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甘泉縣博物館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夾山鄉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

簡介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夾山鄉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 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

1949年以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又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陵園現占地600畝,依山而建,分為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有8個坡段363級台階。

概況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夾山鄉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1949年以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冢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又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陵園現占地600 畝,分為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有10個坡段373級台階。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從第三坡段開始,建有小沙東海戰烈土冢,冢高8.4米,冢前立有三聯碑。東碑有陳毅同志題詞“浩氣長存”,西首碑是陳士榘同志題詞“英靈千秋”,中碑是小沙東海戰烈士冢,冢內安葬彭雄田守堯等16位烈士。第四坡段上建有波蘭記者漢斯·希白的圓錐形紀念塔,高5.1米,上有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的題詞。第五坡段上建的是符竹庭同志的六角石墓,墓高5.2米。墓正面鑲嵌著符竹庭同志的彩色銅像,兩側有羅榮桓、黎玉、肖華,原濱海區專員謝輝、參議高贊非等人的題詞以及濱海區黨委撰寫的《竹庭悼文》 。第六坡段是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塔高8.3米;正面是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敬獻的碑文。塔基座為五面;每面鑲嵌著記錄犧牲烈士的英名和戰績的石碑。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紀念堂,為193.5平方米的一層建築。紀念堂前面是一座方錐體紀念柱,柱高4.15米,是當年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所立。正面題:“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東面為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北面為朱德同志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 ,西面為《抗日烈士英名錄》。在山頂的第八坡段有建於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紀念亭。紀念塔高10.4米,四面四角,塔頂部分是如真人大小的塑像。塔正面題有“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款“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七月七日”(抗戰五周年紀念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東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和《抗日五年主要戰績》,北面是《抗日烈士英名錄》,西面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紀念塔西側是烈士紀念亭;用花崗砌成,高7.9米,六角。1982年3月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抗日烈士紀念塔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贛榆抗日山紀念塔

60多年來,抗日烈士紀念塔歷經風雨滄桑,依舊巍然屹立,它已經成為抗日山烈士陵園的形象標誌和精神豐碑,它象徵了中華民族抵禦外強,光復河山的偉大決心,證明了中國人民永不可辱。“抗日烈士紀念塔”這7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八路軍老戰士、著名軍旅書法家武中奇先生用苘把子蘸墨直書其上的,可謂一字值千斤。

武老先生曾將這筆跡拓下過,1983年武中奇在北京舉辦的書展中就有這份拓片,後被軍事博物館收藏。在1942年7月7日紀念塔的落成典禮上,羅榮桓肖華黎玉谷牧陳士榘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塔下合影留念,這張合影照片現陳列在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中。每年各地民眾前來瞻仰先烈、憑弔忠魂時,總會在此合影,以作紀念。

民族之光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先烈們為民族獨立和解放甘灑熱血、英勇捐軀,他們的事跡永遠閃射著民族精神的光輝。他們不僅受到後輩的景仰,在當時也是激勵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旗幟。1941年3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與山東縱隊2旅聯合展開贛榆戰役,殲滅日偽軍1600餘人,擴大了濱海抗日根據地濱海軍民在勝利之時更加懷念犧牲的勇士,因而準備建立“抗日烈士紀念塔”。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親自踏勘選址,最後選中贛榆縣西部馬鞍山巔。紀念塔自1941年7月7日開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山東軍區舉行落成典禮,公祭抗日烈士。

紀念塔即將建成時,教導2旅政治部在檔案箱中又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冊,為使烈士英名不被湮沒,遂決定續建抗日烈士紀念堂。1942年8月開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同一天,濱海區召開大會,悼念於當年3月犧牲的黃海小沙東海戰烈士,決定將烈士遺體移葬馬鞍山。同年11月26日,符竹庭犧牲,濱海區軍民在馬鞍山南麓為竹庭將軍修建陵墓。1944年7月7日,在偏僻荒涼的馬鞍山,竣工建成初具規模的抗日烈士陵園。馬鞍山遂更名“抗日山”。濱海區軍民在這裡舉行5000人大會,為抗戰7年來犧牲的烈士舉行公祭。 登上抗日山頂峰,仰望巍峨聳立的紀念塔。塔頂造型為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戎裝塑像。塔身正面“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當時山東縱隊團長武中奇書寫。當年修建紀念塔時,曾遍尋當地秀才撰寫塔銘,無奈秀才書法雖然技法講究,但總感風骨不足。最後,請來部隊中的青年團長武中奇題寫。找不到斗筆,就用當地一種麻紮成刷子代筆。武中奇滿腔豪氣,如椽大筆揮灑出“抗日烈士紀念塔”塔銘。秀才們自嘆弗如,贊道:“共產黨、八路軍中人才濟濟,何愁日寇不滅!”

集會廣場

抗日山烈士陵園主題景區的每一個坡段,建築風格迥異,特色非常鮮明。陵園的第一坡段主要是陵園大門和紀念廣場,占地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可一次容納1萬多遊人,每年清明節期間,蘇北魯南等地數十萬民眾前來陵園,瞻仰先烈,憑弔忠魂,一些大型集會、紀念活動等,就是在這片廣場上進行的。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位於贛榆縣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73米,氣勢恢弘,景色秀麗,巍巍壯觀,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1941—1944年間,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以及濱海軍區的廣大軍民曾四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抗日山風景區占地2000多畝,有大小景點20餘處,主體景觀抗日山烈士陵園占地360多畝,依山而建,分為八個坡段,363級台階,由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碑廊、國防園、盆景園、集會廣場、馬鞍石、景觀亭、神龜泉等景點組成。抗日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41年7月,第一座紀念建築物,抗日烈士紀念塔於1942年7月落成。陵園墓區中有751座烈士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

歷史

抗日山烈士陵園是我國建園最早、規模最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它是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里,由濱海區軍民一邊打仗一邊修建的,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陵園內安葬的烈士既有八路軍將士,又有新四軍將士;陵園內既有國內革命烈士的墓碑,又有國際友人紀念碑;紀念館裡既有中共抗日將領事跡的展示,又有國民黨愛國將領英勇抗日的事跡介紹。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多次對景區進行修整和擴建,僅2001年至2002年就一次性增加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了景區大門、水上樂園、曲橋亭榭、集會廣場、碑廊、管理大樓和兩處停車場,改建了革命烈士墓、烈士紀念館、紀念堂,完成了水、電、通訊、音響等配套設施,增加綠化面積近10萬平方米,使景區旅遊環境和遊客接待條件得到進一步改觀。1982年以來,景區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還被國家旅遊局列入全國十二大紅色旅遊區之一的“蘇魯皖紅色旅遊景區”,納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成為蘇北、魯南地區重要的紅色旅遊勝地。

教育意義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掃墓
寧曉明在隨後的講話中指出,革命先烈們矢志不渝的堅強黨性、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先烈遺志,我們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他要求參加活動的同學把在抗日山看到的和聽到的英雄事跡、革命歷史向身邊同學廣泛宣傳,帶動和帶領全校廣大同學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為促進校風學風建設積極努力,為學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創建江蘇海洋大學做出新的貢獻。學生幹部代表、化學工程學院周雪婷同學在發言中說,前輩們用生命和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美好生活,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擔負起振興中華、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我們將發奮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憑弔儀式結束後,師生們瞻仰了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下午,全體學生代表還到海頭鎮小沙東海戰發生地進行了尋訪活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