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這本《贏》中,韋爾奇結合親身管理實踐及大量鮮活的案例,將其在工作與生活中“贏”的智慧傾囊相授,內容涉及商務活動的諸多層面,包括商業生活的要旨、企業領導的管理智慧、普通員工的求職與晉升之道,乃至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贏》並不是專為CEO所寫。無論是來自跨國公司,還是小型企業;無論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剛畢業的大學生或MBA,還是項目經理,或者企業的高層領導,只要胸中燃燒著奮鬥激情,都將從中受益。在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企業家都不是“無土栽培”的,他們成長和發展需要社會環境、商業環境等眾多外圍條件,在我們看來,他們中的一些人如果生於戰亂,也頗有成才成將的可能。而他們之所以成為企業家,首先是他們的性格、知識、能力等個人因素足以令其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商業是由人組成的。實際上,生活也是由人組成的——家人、朋友、同事、上司、老師、教練、鄰居。歸根結底,人是最重要的。
圖書目錄
前言“每天都有一個新問題”
◆第一部分有關的基礎
第1章使命感和價值觀——常被談及卻很現實的話題
第2章坦誠——缺乏坦誠是商業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
第3章考評——力爭公平和有效
第4章發言權和尊嚴——關注企業中的每一個人
◆第二部分你的公司如何才能贏
第5章領導力——不只是你自己的事
第6章招聘——贏家是怎樣煉成的
第7章員工管理——你已經得到了出色的選手,接下來怎么辦?
第8章“分手”——解僱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9章變革——即使是大山也要撼動
第10章危機管理——千萬不可坐以待斃
◆第三部分你要如何贏得競爭
第11章戰略——奧秘都在“調料”里
第12章預算——不要讓預算制定程式缺乏效率
第13章有機成長——開創新事物是企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
第14章企業的兼併收購——警惕交易狂熱等致命陷阱
第15章六西格瑪——它並沒有你想像中那么複雜、可怕
◆第四部分你的事業如何才能贏
第16章合適的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將使你再也用不著找工作了
第17章晉升——很抱歉,沒有捷徑
第18章糟糕的老闆——遇到這樣的上級,你該怎么辦?
第19章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找我說的那樣做,但不要學我
◆第五部分有關贏的其他問題
第20章無處不在——五花八門的其他問題
致謝
作品評析
案例評價
◆使命和價值觀(安達會計事務所案例)
評價:安達會計事務所把成為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和最可信賴的審計公司作為自己的使命,即使意味著失去客戶。他聘用了許多能幹的註冊會計師,獲取世界各地的企業與監管機構的信任,1989年最終成立安達信全球事業。
有效的使命需要在可能的目標與不可能的目標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確定使命始終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職責。除了最終需要負責的人之外,企業使命的確立既不可能,也不應該授權給其他人。
最普遍的情形是,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之間出現偏離,是因為商業生活中出現各種的小危機。
他把能否確定正確的企業使命與經營者的能力和水平掛起鉤來,認為,“確立企業使命是考驗公司領導能力的關鍵時刻,這是真正的挑戰。”他以安然公司由於價值觀與企業使命破產為例,強調“使命與價值觀必須融入貫通,才能奠定成功之本。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思想推向了更深一層,進人到經營哲學層次,使企業使命、價值觀和行為難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靠企業使命去明確方向與目標,去凝集人心,用價值觀和行為難則去統一行動,只有這樣去做了,才能“讓企業使命和價值觀變得真實起來。
◆戰略(裝飾簡陋和服務態度差的UpperCrust披薩店、新裝修和24小時營業的Gary藥店)
評價:戰略其實就是對如何開展競爭的問題做出清晰的選擇。不管你的生意有多大,資金有多雄厚,你也不可能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如果大方向對頭,又有一定的寬度,則戰略不需要經常改變。
“戰略並不複雜也不高深或神秘,戰略不過是制訂基本的規劃,確定大致的方向,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後以不屈不撓的態度改進和執行。”在此,我們摸到了企業戰略的脈搏,那就是企業經營說到底是實踐,是行動,而不是思想,不是理論,戰略就是方向。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這樣的事實;中國早期的創業者大多沒有學習過企業經營管理甚至沒有太多文化,有的只是對企業最為本質的宣覺—顧客的需求,用最為樸素而簡單的想法去實現,而太多有知識的人卻常常因想得太多而不知所措。
◆領導力(西北紀念醫院案例)
評價:西北紀念醫院的領導者把自己組織的夢想以令人驚異的清晰度和一致性傳遞給了全體員工,這就是問題的要點。你要堅持不懈的談論自己的夢想——脫口而出。
在你成為領導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之後,成功都同別人的成長有關。
韋爾奇因卓有成效的領導方式成為管理大師並吸引了大批信徒。在其領導風格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觀念,也就是那種大膽、勇敢、魯莽的思想。他的想法有時是絕妙的,有時是愚蠢實施這些想法的勇氣。“關於領導藝術.有一點需要說明,你不能做一個溫和沉穩、四平八穩、深思熟慮、劇、慎微的政策發布者,你必須做點瘋狂的事情。”
◆坦誠(塔夫茨大學哲學教授南希·鮑爾對於坦誠課題案例)
評價:不坦誠實際上是一種自私的表現,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輕鬆。不坦誠其實是最糟糕的得罪別人的做法,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如果為了拍別人的馬匹而不坦誠做人,那將毀掉彼此的誠信,而且也將由此把整個社會都腐蝕掉。當然,那也會腐蝕公司的事業。
