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橋古鎮

河橋古鎮

河橋古鎮位於臨安西南部群山腳下,昌化溪、昌南溪、蒲溪三溪匯合之處,因河多橋多而得名。全鎮地域面積190.8平方公里,境內自然物產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擁有柳溪江漂流、瑞晶石花洞兩個國家AAAA級景區.2000年,河橋入選浙江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10年,杭州打造13個“風情小鎮”,河橋位列其中。2016年11月4日被國家旅遊局取消4A級景區資質。

基本信息

古城簡介

河橋古鎮河橋古鎮
臨安河橋古鎮,位於臨安西南部群山腳下,昌化溪、昌南溪、蒲溪三溪匯合之處,自建鎮起1200餘年間,因水路暢通,曾是商賈雲集之地,有過“三千舟船泊古埠、舷歌對唱鬧浙西”之勝景。

隨著時事變遷,河橋不再商鋪林立、檣帆穿梭、人來車往,不復當年“浙西秦淮”、“小上海”之名,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小鎮。

2000年河橋成為了浙江省省級文化保護區,2009年12月,杭州市確定了首批“風情小鎮”創建點,河橋鎮成為臨安唯一榜上有名的古鎮。

2016年11月4日被國家旅遊局取消4A級景區資質。

歷史沿革

河橋,坐落在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水交匯處,因有河有橋,遂稱河橋。

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時,有一戶汪姓人家為避戰亂,從安徽出發,攜老扶幼千里輾轉流落到了昌化。此時的他們,因一路的奔波早已人困馬乏。就在幾近末路的時候,發現此地高山環繞,水土肥美,山川秀麗,一片祥和之景,遂決定在此繁衍生息。

一場戰亂竟無意間揭開了河橋千年歷史的開端。而汪家,也一定無法預料到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這個地處高山之中的小鎮會演繹出怎樣的繁華。

到了明嘉靖年,唐昌即(昌化縣)設四鎮,河橋因“邑水口形勝商務獨冠唐昌”被列為首位。其間有洪、胡、潘、沈、程等姓氏從安徽、武康等地相繼遷居至此,置地造屋、建橋鋪路、繁衍子孫。一戶戶人家相繼紮根於此,河橋漸漸地熱鬧了起來。後歷經更迭,至清代形成如今的千米長街,有“河橋一帶幾里許,煙火不下千家”的盛況。而汪、洪、胡、潘、沈、程等即被視為當地正宗,至今仍占主要成分。每年的清明,胡氏後裔依舊俗照例要輪番置酒擺筵、祭祀祖先。只可惜汪氏宗祠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於一旦,後人無法再看到“唐封越國三千戶,宋賜義門第一家”的楹聯了。

據《康熙志·河橋形勝記》載:“唐昌之南五都,據縣之南十五里曰河橋,邑之首鎮也。”鼎盛時期,這裡是浙西最大的藥材集散地,有“三百舟船泊古埠,舷歌對唱鬧浙西”之景,繁榮的河運帶來了不息的人潮,往來商賈雲集,達官貴人在此聚首。紅頂商人胡雪岩龐大的商船隊,就常在這裡順水而下,由徽州直通杭州。鎮上酒旗招展,青樓林立,河中畫舫對開,琴聲拍岸,女子的精美妝容把柳溪江染成了一彎“胭脂水”,又給柳溪江送上了“女人河”與“浙西秦淮”的風情別稱。

到了民國時期,河橋逐漸承接了昌化及鄰近地區的進出口貨物的承接運送業務。最為繁華時,多達260餘艘的木帆船,從河橋中街的楊家埠頭一直泊到柳溪江面上,船隻“一”字排開,蔚為壯觀。“河橋有街、河邊有船、河中有排”是古鎮河橋一道別致的風景畫。

2002年開始,政府籌措資金130餘萬元,開始疏浚整治老街“太平溝”水渠,復原性修復青石板道路;同時本著“修舊如舊、風貌格局不變”的原則,對河橋老街上40餘幢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實施搶修、改造;按照“立面控制、修舊如舊、層高兩層”的原則,對河橋老街上的建房戶從審批、放樣、結頂實行全程監督;還組建居民義務消防隊,增添消防設施器材,做好老街建築的消防安全保護工作。古建築的安全性得到鞏固,可觀度得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提高。

現代的河橋,依舊是以清末、民初的徽派民居為主,中間夾雜了一些民國時期的建築,基本保留了古鎮的原貌,一條長街上,彎彎曲曲的街道,高高低低的房檐,鎮既是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