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元稹

《贈元稹》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給自己摯友元稹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寫二人一同出遊,一起飲酒,暢談至深夜的經歷,寫出作者對元稹的欣賞之情,以及對他們友誼的珍惜之情。詩句短小精悍,情真意切。

作品原文

贈元稹

自我從宦遊 ,七年 在長安。所得唯元君 ,乃知定交 難。

豈無山上苗 ?徑寸無歲寒。豈無要津 水?咫尺有波瀾。

之子 異於是,久要誓不諼 。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桿。

一為同心友 ,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

衡門 相逢迎,不具 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為 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 ,心源 無異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宦遊:做官。白居易從二十八歲時考科舉,開始走上入仕道路。

2.七年:從二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白居易均在長安先後參加進士、特科等考試。

3.元君:元稹。

4.定交:成為摯交。

5.山上苗:比喻奸佞小人,以同利為朋。經不得風吹雨打。

6.要津:比喻顯要的地位,其本義指水陸衝要之地。

7.之子:這人,即元稹。

8.諼(xuān):忘記。

9.“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說結為好友,已滿三年。歲闌,歲終。

10.衡門:指代白居易長安居所。

11.具:穿戴。

12.為:因為。

13.方寸:指心。

14.心源:內心。

白話譯文

自從我做官,已經在長安呆了七年了。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個,這才知道找到摯友的艱難。

難道沒有小人物么?卻經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風。難道沒有身居要職的大人物么?近在咫尺,但臉色說變就變。

元稹與他們的不同就是,即使經過很長時間也不會忘記自己的誓言。像是沒有波瀾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節節分明的竹桿。

結為好友已經滿三年了。二人一起騎馬賞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飲。

在家中迎接你,根本不穿戴髮帶與發冠。二人既可以在春天睡到太陽高照,也可以在秋天夜晚暢聊到深夜。

二人交好不是因為一起登科,也不是因為同署官位。只是因為二人心意相契合,內心深處沒有異念雜想。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最早贈元稹之作。從《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題下作者原注知,這首詩約作於元和元年(806年)。元和元年元稹以左拾遺屢上疏論時事直言,被貶為河南縣(今屬洛陽),這首詩就寫在這個時候。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從這首詩可以見出,詩人在長安做官的這幾年,在交友方面是有教訓的,他曾真誠地想結交一些年相若道相近的同輩人,但在政治的風浪中很多人都放棄了自己的節操,也曾為了事業、前途而去攀附過一些達官貴人,但人家時不時地給臉色看。正是在詩人處於交友的怪圈時,元稹出現了。

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之一,二人同登科,同署官,又有同樣的文學觀念,他們共同倡導了中唐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史稱“元白”,是彼此一生的知己。這首詩寫的就是作者與元稹的友情。唐詩中吟詠友情的詩很多,此詩當屬其中佳作之一,詩中所謂“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的生活情狀,是二人交遊生活的生動描繪。只有相知甚深的朋友,才能如此不拘俗禮。這樣的生活大有出世之感,充滿了一種士大夫式的理想情致。在這樣的描寫之後,篇末突然一個簡括的收筆,點出了二人友誼的實質:“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只有知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這當是亘古不變的交友之道。

“有節秋竹竿”是全詩的主旨。元稹在後來的和詩中,也拈出此句著筆。這是元白彼此對“孤且直”的讚許,也是元白為人處世做官的原則,足以說明元白的相同志趣及其在當時剛正不阿的處世態度。

名家點評

宋·袁文《饔窗閒評》卷五:蘇東坡作《臨江仙》詞云:“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乃用白樂天“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詩雖承樂天之語,而改竹為筠,遂覺差遜。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生於河南新鄭,其先祖為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