙第一線。誰驅烏鵲馭黿鼉,波濤旋迴息盤窩。柏亭雲屏濟川手,奠民枕席休干戈。安得休為夷庚道,鐫刻靈陶垂不磨。”古芒部轄治很大一塊地盤,“出芒部”是泛指。與楊升庵同時代的吳國倫也有一首《赤虺河》,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恐懼的、避之憂恐不及的情緒。詩云:萬里赤虺河,山深毒物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桔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只為風波。其實,"赤虺河"的"虺"字,取的應該是"虺虺"一詞的義項:雷聲。喻指赤水河驚濤雷吼的赫赫聲威。
此外,赤水河不同河段的不同稱謂也很多。比如《古藺縣誌》載:“曾稱齊郎水,枝溪”。 《仁懷縣誌》載:“清曾一度稱仁懷河”。 《習水縣誌》載:“《太平寰宇記》和《四川通志·山川門》稱安樂溪、小江;有的河段曾名齋郎水(古有苗齋郎居此,故名)、仁水、之江等”。 《合江縣地名錄》載:“《名勝志》中稱之溪”。
幹流概況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南岸較大支流,發源於雲南省東北角鎮雄縣大灣魚洞鄉之大洞口,上源稱魚洞河;河源向北流數公里後轉東流,至洛甸小河口折東北流,經過一段伏流至龍洞河口折東南流,至雲貴川三省交界處折東北流,稱畢數河,至石關折東南流,至保和河口折東北流,至茅台折西北流(三省界至茅台段為川黔界河),至岩寨折西南流,至古藺河口折東北復轉西北流(沙灘至古藺河口段復為川黔界河),下行經習水縣的土城鎮、元厚鎮至大群(古藺縣太平鎮)折東北流,至金沙折西流,至龍巖小河口折西南流,至大同河口折東北流,經赤水始稱赤水河;至鏈魚溪流入四川境’(大同河口至鏈魚溪段為川黔界河),至合江城東注入長江。
全河總長444.5公里(一說524公里 ,一說436.5千米 ,一說520餘公里 ),其中,上游雲南境河段長73.5公里,川黔界河三段共長194公里,完全流經貴州境的河段共長126公里,完全進入四川境的下遊河段51公里。總落差1588米,平均比降千分之3.57,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9立方米每秒,其中,貴州省境內(包括界河段)總落差為529米,平均比降千分之1.66,出省點平均流量為260立方米每秒。
河道走向
赤水河源頭所在,有關史籍、地誌相互牴牾,莫衷一是。晚近的、應該比較權威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也犯了源流不清的錯誤,把與赤水河全然無關、屬烏江水系的沱洛河硬拉到了赤水河源頭,其他史籍,地誌記述錯誤就更不用說了。比較之下,《新纂雲南通志》的記述比較接近真實:“赤水河源出鎮雄東北三十里,曰羅甸河。東南流左會雨灑河;又東流,左會廠丈河;又東南流,右納母享河;諸河既會,稱赤水河。”1986年,幾位貴州學者溯赤水河上游考察,確認赤水河源出鎮雄縣的場壩鎮安家壩村與羅漢林村(羅漢村)山箐,流經赤水源鎮(原板橋鎮)為板橋河。 另,《仁懷直隸廳志·疆域》說“出鎮雄斑鳩井東北”;《貴州地理志·水文》(1988年版)說“源出鎮雄大彎區漁網鄉之大洞口”;《鎮雄縣誌·水文》說“源出縣境西南豆戛寨山箐”。於右岸接納銅車河以後始稱赤水河。另有資料認為,源頭在赤水源鎮銀廠村長槽村民組滮水岩(又稱岔溝)。 《古藺縣誌》載:“源於古藺雪山關之背,今黑尼公社簸籮大隊之千河”。
以《鎮雄縣誌》為準,赤水河,源出鎮雄縣境西南場壩鎮豆戛寨山箐,由西南流向東北。至鐵廠溝,稱鍋廠河,至洗白,左納松林山箐水,至赤水源鎮(原板橋鎮),稱板橋河,至倮倘,稱倮倘河,入落水洞伏流至果珠彝族鄉的拉埃出洞,稱拉埃河,從岳家寨入洞,出魚洞大洞口,左納熊貝溪,匯齷齪魚洞水,稱魚洞河,至雲嶺左納蛇扣水,至大灣鎮羅甸左納妥泥河,稱羅甸河;至玉田,稱香壩河,至乾溝,冬春浸入河床沙底,流至倉上大河,左納廠丈河(威信縣稱扎西河、九龍溪),始為威信縣、鎮雄兩縣界河,至楠木窩渡口,左納洛普河(威信縣稱倒流水),到茶木鄉簸笠兩岔水,右納銅車河(又作“筒車河”,上游稱母享河),始稱赤水河,到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岔河出境。
赤水河幹流,在鎮雄縣境內全長95公里(含威信縣、鎮雄兩縣界河),寬50-100米,最深7.8米。河宋陡險多石,不可行船,板橋河段,洪峰流量,1924年,776立方米/秒,1948年,627立方米/秒,1954年,541立方米/秒,1963年,558立方米/秒,1980年,173立方米/秒。1980年枯水流量0.67立方米/秒。
畢節市區境內,赤水河自雲南省鎮雄縣東流至雲貴川三省交界處的雞鳴三省處入境後,接納渭河,折向東北流,成為四川省敘永縣、古藺縣與畢節市、金沙縣的界河;至四川敘永縣石關折向東南流,至畢節市小河(堡合河)河口折向東東北流,在金沙縣匯入普子河後出境,為仁懷市和四川古藺縣界河。幹流在畢節市、金沙縣與四川省交界處長45千米,天然落差525米,平均比降11. 8‰,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35. 83立方米。赤水河在畢節地區主要支流有沔魚河(渭河)、堡合河(望鄉河、小河)、馬洛河(二道河)、普子河等。幹流設有赤水河水文站。
古藺縣段,赤水幹流東流至敘永縣石關(赤水鎮轄地)入境,為該縣與畢節市、金沙縣的界河,流經中沙、納盤、馬蹄,觀魚、新馬、椒園,萊板,高家,水口、九嶺、廟林,土城、新華、二郎、九龍、太平鎮等鄉鎮,至太平渡口出縣境。流經河長276公里(其中黃桷灘至馬岩灘一段45公里屬貴州仁懷縣境內),環繞古藺南,東,北三面,匯古藺境內之馬蹄河,白沙河、段江河,鹽井河、古藺河以及黔北各溪河向北轉東,入貴州習水縣土城鎮。境內流域面積達2570餘平方公里。
仁懷縣境內,赤水河在仁懷縣境河段習稱茅台河。其中立英鄉段當地又稱納坡河。赤水河幹流於龍井鄉立英村納坡渡進入仁懷縣境。先由西南流向東北,至茅台鎮轉由東南流向西北,在沙灘鄉的兩河口出境,進入習水縣。流經仁懷縣茅壩、魯班、中樞、合馬4個區的立英、龍井、黎民、文政、中華、茅台、茅台鎮、渡口、紫雲、二合、合馬、共群、沙灘等13個鄉(鎮),43個村。縣境河段長119公里,中段小河口至馬岩灘約40. 5公里在縣境內,南北兩段均為與四川省古藺縣之界河。入境處海拔457米,出境處海拔329. 5米,平均河床坡降1. 4‰。末端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河床寬90-88米,平均63米。常水深1-5. 4米,平均2. 8米。由於兩岸多為紫色砂頁岩及其風化物發育的紫色土,致使河水在洪水期呈土紅色。
赤水河茅台段是仁懷縣的內河航運幹線。上自納坡渡,下至二郎灘(屬習水縣),常有木船航行其間。非枯水季節,茅台至合馬31公里航道可通50馬力的機動客貨輪。縣境河段設有人渡43處。