缺乏坦誠是商業生活中最卑劣的秘密,缺乏坦誠精神會從根本上扼殺敏銳創意、阻撓快速行動、妨礙優秀的人們貢獻出自己的所有才華。它簡直是一個殺手。
坦誠將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對話中去;坦誠可以提高效率;坦誠可以節約成本。
編輯推薦
“每次我與傑克談起企業經營的話題,他的精力和熱情就將照亮整個房間。閱讀本書會給你與之相似的感受——每一頁的內容都會跳起來,讓人感到其中的活力。”
——沃倫·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
“無論是對剛剛離校的畢業生,還是對大公司的CEO而言,本書都是一部公正、坦率、題材全面的商業成功指南。”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董事長
“本書語言樸素而光彩四溢,它就像冠軍隊伍的演練手冊,切實可行卻又充滿權威。在公司經營的各個層次和若干事務上,本書都是一本絕好的教材。傑克·韋爾奇不愧是企業管理的大師。”
——湯姆·布羅考,前NBC新聞頻道主持人兼執行主編
“傑克·韋爾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精彩而詳細的計畫,任何人都可以引為參考,去爭取成為真正的贏家。韋爾奇那種實事求是的風格曾經讓GE公司重新煥發了活力,在本書中,他也用這種務實態度把真實的案例描述出來,給我們講述了美國人如何在職業和個人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故事。”
——魯迪·朱利亞尼,前紐約市長
“贏”是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想獲得的結果。儘管常說“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還是要贏,要大贏,要徹底的贏!韋爾奇先生的這本書從管理者自身的角度思考了企業如何面對問題、跨過難關,而最終取得成功!這是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必讀的一本書。
——陳東升,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商業分析
◆三環戰略
為了推行“數一數二”與“三環戰略”,韋爾奇對管理機構進行了大幅變革。他上任之初,全公司有40多萬職工,其中有”經理”頭銜的人就達25000人,高層經理500多,副總裁就有130個。管理層次有12個,工資級別競多達29級。從1981年開始,他至少砍掉了350多個部門和生產、經營單位,將公司職工裁減為27萬。他在裁減冗員的同時大力壓縮管理層次,強制性要求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從一線職工到他本人之間不得超過5個層次。這樣,原來高聳的寶塔形結構一下子變成了低平而堅空的金字培形結構。根據現代管理理論,最佳管理幅度是7—13人,那壓縮層次後,管理幅度變成數十人乃至上百人,這樣管得了嗎?韋爾奇的回答是,壓縮層次的目的就是要讓每個管理人員管不了下屬,假如他還管得了,就說明還壓縮得不夠。一旦管理人員管得了下屬,那么下屬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被扼殺了。採取較寬的管理幅度,就是要迫使每級管理人員向下級授更多的權,讓下級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同時有利於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特別是基層人員的意見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決策層。
◆三S理念,迅捷、精簡、自信
在韋爾奇眼中,迅捷、精簡、自信,是現代企業走向成功的三個必備的條件。一是是內心思維的集中。韋爾奇要求所有經理人員必須用書面形式回答他設定的5個策略性問題,回答問題變得“更清晰條理”。二是是外部流程的明晰。韋爾奇的辦法是要求為各項工作勾畫出“流程圖”,從而能清楚地提示每個細微步驟的次序與關係。當流程圖完成後,員工便可以對全局一目了然,也可以理清哪些環節是可以被刪除、合併與擴展的,使作業的速度與效率大大提高。“光速”和“子彈列車”,是韋爾奇很愛用的詞。他堅稱:只有速度足夠快的企業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因為世界的“腳步”在不斷加快。他認為,世界正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而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須先發制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同時,新產品的開發速度也必須加快,場門戶的開關速度在不斷加快、產品的生命周期在不斷縮短。而“精簡”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迅捷”。簡明的信息流傳得更快,精巧的設計更易打入市場,而扁平的組織則利於更快的決策。對於“自信”,韋爾奇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甚至他把“永遠自信”列入了美國能夠領先於世界的三大法寶。他看到:迅捷源於精簡,精簡的基礎則是自信。而培養企業員工自信心的辦法就是放權與尊重:“掐著他們的脖子,你是無法將自信注入他們心中的。你必須要鬆手放開他們,給他們贏得勝利的機會,讓他們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獲得自信。”
作者簡介
傑克·韋爾奇,1960年在GE公司開始職業生涯,1981年成為該公司的第八任董事長兼CEO。在任期間,GE公司的市值增長到400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他被譽為“全球第一CEO”、“最受尊敬的CEO”、“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偉大的企業家”。擔任傑克·韋爾奇諮詢公司的負責人,為《財富》500強中部分企業的CEO們擔任顧問。
蘇茜·韋爾奇,前《哈佛商業評論》主編。她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哈佛商學院,發表過許多關於領導力、創新、變革與組織行為等方面的文章,參與過多本管理學著作的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