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謎

赤壁,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古戰場。“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這是唐代大詩人描繪赤壁之戰的詩句。
據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親率20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在諸葛亮的說服下,與劉備聯合作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善水戰之短,利用火攻大破曹軍。其時,“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傾之,煙焰張天,人馬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鑑》)這次戰役,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智取強敵,為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這樣著名的戰場,自然是文人雅士們吟詠感懷的對象。然而怪的是,古戰場赤壁的具體位置,竟也眾說紛紜。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予周朗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題為《赤壁》的絕句,是作者把黃岡(古黃州)城外的赤鼻磯視為古戰場而寫的。北宋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時,也誤認黃州赤鼻磯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在這裡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前、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詞。詞中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後人因稱黃岡赤鼻磯為文赤壁。然而誰都知道這裡不是真正的古戰場。因為赤鼻磯的地理位置既不在樊江上游,又不在大江之南,與史書所載不符。那么,武赤壁,也即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在哪兒呢?對此,也是有爭議的。
一種看法認為,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這種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另一種看法認為。赤壁應在湖北蒲圻縣西北。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著的《資治通鑑》也主是說。
兩種說法,哪一種更切合實際呢?人勻認為,“蒲圻縣西北”說較為可信。這不僅因為《元和郡縣圖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與赤壁之戰的年代較接近,和更早些時候的《荊州記》有與《元和郡縣圖志》相同的記載,而且因為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出來,從而證實了這裡是真正的古戰場。
據南朝盛宏之《荊州記》記載:劉宋元嘉年間,在赤壁已發掘了曾參與赤壁之戰的東吳大將呂蒙之墓,“墓中有一髑髏極大,蒙形長偉,即蒙髑髏也。”另據《南史·宋書·符瑞志》載:劉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銅路鼓,“獨足四面”。南宋詩人謝枋得在《赤壁詩序》中說:”予自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訪問父老曰:“烏林有烈火崗,上有周公瑾廟地今士人耕地得箭鏃,長尺余,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軍處無疑。”
在赤壁對岸的烏林,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1977年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發現一枚傳令旗上的三棱形鏤孔銅鏃。1987年3月7日,在赤壁金鸞山坡一座東吳磚室墓中,發現諸葛亮設計製造的銅弩機一件,同時還發現東漢五銖錢和規矩星紋銅鏡,同年4月9日在同一地方,又發掘出東吳都尉武官陳文和墓,墓中出土一件更好的銅弩機,上有射程表尺,有銘文,還出土鋼劍一柄、草葉紋鏡一面,“大泉當千”一枚及青瓷器等`37件文物。通過發掘出來的這些遺物,可以斷定,這裡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