習水縣境內,赤水河在其一級支流桐梓河交匯處之習酒鎮瓮坪村沙壩田組兩河口入境,於境之西南流經習酒、隆興、醒民、同民、土城5鎮,在土城鎮天星橋村居士岩入赤水市境。赤水河涉境長45.6千米,其中兩河口至太平渡19千米、至古藺縣界河(界河按折半計算)9.5千米,太平渡至居士岩26.6千米為過境河段。流域面積1719.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55.0%,天然落差57米,平均比降1.3‰。淋灘段多年平均流量224立方米/秒,實測最小流量30立方米/秒。
赤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96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每年1月份,僅129.7立方米/秒;年最大洪水多發生在6、7月份,據上游赤水河、中游茅台,下游赤水3個水文站30多年資料統計,分別有25%、86%、78%的最大洪水發生在這兩個月內。洪峰流量集中在1-3天。流域實測最大洪水年份為1953年,其中茅台站實測洪峰流量達6440立方米/秒;赤水站達9890立方米/秒。據查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918年,茅台、赤水兩站洪峰流量分別為6720立方米/秒和10200立方米/秒。
赤水市境內,赤水河源出雲南省鎮雄縣境豆戛山箐 ,右納銅車河後始稱赤水河。入貴州境內後,經畢節、仁懷、習水境域,在與習水接界的居士岩人赤水市境,由南往北在小關子轉西至切角婭轉北,經夾子口繞城西、北、東三面於鏈魚溪人四川境;至合江縣城南關匯人長江。全河長524公里 ,落差1588米,沿途有數百條溪河匯人,為長江一級支流,流域面積20440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面積的1. 13%。赤水河支流水能蘊藏量139. 46萬千瓦,占長江水能蘊藏量的0. 52%。其中1萬千瓦以上的支流16條,水能蘊藏量126.%萬千瓦,小於1萬千瓦的支流水能蘊藏量為12. 5萬千瓦。赤水河乾河流經市境的河段長73. 6公里。赤水河入境後流經元厚、葫市、丙安、復興、大同、文華、市中、金華等鄉鎮街道境域。沿途有板橋溝、沙沱溝、石梅寺溝、陛詔溝、金沙溝、悶頭溪、葫市溝、鴨嶺溝、荔枝溪、藥溪(長田溝)、丙安溝、狗獅子溝、風溪河、仁友溪、磨盤溪、大同河、岩角溪、蒲村壩溪、鏈魚溪19條溪河匯入。境內丙安以上屬中遊河段,呈“V"型河谷,河床較狹窄,灘多流急,通行機動船;丙安以下屬下遊河段,河床開闊,水流平緩,通行100一300噸級輪船。標準水位河面最寬處約200米,最窄處約20米。境內河段落差67. 2米。
合江縣境內,赤水河是流經縣境的主要河流之一,穿越縣內九支、先市、鳳鳴、城關、石佛、實錄、密溪、勝利等10個鄉鎮。境內全長62公里,流域面積157.47平方公里。上自九支區盤龍公社截角埡入境,至縣城南面注入長江。入境高程225.4米,入長江高程206米,落差19.4米。在境內有高洞河等8條大小河溪匯入。赤水河在縣境一段,河岸多為蝕余山丘及沖積陪地,海拔300一600米,河床縱坡比降為0.36%。河床均寬在100—300米左右,水流平緩,險灘少,平均流量為64立方米/秒。赤水河在境內迂迥曲折,形成“之”字形,有“三繞筆架(山)九繞丁(山)”之說,。之溪秋練”是合江八景之一。
河道特徵
赤水河在茅台以上為上游,茅台至丙安為中游,丙安以下為下游。河源至茅台段處於雲貴高原斜坡地帶,河谷深切狹窄,山勢陡.峻,兩岸海拔1000-1800米,河流源流段泉井、陷穴、伏流甚多,岩溶發育,傍河台地少,河長239.5公里,平均比降千分之4.91,河段落差1181.4米。茅台至涌安段,流經四川盆地邊緣區,河段長120公里,落差172.5米,平均比降千分之1. 43,兩岸海拔500-1000米,河谷較寬,傍河有台地分布,河流平緩,灘險多,二郎至馬桑坪段河長9公里,集中落差40米,是有名的險灘。灑安至河口段,進入四川盆地,河長85公里,落差34.1米,平均比降千分之0.4,兩岸丘陵起伏,海拔200-500米,河寬200米。傍河台地較多,河谷寬闊,有平緩丘陵分布,耕地集中,農業發達,入口密集。
赤水河河源一帶陷穴、暗河極為發育。上源鎮雄縣洛甸河水文站水面寬25~40米,枯水平均水深約0.4米。自三岔至二郎鎮段河谷狹窄,兩岸山勢陡峻,山峰海拔1000~1600米,幹流長190餘公里,平均坡降約2.2‰,幹流畢節縣赤水河水文站水面寬50~110米,枯水平均水深約0.8米,仁懷市茅台水文站水面寬80~120米,枯水平均水深約1.4米;二郎鎮至復興場段河谷較寬,太平渡以上岩溶發育,河谷兩岸溶洞水露透較普遍,沿河兩岸間或有台地分布,沿河谷山峰海拔500~1000米,河道長約90公里,平均坡降約0.9‰;復興場以下,進入四川盆地,兩岸丘陵海拔在600米以下,河谷平原寬闊,主河道一般寬200米,河段長約70米,平均坡降約0.4‰,下游赤水水文站水面寬150~230米,枯水平均水深約1米。赤水河幹流東流至仁懷市內,大轉彎流向西北。流域內水系在仁懷以上為明顯的樹枝狀分布,仁懷以下左右岸分別有大支流和諸小支流匯入,水系略呈扇形分布,扇柄朝北。
主要支流
流域呈桑葉形,支流東南岸多於西北岸。東南岸支流較大,主要有龍洞河、堡合河、二道河及其支流魚洞河和三岔河、桐梓河及其支流高橋河、混子河、觀音寺河和沙溪河、五馬河、鹽津河、土城小河、習水河等14條,均發源於大婁山脈東南麓。西北岸支流較大的有威信河、鹽井河、古藺河、風溪河、大同河及其支流小同河、水尾河等7條,以桐梓河、習水河、二道河、大同河、古藺河最大,流域面積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廟河,赤水河水系,南北流向。源出鎮雄縣車匠溝紅石橋山箐,到芒部余家灣倒槽入洞伏流,至大灣小河龍洞口出,入羅甸河,長50餘公里。
妥泥河,赤水河水系,西東流向,源出新河簸臥山箐,稱雨灑河;至龍井左納樂利溪水,至關田右納三岔水,至滑石板稱妥泥河,至鄭公橋右納妥西水稱小河,右納龍洞水入羅甸河,全長近40公里。洪峰流量,1945年245立方米/秒,1954年213立方米/秒,1980年80. 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80年1.68立方米/秒。
筒車河(銅車河),赤水河水系,南北流向。源出畢節縣青場岔河丁家寨,至鎮雄縣花魚洞左納銀廠溝水,至尾嘴右納蘇木溪水,至灣溝左納三合溪水稱母享河,至白楊林右納坪橋河,至簸笠稱筒車河(銅車河),至兩岔水入赤水河。母享河段洪峰流量,1958年717立方米/秒,1965年515立方米/秒,1979年346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79年0.06立方米/秒。
