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別名:Parde
![《閉幕》](/img/4/983/nBnauM3XwYTOwMjNyADM4ITM2MTM0UjNzYzMxADMwAzMxAzLwA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上映:2013-02-12
地區:伊朗類型:劇情
導演:賈法·帕納西
主演:賈法·帕納西/KambuziaParto
簡介
![《閉幕》](/img/c/f0d/nBnauM3XyUTO3gjNzQzN4ETM2MTM5ETOzMjNwADMwAzMxAzL0c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影片賞析
![《閉幕》主創](/img/5/3d6/nBnauM3X2YDMxcDOyUzN4ETM2MTM5ETOzMjNwADMwAzMxAzL1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男人”是賈法的“本我”,那個“本我”有創作欲,也膽怯,用封閉自己來抵抗外界。他怯懦、恐懼、常常不知如何是好。而賈法本人在影片後半部分才出現,在闖入別墅的女人扯下所有窗簾後,作為“自我”出現。
影片充斥著大量隱喻,說是隱喻,卻又直白易懂。比如女人MILIK就是一個重要隱喻,一個幽靈般的角色,來去自如,強勢闖入別墅,介入和影響賈法的“本我”。她一直在鼓動男人,“這裡太暗了,至少打開燈。”“你確定你寫的東西重要么?”“為什麼還在寫?誰會拍這個電影?”她是賈法壓抑的人格,是內心矛盾的自我。據說德黑蘭當局一直想方設法把賈法驅逐出伊朗國境,賈法有沒有動搖過?那篇著名的“我不會離開伊朗”的演講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壓抑人格”一直在與“本我”作鬥爭?
“別墅”是伊朗,也是賈法自己。一直試圖影響賈法本我的MILIK走出別墅,給男人留言“跟著我”,但是賈法看到的是女人走進茫茫大海,直至沒頂。那是一個讓賈法恐懼和不信任的世界,他試著想像自己走進海里,發現自己做不到,所以用鏡頭倒退的視覺效果讓整個過程倒帶。這是賈法的小幽默,是的他是一個導演,因此可以用電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人生。
國家機器的隱喻從來沒有正面出現過,一直在用聲音表現。門外急促的敲門聲、搜尋房間的腳步聲,同往常一樣,賈法非常善於用聲音表現緊張感,同時,用並不直接表現的畫面(甚至完全的黑屏)來體現“本我”內心的膽怯和逃避。
賈法沒有在這部自傳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堅定的英雄或者衛士,他逃避、迷茫,也對自己產生懷疑,他甚至沒有尖銳的諷刺當局。這是一部完完全全剖析自己的影片,離不開一些社會背景的隱喻,但賈法思考更多的是自我:拍了這么多電影,經受這樣的遭遇,到底對“我自己”有什麼樣的影響?“我”該怎么做?
所以影片其實一直在圍繞著一件事,一件讓賈法在經歷了牢獄之災,即使現在也還是在被監視軟禁中深深思考的一件事:“關起來?還是走出去?”。影片結尾給出兩分鐘的長鏡頭呼應,賈法(自我)和男人(本我)都離開了,但他們不是像女人(壓抑人格)一樣走進海中,而是乘車離開,隨時都可以再回來,儘管,別墅仍是一座鐵門關閉的牢籠。
《閉幕》作為電影的現實意義大於技術手段,但只靠揭露伊朗社會問題賈法成不了國際大導演。《閉幕》就是讓人知道,電影不是靠硬體拍出來的,一個偉大的導演,不能離開監禁之地,不能自由選景,沒有團隊,沒有牛逼設備沒有資金,但是僅用一台攝影機和一部iphone就能拍出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片中iphone拍攝的幾部分具有重要影像意義,一段自拍、一段還原真正的拍攝過程(出現攝影機和話筒)和一段錄像,三段畫面有機融入到影片中,這種用視覺跳進跳出的想法和手段讓人嘆服。
關於導演
![《閉幕》導演](/img/5/bb4/nBnauM3X0ADN0EDN3AzN4ETM2MTM5ETOzMjNwADMwAzMxAzLwc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幕後
拍攝此片沒有所圖,不是為出名,不是為造勢。僅僅因為主創都是賈法導演的朋友,便有力出力地幫助他完成了在禁拍下的創作。向來以反映伊朗人民生活為創作主題的賈法,這次仍然沒有放棄該主題,只是將鏡頭對向了自己,和自己腦中的兩個分身。並且在片中,賈法本人也直面鏡頭,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希望繼續創作的意向。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堅持創作,這樣的精神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榮譽
伊朗名導賈法·帕納西憑《閉幕》獲得了第6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