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過程
抗日山烈士陵園位於贛榆縣夾山鄉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1949年以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該陵園1982年3月成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成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陵園現狀
陵園現占地600畝,依山而建,分為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有8個坡段363級台階。
從第三坡段開始,建有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聯碑。東碑有陳毅同志題詞“浩氣長存”,西首碑是陳士榘同志題詞“英靈千秋”,中碑是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冢內安葬彭雄、田守堯等16位烈士。
第四坡段上建有波蘭記者漢斯·希白的圓錐形紀念塔,高5.1米,上有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的題詞。
第五坡段上建有一座用灰色花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築——八路軍著名抗日將領(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政委、濱海軍區政委)符竹庭之墓,墓高5.2米,正面鑲嵌著符竹庭的彩色銅像,銅像系熔煉30餘公斤子彈殼鑄成,兩側有羅榮桓、黎玉、肖華,原濱海區專員謝輝、參議高贊非等人的題詞以及濱海區黨委撰寫的《竹庭悼文》;這座陵園當時也是由他選址建設,沒想到1943年11月26日他在敵寇報復“掃蕩”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遺骨就葬在了這座陵園裡。
第六坡段是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敬獻的碑文。塔基座為五面,小沙東海戰烈士冢每面鑲嵌著記錄犧牲烈士的英名和戰績的石碑。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紀念堂,為193.5平方米的一層建築,在紀念塔即將建成時,教導2旅政治部在檔案箱中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冊。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沒,決定續建抗日烈士紀念堂,1942年8月開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堂內展示了許多珍貴抗日戰爭史料;紀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錐體紀念柱,柱高4.15米。是當年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所立,正面題:“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東面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北面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西面為《抗日烈士英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