坪橋河,赤水河系,由東南向西北流,源出畢節縣大坡初都石廠壩,入鎮雄縣坪橋鄉界,稱坪橋河,入洞伏流,出白楊林白龍潭,入母享河。境內長10餘公里。
扎西河,原名九龍溪,源於威信縣扎西鎮石龍辦事處馬牛光溝,為赤水河北支源頭。往西南過石龍至扎西,轉向東南經田壩、廟壩、大河、石坎後,依次在石坎鄉二龍搶寶、水田鄉兩岔水與南來鎮雄縣南源羅甸河(魚洞水)相匯,至水田鄉香樹村河底下出境,入四川省敘永縣、貴州省畢節縣交界處。境內水田鄉渡口以上長32公里,流域面積33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 12‰,平均流量5.43立方米/秒;渡口以下稱赤水河,長20.80公里,流域面積104.9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平均流量30.61立方米/秒。民國36年(1947)縣政府上報,馬牛光溝河平均深1丈,狗爬岩處深3丈;洪水最深5丈,平時最低水位5尺。主要支流有,廠丈河(院子河)、岩橋溝、倒流水及其支流雙河等。支流岩橋溝,源於威信縣石坎魚見坡,南流至石坎子注入扎西河,長約14.5公里。
院子河,原名廠丈河,源於威信縣羅泥村瓦房和鎮雄縣瓜雄東部,向東經羅泥、院子、大山,至大河灘注入扎西河與魚洞水相匯後的赤水幹流,長21.20公里。
倒流水,源於四川省敘永縣南部,西至威信縣雙河鄉蔡營村河口入境,依次納北來六井河、雙河、杉木溝,至水田鄉河壩村渡口注入扎西河與魚洞水相匯後的赤水幹流。威信縣境內長13公里,平均流量8.84立方米/秒。支流雙河,源於威信縣雙河鄉半河村麻地坳,南流至半河後向東經雙河場至比喜壩,轉東南經蔡營至苦竹塘注入倒流水,長19公里。
沔魚河(渭河),源於畢節市境內對坡鎮法泥村大婁山北麓,流經對坡、龍洞在加嘎橋以下進入伏流,在林口鎮渭河出露後稱渭河,於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匯入赤水河。河流全長37千米,流域307平方千米,天然落差1130米,比降30‰。沔魚河流域產玉米、水稻,杉樹較多,四鰓魚為特產;在渭河建有裝機容量2000千瓦水電站一座。
堡合河,亦名望鄉河、小河。源於畢節市海子街鎮爛泥大婁山北麓,流經畢節市總基、永興、太極、紅岩、小河,於兩河口匯入赤水河,幹流全長61. 5千米,流域683平方千米,天然落差1060米,比降17. 23‰。堡合河下游,河谷深切,兩岸山勢陡峻、氣候炎熱,產水稻、玉米、茶葉等,其中太極茶葉為當地名產。
馬洛河,亦稱二道河、臥牛河、烏泥河,源於大方縣鳳山彝族蒙古族鄉的大婁山北麓後山,名為花底河,北流至露布名露布河,露布以下地勢為低谷地,右岸先後有母都河(長14千米)、螞蟻河(長6. 84千米)匯入,柿樹以下稱第爾河,隆里以下稱馬洛河,匯入果瓦河後出大方縣境,在畢節市扁擔灣和金沙縣水淹壩之間成為兩縣界河,向東北流22千米後,右岸水邊河匯入,3千米後在里匡岩匯入赤水河。馬洛河流經畢節、大方、金沙3縣市,流域1353平方千米,幹流長68. 5千米(一說74.74公里 ),天然落差1470餘米,比降21. 4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7立方米。馬洛河主要支流為水邊河。
古藺河,源於古藺縣箭竹鄉。於古藺縣太平渡匯入赤水河。全長65公里,經古藺縣縣城而得名。亦名落洪河。
鹽井河,亦稱大村河。源於古藺縣水口鄉,經鹽井壩於古藺縣九溪口入赤水河。全長79公里。
馬蹄河,源於高橋鄉。經古藺縣陳坪鄉至馬蹄鄉的大河口入赤水河。全長60公里。
白沙河,源於蔓嶺公社。經古藺縣白沙公社至古藺縣觀魚鄉入赤水河。全長60公里。
菜板河,源於古藺縣回龍場鄉。經古藺縣萊板鄉於段江河入赤水河。全長55公里。
九倉河,位於仁懷縣西南部。發源於後山鄉田心村的岩灣,由東南往西北,流經後山、小灣、九倉、龍井、立英等5鄉19村,於立英鄉新遼村納坡渡之西注入赤水河。主河長約42公里,控制縣內流域面積18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3. 14立方米/秒。山背後以下河段,河床寬7-9米,平均15米,常水深0. 2米。主要支流有沙坡河、紅岩溝、茶樹溝、大鬧溝等4條。
五馬河,位於仁懷縣之南部。發源於仁懷縣井壩鄉的出水溶洞,由東往西流至五馬口轉向北流注赤水河。流經井壩、堰頭、雲安、五馬、三元洞、茅壩鎮、黎民、文政等8鄉(鎮)21村,於沙壩河匯入赤水河。主河長39. 3公里,縣內流域面積3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98立方米/秒。高寨以下河段,河床寬1544米,平均29米。常水深0. 2-0. 6米,平均0. 3米。主要支流有桑樹溝、官堰河、跳墩河、魚等溝等9條。桑樹溝(又名峰岩溝)。
鹽津河,古稱門水,位於仁懷縣之中部。發源於石亢壩老木婭,由北往南流經縣城東至岩棧口,轉向西流至底水壩,再轉向北流注赤水河。主河經水塘、中樞、中樞鎮、壇廠、冠英、交通、茅台、中華等8個鄉(鎮)23個村,在小河口匯入赤水河。主河長37. 6公里,流域面積31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 35立方米/秒。五里碑以下河段河床寬15-25米,平均20米。常水深0. 45米。河床深切,多為峽谷。主要支流有建村溝、猴兒溝、魚鰍河及其支流魚孔河等4條。下游建有鹽津河電站,上游及支流建有張白水庫、茅壩溝水庫等。
五岔河,位於仁懷縣之北部。發源於銀水鄉小答村一碗並大山下的月亮壩。由南往北至五岔折向西流注赤水河。流經銀水、高大坪、新田、大壩、五岔、兩岔、合馬等7鄉18村,於羅村匯入赤水河。主河長約29. 1公里。流域面積10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 58立方米/秒。上游建有銀水水庫等。主要支流有柳溝與兩岔河等2條。柳溝,發源於銀水鄉楊李村柞路壩,經大壩鄉朱土壩、龍井坳、鞍山及新田鄉的裕民等村,於風岩溝匯入五岔河。兩岔河,發源於兩岔鄉翻身村三岔溝壩,流經兩岔河至大沙壩匯入五岔河。
觀音寺河,為仁懷縣東與遵義縣之界河。發源於遵義縣,於共和鄉泥壩村金竹園進入縣境,由南向北,沿仁懷縣邊界流經共和、喜頭、學孔、龍源等4鄉9村,在龍源村匯人桐梓河。境界河段長約2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85平方公里。河寬28-51米,平均39米。常水深0. 5-1. 0米,平均0. 7米。年平均流量6. 48立方米/秒。
段江河,源於仁懷縣龍井鄉觀音堂的濫包溪,流經觀音堂、前進、彭家嘴、坪坡、大路等村,於鍋廣匯入赤水河。笆竹溝,源於黎民鄉賈角山曹家溝,經賈角山、黎民、立岩、田壩寨等村于娜家渡匯入赤水河。
蔡家溝,源於仁懷縣中樞鎮黃樹莊,經交通鄉的三百梯、石子壩,茅台鄉的銀灘、棉農等村,於茅台渡口匯入赤水河。
石壩河,位於赤水河西岸。源於古藺縣之臂箕灣,在渡口鄉下坪村進入仁懷縣縣境,流至觀音寺匯入赤水河。
