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詩析文話稅收

《賞詩析文話稅收》是當代編者史學文編撰的一部稅收題材的文學作品集。

主要內容

本書序文

有的人從報刊影視等媒體宣傳中知曉了稅收,有的人從書本上認識了稅收,有的人在納稅過程中了解了稅收。在這裡,我們為讀者介紹多篇古今稅收詩歌、故事、對聯等文學作品,讓大家從文學藝術的觀賞中進一步感知稅收,感知稅收文化。
大家知道,稅收文化的本質是依法治稅,宗旨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在舊社會,根本做不到這些。只有新社會,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才能掌控依法治稅的權柄,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享有稅用於民的成果。
鑒此,本書介紹表現舊社會稅收的作品多是揭露、批判性的,表現新社會稅收的作品均為歌頌、宣揚性的。要點如下:
(1)大部分作品是批判舊社會統治者以苛酷徵稅的手段盤剝人民,增加政府開支,或是供應戰爭之需,或是滿足統治者的奢侈、揮霍。
(2)作品在暴露剝削者亂收稅、濫收稅時,常以苛斂財稅造成的惡果即國家連年征戰、人民飢餓貧困、流離失所和賣兒賣女、社會動盪不安等,強調輕稅薄賦意義深遠,說明依法治稅要利國利民,絕不能竭澤而漁。
(3)不少作品在揭示統治者剝削欺壓人民,人民無力反抗時,引用清官同情人民,愚弄當權者,為人民減輕賦稅負擔,透視出稅收文化鮮明的階級性。
(4)表現新社會稅收的作品,有的記事,有的寫人,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抒懷,有的長段鋪展,有的簡略勾勒,均以褒揚的筆調示出。
(5)許多作品在寫人、記事中,突出了作者對於稅收、稅收事業,對納稅人、徵稅人的熱愛之情,與對舊社會稅收反動性的無比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6)描寫新社會稅收的作品,其藝術渲染的氣氛濃厚,文學手法得以充分運用,語言表現力強,使讀者易於進入賞閱的空間,領略稅收文化的魅力。
編寫此書,旨在通過賞析古今文品,傳承稅收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本身就是宣傳稅收文化的一種形式,讓讀者在閱覽此書的過程中,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理解“皇糧國稅,自古有之”的道理,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懂得稅收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逐步增強“法乃立國之基,稅為強國之本”的意識,為維護國家稅收的權威性、全局性、法制性履行好自己的義務。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蘊藏了豐富而璀璨的文化,稅收自從產生之日起,就以其精神文化的一面匯入了祖國歷史文化的長廊。一首首詩歌、一篇篇詩話、一個個稅收故事、一副副稅收對聯,猶如中華歷史文化瑰寶中的一朵朵奇葩,散發出溫馨而久遠的芳香,閃耀著熠熠的光輝。
願讀者朋友在欣賞這稅收文化的艷麗中,感受稅收文化的品位,領略稅收文化的精髓,傳承稅收文化的魂靈,讓稅收文化在建設中國先進文化的潮流中,在實現和諧社會的進取中,盡顯融合、調適與引領的作用。

書籍目錄

賞析古今文品,傳承稅收文化(序言) 2

一 文前語 10
二 稅收古詩篇 12
三 稅收古詩散篇 139
四 新中國稅收詩歌選 152
稅務專管員之歌
…………
中國農業稅始末( 張小華) 251
五 古代治稅故事選 253
趙奢收稅執法如山 253 西門豹治稅 255 曹操治稅賞罰分明 257 包拯理財公直廉明 258
元世祖慎治財稅 260 朱元璋懲惡舍親情 261 探花不值一文 262 孔子懲惡揚善增稅收 263
蘇東坡審案重納稅 264 監酒稅官秦觀 265
六 古今稅事逸聞 267
財稅測字 267 穆斯林與“課稅” 268 皇帝與農民話稅收 269 羅隱詩諫免魚稅 271
朱熹教育子女依法納稅 272 稅收文化城——泰州 273 歇後語中見“戶關” 275
自古華山不納稅 277 聞說君王不稅愁 278 雨怕抽稅 279 土地迎縣官 280 麥糠縣 281
劉侍郎計賺欽差,皇上為南安免稅 284 解縉與稅收的故事 287 從皇帝勸嫖到明朝的滅亡 288
迎闖王 不納糧 290 海青天算帳 292 劉伯溫奏章減田賦 294 巧免酒稅 295
劉墉計賺和砷 296 “皇師”免稅記 298 香妃之死與新疆減稅 301 “城市民變”驅稅吏 303
孔二小姐抗稅 306 新年的夢想 308 從咒罵中了解民眾 310 堅決維護稅法的尊嚴 312
薄一波督促親戚積極納稅 314 唐詩一句稅萬千 315 稅收引起的美國獨立戰爭 316
良心基金 318 塞萬提斯收稅記 319 “包稅官”的命運 320
七 稅收對聯 321
古代稅收對聯 322 舊中國稅收對聯 324 新中國稅收對聯 327 稅官座右銘 333
為稅“三字經” 334
參考書目 339
後 記 340相關信息

編撰者:史學文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8月
字 數:108千字
頁 數:337
版 次: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定 價:35元

原文摘錄:

……
杜 陵 叟
杜陵叟,杜陵居, 歲種薄田一頃餘。
三月無雨旱風起, 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 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 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裡胥方到門, 手持敕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 虛受吾君蠲免恩。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山西省太原市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繼承和發揚《詩經》、漢樂府以及杜甫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這種主張,對詩歌的發展曾起過積極作用。他早年所寫的政治諷喻詩,同情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和批判時政的弊端,成就很高。他開闢了歌行體的新道路,提高了敘事詩的表現力。他的詩歌,語言通俗易懂,流傳極廣,影響很大。
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四年,詩人白居易新任左拾遺。當時,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白居易上疏陳述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唐憲宗總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罪己詔。為此,白居易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在禾穗青乾、麥苗黃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下展現出兩個頗有戲劇性的場面:一個是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災民們“典桑賣地納官租”;接著一個是,在“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里胥才慢騰騰地來到鄉村,宣布“免稅”的“德音”,讓災民們感謝皇帝的恩德。
詩人說他的這首詩是“傷農夫之困”的。“杜陵叟”這個典型所概括的,不僅是杜陵一地的“農夫之困”,而是所有農民的共同遭遇。由於詩人對“農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當寫到“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不顧農民死活的長吏:“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作為唐王朝的官員,敢於如此激烈地為人民鳴不平,不能不使我們佩服他的勇氣。而他塑造的這個“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反抗精神而閃耀著永不熄滅的藝術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積極意義和審美價值。
在這首詩中,詩人先是鞭打了長吏和里胥。然而,詩人對於長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課”;對於里胥的刻畫,著重於“方到門”,顯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課者,即考核官吏的政績。既然長吏們明知農民遭災,卻還“急征暴斂”,意在追求在考課中名列前茅,得以升官。里胥有多大的權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稅九家畢”之後“方到門”來宣布“免稅”的“德音”,難道會沒有人支持嗎?事情很清楚,皇帝的“惻隱之心”是假,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這就是問題的實質所在。詩人能夠懷著“傷農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過筆下的藝術形象予以揭露,是難能可貴的。在此,我們看到了,當災荒嚴重的時候,由皇帝下詔免除租稅,由地方官加緊勒索,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任務”,乃是歷代統治者慣演的雙簧戲。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