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勖宗上人三首

贈勖宗上人三首是清代詩人鄭燮所創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贈勖宗上人三首》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贈勖宗上人三首
罨畫溪邊髻尚髽②,便拈荷葉作袈裟。一條水牯斜陽外,種得山頭十畝霞。
詩清雲淡兩無心,人自青春韻自深。好待菊花重九後,萬山紅葉冷相尋。

作品注釋

①勖宗上人:鄭板橋在北京結識的僧人。
②罨畫溪:疑為溪名。罨畫:雜色的彩畫。髽(zhuā抓):以麻束髮。梳在頭頂兩旁的髻,一種兒童期髮式。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詩的內蘊,表現的是佛教的掌故。《五燈會元》卷三:“師(南泉普願禪師)將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師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師曰:‘汝若隨我,即須銜取一莖草來。’”又《五燈會元》卷九溈山禪師曾說:“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恁么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畢竟喚作什麼即得?”兩位禪師的話,都是為了說明在自性本體上,人和牛完全相同,並無二致。作者用在這裡,是讚美勖宗上人生有慧根,與佛有緣,所以小小年紀就知披荷葉為袈裟。可是,在詩人筆下,這個本來帶有理念化的題材,被他表現得多么生動啊!夕陽西下,溪水如藍,山頭放牛的小小少年,身披荷葉,沐浴在滿天的紅霞之中。一個“種”字,用得極其鮮活,將映在山坡上的那如桃花般燦爛的霞光寫得非常傳神,又符合農家的特點。寫景是為寫人服務的,詩中所出現的四個意象,溪水見其明淨,荷葉見其清純(這讓讀者想起《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的描寫),水牯見其悠閒,紅霞見其生機。即使不解其言外之意,直觀地欣賞,亦能獲得很好的審美享受。

作者簡介

鄭燮,清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人。康熙年間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進士。曾任山東范縣知縣,又調知濰縣。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濰縣,遇大饑荒,即開倉賑貸;乾隆十八年,因請賑觸忤大吏而辭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並立生祠。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其詩、書、畫,人稱為“三絕”。其著作以中華書局1962年版《鄭板橋集》蒐集最為完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