母豬龍河,源於仁懷縣水塘鄉麻村,流經合力、上壩、中壩、下壩流沙岩瀑布,茅台鄉的桂花、銀灘、至水磨房匯入赤水河。中、上游及支流建有板橋水庫、流沙岩水庫等。
金溪河,發源於仁懷縣銀水鄉堯壩村王東田,經隆勝鄉的小耳溝、岩坪,紫雲鄉的關雲、二合鄉的正覺寺、民合、玉坪等村,至燈盞沱匯入赤水河。
木西河,在赤水河西岸。源於古藺縣岩灣鄉的三岔河,經仁懷縣共群鄉的卡壩、聯合、聯豐等村,至合馬鄉陶洪村的鯉魚灘匯入赤水河。
同民河,古名儒溪、漁溪,亦名儒維河,赤水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古藺縣原龍爪鄉斧頭山。自西向東於同民鎮蘭廠溝入境,流經新合、同民,於唐朝壩轉北向,在土城鎮儒維村漁溪匯入赤水河。全河長45.9千米,自然落差1395千米,平均比降3‰,多年平均流量2.61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30.1平方千米。
水澌河,曾名渾溪,上游古稱銅鼓溪,《增修仁懷廳志·水志》載:“渾溪其上游曰銅鼓溪,世人於其地,掘得大小銅鼓各一,因以名溪。其溪由青台壩合一小銅鼓溪,逕水澌壩入赤水”,為赤水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土城鎮雙龍坎(葫蘆坪),自東北向西南流經文龍,黃荊村水澌壩入赤水河。全河長30.2千米,自然落差957千米,平均比降3.2‰,多年平均流量2.49立方米/秒,流域面積194.6平方千米。
小壩河,曾名小壩溝,上游段名平河,下游段稱甕(yong雍,通瓮)溪溝,赤水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同民鎮楊大老嶺。由南而北,經新店轉東北向於土城鎮居仕岩匯入赤水河。全河長26.2千米,自然落差1025米,平均比降3.9‰,多年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流域面積64.62平方千米。
桐梓河,是赤水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桐梓楠牛石大火土,上源稱天門河,西北流轉西南流,經天門洞、蟠龍洞兩段伏流,至混子河口折西流,至觀音寺河口折西北流,至石嘴折西流,至兩河口注入赤水河。觀音寺河口至石嘴段為仁懷、桐梓界河,石嘴至兩河口段為仁懷、習水界河。流域面積3348平方公里,跨桐梓、遵義、仁懷、習水等縣境。河道總長122公里,總落差588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2.9立方米每秒,水流湍急,比降陡峻,平均比降千分之4.8。下游可利用同赤水河幹流進行水運。桐梓河下游設有二郎壩水文站。
大同河,為赤水河下游西岸大支流。發源於古藺縣城西北郊,西北流至水尾河口折東北流,至古藺永和入貴州境,仍東北流,經大同鎮匯入小同河,注入赤水河。全長60公里,總落差870米,河口流量15立方米每秒,貴州境內河長19公里。主要城鎮有大同鎮。流域範圍包括古藺、合江、赤水3縣。河口段有4公里可通行5噸木船。
風溪河,又名豐溪、盤龍河,系赤水河一級支流之一。源於四川古藺縣。有兩源:左源於筍子山、普照山;右源於沙浪坪,上游稱金魚溪。兩源溪流入赤水市境後出盤龍洞至兩河口為風溪河。境內幹流長28公里,不通航,集雨面積約3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 5立方米/秒,落差630米,初步查明4級開發水能可建總裝機1. 75-2. 4萬千瓦的電站,已在風溪口、兩河口、陳家灣等處建成水電站。風溪河蜿蜒於深山峽谷中,森林植被良好,瀑布眾多,尤以十丈洞、中洞瀑布為佳。
丙灘溝,又名丙溪。源於赤水市馬鹿壩柑子坪,經兩河口、新棚、黃土坎在丙灘入赤水河,主河長28. 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 7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 6立方米/秒,洪水流量約200立方米/秒,落差990米,峽谷幽深。瀑布多,不通航。建有丙安電站、三佛電站。
鴨嶺溝,又名旺隆河。源於大白岩萬龍洞,經嘴上、天星橋、石梯灣、大白田、旺隆場至鴨嶺寺人赤水河,多年平均流量1. 36立方米/秒,上游枯水流量0. 31立方米/秒,常年流量0.8立方米/秒,下游最大流量270立方米/秒,落差772米。
蒲家溝,位於市境北部。源於大房子松林埂,經保豐、同心、、兩河口、天堂口在三鍋莊附近人四川境域,至車輛場匯人赤水河,全長35公里,境內長13. 1公里。下游流量1. 01立方米/秒:中游板橋流量0. 45立方米/秒,打鐵岩流量0. 35立方米/秒。兩岸多雜竹,沿河建有土紙廠。
習水河,《水道提綱》稱高洞河。亦名小江,又稱小溪或月台溪。因源於貴州習水縣境,故又稱習水河。 為赤水河下遊河口段匯入的東岸大支流。發源於習水縣寨壩,東南流至良村下折西北流經官渡、長沙,自磨刀溪入四川合江縣境,穿越縣南風鳴區和城關區的虎頭、覺悟、馬街等地,至合江城南面三江咀注入赤水河。流域面積1600餘平方公里,貴州省境內為1513平方公里。包括川、黔兩省的習水、赤水、合江3縣。河道全長116公里,總落差725米,平均比降千分之6.3,河口平均流量24.2立方米每秒;貴州境內河段長86公里,總落差700米,出省處平均流量21立方米每秒,比降千分之8.1。合水縣境內全長38.4公里,入境高程225米,注入赤水河高程184.4米,落差48.6米。 屬常年淡水河,夏秋兩季常有山洪暴發,易漲易退。冬春常呈水源桔竭,水淺處行人涉水可過,全年通航僅50%弱,平均單船載運量15%,通過整治,河床均寬約40米,水位最枯為0.15米。
水文特徵
赤水河流域水文工作開展較早,1941年導淮委員會治河工程局在幹流上茅台、赤水設水文站,為整治灘險而設淋灘等19個水位站。建國以後,省水文總站在幹流恢復赤水、茅台水文站,並新建赤水河水文站和大河水位站,有3 -38年實測水文資料,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較嚴重,茅台站平均年懸移質含沙量為1.35千克每立方米,下游段較輕,赤水站平均懸移質含沙量減為0.927千克每立方米。赤水河為山區性質的河流,洪水暴漲暴落,峰高歷時短,洪枯水位差上游為12米,中下游為7-9米。
赤水河流域氣候地域差異較大。上段三岔以上為暖溫帶高原氣候,氣溫稍低;中下游四川盆地丘陵地帶,則具有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的特點,河谷內氣溫較高。流域內年降水量一般為700~1100毫米,主要集中於6~9月(約占全年的70%)。赤水市寶源站(1965年)年降水量為1643.6毫米,是流域內年降水量最大記錄;幹流畢節縣赤水河站(1960年)年降水量僅534.8毫米,是域內年降水量最小記錄。
