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法-帕納西

賈法-帕納西

賈法·帕納西伊朗人,畢業於德黑蘭電影電視學院,導演、製片人,編劇、剪接師、藝術指導。憑藉《白氣球》獲得坎城金攝影機獎和東京影展金獎。他是伊朗電影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中文名:賈法·帕納西

 賈法-帕納西 賈法-帕納西

英文名:JafarPanahi
更多中文名:賈法·潘納希
性別:男
星座:巨蟹座
出生日期:1960-07-11
出生地:伊朗,Mianeh
職業:導演、剪輯、編劇、製片、藝術指導

從業歷程

1960年出生的賈法·帕納西畢業於德黑蘭的電影與電視學院,曾擔任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助理導演。1995年他執導的第一部作品《白氣球》描述一個小女孩和哥哥拜託路人幫他們找回落到水溝底下的紙鈔的故事,這為他贏得了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以及東京影展金獎。
1997年,賈法的第二部作品《誰能帶我回家》敘述一個小女孩放學後等不到媽媽,而決定自己找路回家的過程,影片則為他贏得了盧卡諾影展金豹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賈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圓圈》描寫伊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並且以特別的輪舞形式拍攝,無論手法或內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讓賈法首度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並難得地連獲金獅獎及賈比西影評人獎的雙料肯定。賈法對女性以及社會議題的關切,讓他走出了與其他伊朗導演天真通俗路線迥異的風格。
2003年,賈法的《深紅的金子》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06年的《越位》同樣將鏡頭對準伊朗女性,再次贏得國際關注。

由於他對女性和社會議題的關注,讓他走出了與其他伊朗導演通俗路線不同的風格。

人物事件

由於他拍攝的多部影片被伊朗政府禁止上映,使得他和當局的矛盾越來越多。他在伊朗綠色革命中支持改革派領袖穆薩維。他曾參加過在示威中遇害的伊朗16歲少女NedaAghaSoltan的葬禮,並在之後遭到短暫拘留
2010年3月1日,他與其他一些朋友一起被捕關押在伊文(Evin)監獄中;同年12月20日,他被以“危害國家安全”、“實施反對伊斯蘭共和國的宣傳”的罪名獲刑六年,20年以內禁止製作或拍攝電影、編寫劇本、接受任何媒體訪問以及離開國境。
對於他的這項判決得到了許多人權組織、歐美國家的政府、伊朗和各國電影人的反對和批評。
2012年10月26日,帕納西與伊朗女性人權律師納斯林·索托德被歐洲議會授予薩哈羅夫獎,以表彰兩人對抗壓迫政權的勇氣,歐盟外長凱薩琳·艾什頓也呼籲伊朗政府遵守它所簽定的各種國際條約,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

人物榮譽

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白氣球》(1995)

羅加諾國際電影節金豹獎——《誰能帶我回家》(1997)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生命的圓圈》(2000)

康城影展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大獎——《深紅的金子》(2003)

 賈法-帕納西 賈法-帕納西

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越位》(2006)

瓦爾迪維亞國際電影節(2007)

終身成就獎HIVOSCinemaUnlimitedAward(2007)

Carrossed'Or,康城影展(2011)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編劇銀熊獎。《閉簾》2012年

影展活動

他曾擔任過許多電影節的評審:
蒙特婁世界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9)

鹿特丹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8)

喀拉拉國際電影節評審團主席(2007)

國際歐亞電影節(2007)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2001)

人物評價

《生命的圓圈》在美國上映後,許多媒體給予了賈法·帕納西非常高的評價,世界社會主義網站的瓊安o勞瑞耶更是將賈法·帕納西推上"全世界最有勇氣的導演之一的地位"。可是,相反的是,賈法·帕納西面對著這些意識形態方面的讚譽卻保持了一種審慎的態度,他多次表示:"雖然這部電影表現出了社會的憤怒,可是我本身並沒有發怒……再美麗的地方也有它的問題,藝術能給予希望,而伊朗電影就如同一種藝術,可以帶給國家榮耀和希望。"
的確,如同他所說的,從影片《鏡子》到《生命的圓圈》,我們不難發現,導演賈法·帕納西對電影形式的實驗以及題材樣式的突破恐怕抱有更大的野心,反而並不像是一個利用電影媒介來鼓吹道德的演說家或是社會批判者。當然,對於這個問題,也許等待賈法·帕納西的下一部作品誕生,我們才更有發言權。畢竟,到目前為止,賈法·帕納西只拍出了這三部作品。
拍完了《生命的圓圈》之後,賈法·帕納西在國際影壇上開始被人稱為"女性題材導演"。理由是他的前兩部電影《白氣球》和《讓風帶我回家》的主角都是一位名叫米娜·穆罕穆德·漢妮的女童,而拍攝《生命的圓圈》的根源,其實也是因為賈法·帕納西苦苦思索而始終不解的一個問題:這兩個執拗的、天真爛漫的女孩子將不止是在新年到來的這一天或者是回家的路途上與這個光怪陸離冷漠疏離大都市狹路相逢,那么,她們長大後將會怎樣?她們還能保持在前兩部電影中最動人可貴的生命的尊嚴嗎?賈法·帕納西認為,社會遲早一定會把她們擺入一個個圓圈之中,她們越是想努力的掙脫,就越是會被縛得更緊,而這期間她們的痛楚、為掙脫圓圈所付出的代價才是他電影要表現的主題。
這個主題雖然在《生命的圓圈》中凸顯的最為明顯,但卻是經由《白氣球》一脈相承而來的。雖然一直以來有許多人都認為1995年的《白氣球》與其說是賈法·帕納西的作品,倒不如說成是阿巴斯的作品更為恰當,的確,《白氣球》與1987年阿巴斯拍攝的成名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從劇情設定到影象風格都有類似之處。但是,賈法·帕納西還是在《白氣球》中加入了不少個人的元素。例如,他巧妙的在影片中使用了伊朗各地的方言,同時,他把故事發生的背景從伊朗北部的鄉村轉移到了都市中。這就使得一個電影中並未明言的問題清晰的從背景中凸顯出來了:《白氣球》里的小姑娘蘭茲將會在怎樣的環境中長大?賈法·帕納西為她設定的都市是冷漠疏離的,人心是叵測難辯的,她自己既不能奢求從成人世界中得到幫助和溫暖,又無法給予比自己更弱勢的族群以同情和感恩。在《白氣球》獲獎以後,阿巴斯曾經對記者說他認為這部電影反映的是看似無關的邊緣人物對事件中心人物產生的影響。現在看起來,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或者至少是阿巴斯小覷了賈法·帕納西的企圖心。應該說,《白氣球》反映的是看似無關的社會對人物產生的影響。
《誰能帶我回家》為這一主題的沿展做了更加大膽的實驗。正如這部電影的英譯名《鏡子》(TheMirror)一般,賈法·帕納西將影片中的世界分成鏡子的兩面,使兩段劇情成為一種相近卻又不同的對照。在小姑娘米娜的回家之旅中,賈法·帕納西逐一展示了寂寞的老寡婦、相戀卻礙於禮教無法相親的年輕人,艱難的討生活的音樂藝人……由於對拍片原生態的故意展露,使得這些並不張揚但卻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力度的細節成為了電影中的"刺點"。

最新訊息

1、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帕納西憑《閉簾》獲最佳編劇銀熊獎

2、2012年2月17日凌晨(柏林當地時間2月16日晚),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閉幕式舉行伊朗電影《閉幕》柏林首映,《閉幕》由坎布茨-帕特維扮演主要的作家角色 ,導演兼演員賈法-帕納西未現身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