赤水河上源雲南省鎮雄縣洛甸河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05億立方米,最小年份(1987年)的年徑流量只有2.16億立方米,至中段貴州省仁懷市茅台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增為34.6億立方米,最大支流牛渡河(桐梓河)二郎壩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0億立方米,出口控制站赤水市赤水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81.8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42億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徑流量49.4億立方米(1963年)。赤水水文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731萬噸,1972年年輸沙量達2220萬噸。
赤水河流域中、下段暴雨強度及發生次數都超過上段。暴雨中心日降雨量常可超過100毫米。實測的24小時大暴雨記錄有:1972年習水縣官店站242.5毫米,相鄰的桐梓縣楚米站183.5毫米。暴雨後徑流匯集較快,洪水陡漲陡落,一般暴雨持續時間不長,在赤水水文站多數形成複式峰,如遇持續暴雨,上、下段洪峰遭遇,則發生大洪水。如1953年9月3~6日畢節縣大河口站一日降水量94.6毫米,三日量140.3毫米,仁懷市連續三日降水量129.9毫米,下段赤水等地降水量也在50毫米以上,造成自茅台以下幹流的歷年實測最大洪水,9月6日赤水水文站洪峰水位236.99米,相應洪峰流量9890立方米/秒。據調查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918年,水位237.68米,推算流量10700立方米/秒。
開發治理
航道航運
赤水河,勾通川黔兩省物資交流重要水道之一。貴州省食用川鹽及生產竹木,煤炭,多靠赤水河輸進運出。流域東部桐梓縣一帶有含量較豐的煤炭和硫以及造水泥用的灰岩等礦藏。存在南方絲路古道。南方絲路古道也稱“蜀身毒道”,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為先秦至唐宋以四川成都為起始地通往南亞、東南亞的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的商貿通道系統。
赤水河歷來就是川、黔間大宗貨物運輸的重要水道,航運早興,清代曾稱為懷河。自清乾隆年代起經過整治灘險,小型木船可分段上行至金沙縣老虎灘。建國後,經兩次大規模整治和設立絞灘站,赤水市以下已可全年通航120噸機輪和4×150噸拖輪船隊,赤水至二郎鎮可季節通航10-25噸機輪,二郎鎮至茅台鎮白洋坪可季節通航10噸機輪,常年通航5-10噸木船。按照學術界的傳統認識,南方絲路古道總長200公里,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名山)、嚴道(滎經)、旄牛(漢源)、越巂、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市)、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
赤水河歷來就是川、黔間大宗貨物運輸的重要水道,航運早興,清代曾稱為懷河。自清乾隆年代起經過整治灘險,小型木船可分段上行至金沙縣老虎灘。建國後,經兩次大規模整治和設立絞灘站,赤水市以下已可全年通航120噸機輪和4×150噸拖輪船隊,赤水至二郎鎮可季節通航10~25噸機輪,二郎鎮至茅台鎮白洋坪可季節通航10噸機輪,常年通航5~10噸木船。
貴州素不產鹽,自古以來民眾食鹽均靠從周邊產鹽省份輸入,主要行銷川鹽、淮鹽、粵鹽、滇鹽,並以川鹽產地距貴州最近,又有通過長江連結永寧河、赤水河、綦江、烏江等水道的交通運輸之利,而成為在貴州銷區最廣、銷量最大的食鹽。赤水河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明·田雯《鹽價說》記道:貴州食鹽“仰給於蜀,蜀微,則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約,運入量小,鹽價甚高,其價以谷計,“穀日賤而鹽肯平,十鐘不易一豆,”入們食鹽甚艱,“當甚匱也,代之以狗椒”,“即遇其饒,也止沾唇而量腹”。直到清乾隆年間赤水河經過整治以後,川鹽通過這裡源源不斷輸入黔省內地,貴州各地鹽荒問題逐漸得以緩解,同時,由於川鹽通過赤水河中下游地區,推動和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使之很快成為貴州古代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地區之一。
清永寧道趙藩有詩評述: “亦是故鄉水,源從芒部來,蜿蜒騰赤虺,疏鑿謝黃能,客路層巒轉,人煙對岸開,蜀黔交錯地,水藺劫餘灰,……"。明末奢安之亂後勘定為川黔界河,自此即成為我縣與貴州疆域的天然界線。是時,因巨石蜣岩,聳峙中流,萬仞之山,壁立兩岸,灘高浪激,勢險路紆,不能通航。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當局因滇黔銅鉛每歲由陸路轉輸,節節皆崇山峻岭,鳥路羊腸,駝載艱難,運費浩大,且黔省不產鹽,須從川省肩挑負運至貴州猿猴(今元厚)轉販,始定疏鑿,開通河道。上游白天鼓岩(赤水公社境內)至興隆灘(新華公社境內)一段共27灘,經初步開鑿,費時一年有餘,支銀萬兩以上,能通航之地僅魚塘河至興隆灘及二郎灘至太平渡口兩段可行小木船,而天鼓岩至魚塘河一段由於河身狹窄,沿河各灘亂石堆積,水勢陡險,仍不能通航,興隆灘至二郎灘一段,其中心娛蚣岩(亦稱無功岩),俗稱十里長灘,水深,灘險,岩如刀削,船不能過,至1949年解放時仍未通航,運往上游的土特產和川鹽均靠人力背運過山,其時有成千上萬的農民終年均以背過山鹽為生。解放後,1954至1955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川黔兩省組織民眾有計畫地進行打灘,整飭航道。以後每年疏繕,至現在,太平渡至馬蹄灘通航里程已達183公里, 其間馬蹄灘至馬桑坪一段可通行15噸以下小木船,茅台至馬桑坪一段可通行小機動船,二郎灘至太平渡一段可通50噸木船和機動船,十里長灘的蜈蚣岩而今亦有船曼往來行駛。赤水河上游北岸亦發生了深刻變化。1952年川滇公路上的赤水河架設了第一座鐵橋,1957年地處二郎灘的國營郎酒廠在原有礎基上恢復後,幾經擴建已初具規模,特產郎酒,香飄萬里,盛產白煤的岔角灘,青龍嘴一帶,解放後興建的自煤廠,所產優質白煤曾在1955年至1970年源源不斷運銷合江,重慶,乃至漢口等地’具有光榮歷史的太平渡口,而今已建起了裝機2×1500千瓦的火電廠,小型造船廠,1981年lo月建成通車的長征大橋,進一步密切了川,黔兩省的經濟聯繫和人民交往。太平小鎮的面目已煥然一新。
赤水河是勾通川黔兩省物資交流重要水道之一。解放前貴州省人民食用川鹽及生產竹木,煤炭,多靠赤水河輸進運出。建國後,由於農業生產發展,合江至赤水陸有公路通汽車,但河運任務仍很繁重,每日有直達赤水縣客輪,貨運進出量,月平均5000噸以上。
赤水河上設有渡口56處,作為川黔邊區人民相互往來的通道,較大的有,太平渡、九溪口,岔角灘、二郎灘,興隆灘、蜈蚣岩、沙灘,馬岩灘、草廉溪、仙家渡、柏楊坪、魚塘河、牛困塘,馬蹄灘(大河口)、中沙(小河)、許家河等。
水能開發
赤水河水利資源豐富,但其幹流很少水利設施,是到21世紀幹流沒有建設大壩的少數河流之一。自赤水公社駐地(俗稱赤水河)至太平渡落差為29 3米,河面一般寬度為50米左右,最寬處約100米。兩岸多山岩,屬石灰岩層,農田極少。有灘口60處,沿河可築壩發電。
流域內已建成的農田水利工程主要有習水縣東風中型水庫,連同大量小型水庫及渠堰,蓄、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積達70餘萬畝,約占已開發耕地的13%。赤水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39.5萬千瓦。建國前電力開發曾建成桐梓縣天門水電站(裝機576千瓦)等小型電站,建國後分別在支流上局部開發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已近4萬千瓦。根據赤水河河流的自然狀況和沿江經濟發展特點,長江水利委員會於1985年在歷次規劃的基礎上,擬制了以航運和發電為主的赤水河幹流開發規劃,就丙安以上提出了三組開發方案:第一組方案以航運為主,按中低壩9級開發;第二組方案以發電為主,按高壩5級開發;第三組方案是介於上兩組之間,按7級開發。其中丙安以上幹流7級開發方案為:鄰畢節縣、古藺縣的磨子塘電站(裝機容量32.6萬千瓦),鄰仁懷縣、古藺縣的灣灘電站(裝機容量12.0萬千瓦),仁懷縣中華咀電站(裝機容量3.9萬千瓦),鄰習水縣、古藺縣岔角灘(兩河口)電站(裝機容量17.0萬千瓦),習水縣淋灘電站(裝機容量4.5萬千瓦),赤水縣元厚電站(裝機容量6.5萬千瓦),丙安電站(裝機容量7.4萬千瓦),總裝機容量83.9萬千瓦。丙安以下,則改善航運,依貴州省交通廳規劃,建設四級航運梯級:即火燒磧,筲箕灘,楚壩,鹽店岩河道梯級,渠化後可達五級航道標準。但它們與川江幹流規劃的朱楊溪梯級重疊,尚待綜合研究,統一規劃。
生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赤水河幹流由長江水利規劃委員會(今長江水利委員會)管理,支流由地方水行政機關管理。國家有關部門和川黔兩省對赤水河的保護、治理、開發,作過多次調查、研究及規劃。2005年7月14日,國家農業部根據國務院批文,以“農漁函(2005)6號”文將原長江合江-雷坡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範圍包括“赤水河源至河口”。核心區為三段:“赤水河幹流上游魚洞-白車村、赤水河幹流中游五馬河口-大洞河口、赤水河幹流下游習水河口-赤水河口”。至此,赤水河幹流保護,開發利用終成定局。
2011年,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針對長江一級支流保護,制定出台《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並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通過開展“貴州環保世紀行”活動進行督查,推動《條例》貫徹實施。 2017年9月,雲貴川三省政協簽署《雲貴川三省政協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協作協定書》,按照協定,雲貴川三省將建立 “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髮展推進會”輪班制度,赤水河流域省、市、縣三級河長和政協主席聯席會議制度,以及赤水河流域產業項目發展共商機制,以《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示範區總體規劃》為藍圖,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和赤水河流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共建赤水河流域生態經濟發展示範區,加強赤水河流域脫貧攻堅示範協作,實現流域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流域概況
幹流全長436.5千米 ,天然落差1473.96米,河道平均比降3.38%。幹流流經雲南省鎮雄、威信;貴州省畢節、金沙、仁懷、習水、赤水;四川省敘永、古藺、合江共十縣(市)。根據幹流自然特徵,分為上、中、下游三段。
赤水河流域位於東經104°44′-106°59′,北緯27°13′-28°50′。流域面積190007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面積的8.23%。除幹流涉及的10縣(市)外,還包括支流涉及的大方、遵義、桐梓3縣,共13縣(市)的全部或部份國土面積。其中雲南省境內流域面積1958平方千米,占10.3%;省境內流域面積11448.3平方千米,占60.2%;四川省境內流域面積5600.7平方千米,占29.5%。
赤水河位於川江南岸,流域處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接壤地帶,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北部的雨河鎮花果頂梁子,海拔2000米,流域集水面積約20440平方公里,河長520餘公里 ,天然落差1588米,平均坡降約3‰。
赤水河正源為北源(威信扎西河?),與南源相匯後沿鎮雄縣與威信縣邊界進入威信縣境,先在左岸納威信河、倒流河,又在右岸納龍洞河,再沿古藺、畢節邊界至畢節縣赤水河鎮,再先後沿四川古藺縣、貴州省金沙縣、仁懷市邊界進入仁懷市茅台鎮,又沿古藺縣、貴州仁懷市邊界至古藺縣二郎鎮,納古藺河後流經習水縣,再進入赤水市復興場沿赤水市與四川省合江縣一段邊界後,經赤水市進入合江縣,蜿蜒曲折,至縣城東南側匯入川江。一般以二郎鎮以上為赤水河上段,二郎鎮至復興場為中段,復興鎮以下為下段。
在威信縣境內,向東南出境後北達四川省合江縣注入長江。主要有扎西河,流域面積482.80平方公里。
赤水河流域位於東經104度45分-106度51分,北緯27度20分-28度50分。包括雲南鎮雄、威信,貴州畢節、大方、金沙、遵義、仁懷、赤水、習水、桐梓及四川敘永、古藺、合江等12個縣的全部或一部。畢節、大方、金沙3縣市北部屬赤水河流域,集水2865平方千米。流域總面積20440平方公里,其中,貴州省境內面積為11357平方公里。流域東南與烏江的分水嶺為婁山山脈,東北與茶江為鄰,南部與南廣河、橫江為鄰,西北部與永寧河為鄰。 赤水河流域主要涉及雲南省鎮雄縣、威信縣,貴州省七星關區、大方縣、金沙縣、遵義縣、桐梓縣、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及四川省敘永縣、古藺縣、合江縣、江陽縣、納溪縣等15個縣(市區),流域面積20440平方公里,其中雲南省境內流域面積2117平方公里,占10.4%;貴州省境內流域面積12222平方公里,占59.8%;四川省境內流域面積6101平方公里,占29.8%。赤水河流經我市境內全長236.3公里,占赤水河全長的54.1%,涉及仁懷市、習水縣、赤水市全境和遵義縣、桐梓縣的部分鄉鎮,區域面積9323平方公里,占赤水河流域總面積的46%。
地貌氣候
赤水河流域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高程200-1890米,處於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傾斜的斜坡面。赤水河流域出露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堅系、第四系等。太平渡、沙灘以上河段以古生代地層為主,石灰岩分布面寬廣,夾有頁岩和煤系。沙灘以下河段以中生代地層為主,有砂岩、泥岩、礫石和煤系分布。流域在區域構造上有東南古藺地區山字型構造,太平渡以下河段跨越山字型構造的地盾部分和不明顯的脊柱部份,主要由一系列寬闊平緩的東西向梳狀褶曲所組成,斷裂較少,地質構造單一而穩定,赤水、桐梓、古藺、敘永等地的地震小於6級,淋灘附近河谷在7級以下。流域水文地質特徵主要受岩性與地質構造的影響,太.平渡、沙灘以上石灰岩出露廣泛,岩溶發育,河谷兩岸溶洞水露頭分布面廣泛;馬岩灘、長彎灘、溝灘、龍洞等處,二、三迭系灰岩中均有泉水流出,出水點高於河水面40-50米,流量大者達0.5立方米每秒,太平渡、沙灘以下河段主要分布侏羅系、白里系砂岩、泥岩,泉水以基岩裂隙水為主。礦產有煤、鐵、天然氣等。
耕地254,26萬畝,田僅83.64萬畝。水利化程度中等,有效灌溉面積74.57萬畝,保證灌概面積63.86萬畝。森林被覆較差,僅有林地225萬畝,70%集中在赤水縣,楠竹面積25萬畝。農產品有大米、玉米、’油菜、高粱、大麥、小麥、薯類、水果、烤菸、花生等。流域內有大型赤水天然化肥廠,是貴州農業的主要支柱,有生產馳名中外被譽為“國酒”的茅台酒廠、產省優質名酒的習水酒廠,20世紀末又發展了一批鄉鎮企業的中級酒廠;有小型採煤、煉鐵、鐵合金、造紙、機械、竹木製品加工、釀酒、電力和輕手工業等。交通以公路為主,以川黔、川滇東路為骨幹的公路網是聯繫省內外的主要路線,川黔鐵路經過流域東部桐梓河上源部份,陸路交通尚稱發達。赤水河子流中、下游,水運在歷史上曾起重要作用,目前中、下游仍有航運之利。
赤水河流域最上段處於雲貴高原及其斜坡地帶,屬於高原、山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高程200~1890米,河谷狹窄,部分地區岩溶發育。西南端與金沙江的橫江水系分水,上段南側與烏江六衝河水系分界;東南以大婁山與烏江其它支流相隔。下段和流域中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山區,河谷較寬,兩岸間有台地,東側與綦江等河流分界。赤水河下段自貴州省赤水縣復興場以下進入四川盆地,兩岸丘陵起伏,沿江河谷平原十分寬闊,東南部有少量山地。
赤水河河谷深切狹窄,山勢陡峻,河岸山地海拔多在1000-1930米之間。河谷地帶是畢節地區海拔最低地帶,在800-457米之間,是畢節地區氣溫最高地方,最熱月(7月)在22 ℃以上,最冷月在0℃以上,年均溫15 ℃以上;降水以夏雨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以上,屬夏熱濕、冬溫和乾旱的中亞熱帶氣候類型,利於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農作物以玉米為主,次為水稻,盛產柑桔等,尤以夏橙著名。
赤水河流域處於高原與盆地接壤地帶,屬大陸性氣候,冬乾寒、夏熱濕,最高氣溫39℃,最低-5℃,平均氣溫15℃-20℃。中、下游夏季炎熱、冬季溫和、上游高原區年降雨900-1000毫米,中、下游丘陵區1000-1500毫米,雨季早,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助%左右。
社會經濟
政治沿革
赤水河流域是中國南方遠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縣九壩紫山崗南麓發現岩灰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後又在習水縣土城磨製石器(石斧);保存有自秦、漢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
商周——秦,流域內有鰼國,周武王伐紂,包括鰼部落在內的巴蜀八大部落出兵助其成功,武王為褒彰“巴師勇銳”,封為屏藩——鰼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莊蹻入滇滅且蘭、夜郎與滇諸國,西漢在夜郎故地建牂牁郡,拆鰼部縣置平夷縣,隸牂牁郡。後來先後沿用夜郎這一稱謂設定的夜郎郡和夜郎縣,也未包括古鰼國地域。
赤水河流域從新石器時期就已有古人類活動出現,據史料記載,殷商時期,西南和中南地區已有中國歷史上一支古老民族——濮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南夷”或“西南夷”。春秋時期,赤水河流域開始出現早期的奴隸制邦國,赤水河中下游一帶建立起鰼部、鰼國。秦統一六國後,以黔北地區的鱉國與赤水河中下游的鰼國之地建鱉縣。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流民起義首領李特率眾攻下成都,獨據巴蜀,為擴大和發展勢力範圍,派李壽自黔北與赤水河流域,強行引“僚”入蜀,生活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區的濮人被迫離開世代居住之地,倖存下來者也逃往深山老林隱居下來。隨著頻繁的戰亂,其他地區的民族相繼避亂來到這裡,逐漸形成以漢、彝、苗等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到了唐朝,封建的中央集權統治勢力進入西南地區,按當時唐王朝對邊遠民族地區管理措施,赤水河中下游地區建立起由當地土著首領代管的地方行政機構——羈縻州。北宋時期,赤水河流域地區今川南黔北一帶為夷酋羅永順、楊光榮等的領地。大觀三年(1109年),羅永順、楊光榮以獻土歸順宋王朝,宋王朝仍採取設定羈縻州的形式對其進行統治,將羅、楊二氏所獻之地分設純州、滋州兩羈縻州,且各領兩縣,並以赤水河為界,以東為滋州下領承流、仁懷縣,以西為純州領九支、安溪縣和美利城。此後,隨著南宋王朝衰落,駐守在邊隅的這些寨官、巡檢們以其所掌握的軍事實力,取代那些土著首領,成為新的“土司長官”。播州楊氏土司政權的藩屬,開始在赤水河中下游地區長達近400年的統治。王朝的地方行政機構制度,播州安撫司(後改稱宣撫司、宣慰司)。元朝統治政權已入垂暮之年,至正二十二年(1632),明玉珍率起義軍占領四川,並自立皇帝,建國號“大夏。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湯和、傅友德率軍入川,滅掉大夏政權。次年,播州宣撫司長官楊鏘正式歸順明王朝。
人口民族
赤水河,流域為典型少數民族地區。1980年代,赤水河流域人口300餘萬人。2016年居住人口約500萬人 。耕地560萬畝,上游較分散,中下游較集中。貴州省境內有人口226.49萬人,以農業為主,農業入口209.23萬人。 其中少數民族250萬左右,約占25%。神奇的是,全國共有56個民族,而居住在赤水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中,就有仡佬、苗、侗、滿、彝、回、布依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的社會形態和文化特徵形成了赤水河流域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
革命傳統
赤水河不僅具有經濟上的開發價值,在地理上也具有重要地位。1935年遵義會議後,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進入川黔邊境時,曾指揮紅軍四渡赤水之戰,取得了長征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附;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時間和渡口。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從貴州土城、元厚渡口過河,進入川南古藺。二渡赤水。1935年2月18日至20日,從古藺縣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三個渡口過河,折回貴州。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渡口過河再次進入古藺。四渡赤水,1935年3月22日,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過河,從此長驅北上。現太平渡口、二郎灘渡口子1981年經四川省文化局批准,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扎西會址: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路過扎西,將總司令部設在扎西鎮東北角的江西廟內,2月9日中央在該廟內戲樓上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以其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載入史冊。現已根據回憶修復原址,將會址及各中央領導同志路居的舊址原樣陳列。
經濟發展
酒文化
赤水河流域內以農業生產為主,釀造業尤為發達,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有“國酒”美譽的茅台酒的生產基地,遵義董公寺鎮是中國名酒董酒的產地。流域東部貴州省桐梓縣一帶有含量較豐的煤炭和硫以及造水泥用的灰岩等礦藏。赤水河流域是中國南方遠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縣九壩紫山崗南麓發現“岩灰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後又在習水縣土城磨製石器(石斧);此外還保存有自秦、漢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1935年遵義會議後,紅軍繼續長征途中,曾在貴州省仁懷市茅台至習水縣土城間四渡赤水河,迂迴作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尾追堵截,扭轉了戰局,繼續勝利前進。在四川省古藺縣當年渡江口岸之一的太平渡,建有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紀念館。
赤水河是中國最著名的“美酒河”,兩岸民間自古釀酒。據漢文獻載,公元前135年西漢年間赤水河就釀造出令漢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醬酒。赤水河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水文氣候特性,醞釀了茅台、董酒、習酒、郎酒、望驛台、潭酒、懷酒、 等數十種蜚聲中外的美酒。國內一權威媒體曾撰文指出:赤水河乃中國白酒地理之酒核。並以相關事實予以輔證:一條赤水河全長500公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流經地域出產了以茅台為首的大小數十種名酒,占中國名酒的60%。以赤水河為核心方圓500公里內匯集了大量名酒,除了赤水沿岸的茅台、郎酒、習酒外,向北沿長江沿岸為濃香酒的代表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再向北到四川綿陽、射洪,匯集了沱牌麯酒、劍南春、全興大曲,還有水井坊來源華夏酒報、天號陳,綿陽有豐谷酒,平昌有小角樓、江口醇,邛崍有文君酒、邛酒,萬州有詩仙太白酒。往南到貴州安順、都勻一帶,則囊括了鎮遠青酒、都勻勻酒、平壩窖酒、安順安酒、金沙窖酒、貴陽大曲、興義貴州醇,向西至遵義則有董香型的董酒。
貴州旅遊景點
貴州以貴山得名,簡稱‘黔’。貴州素有“公園省”之美稱,地處祖國西南,位於雲貴高原的東部。讓我們來盤點“公園省”的旅遊風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