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置換
“資本置換”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相當的資本,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然而在計畫經濟時代所形成的資本,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行為配置的,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很多資本難以發揮其最大的效能,有的甚至長期閒置不用,資本浪費極大。過去那種主要通過增量調整的做法,造成我國經濟結構低級化,加工業重複建設和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受到嚴重製約。因此,我國經濟由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必然使資本運動成為經濟運行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資本重組來配置社會資源,達到資本擴張的目的。會同縣是一個農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後、少數民族占多數的山區縣,又是一個典型的“吃飯”型財政,困難多,壓力大,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之它既不能享受國家對老少邊貧地區的扶持優惠政策,也不屬於西部大開發的範疇。應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要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搶得先機,突出特色,加快發展,除了繼續積極向上面爭取資金和項目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充分發揮現有優勢,挖掘存量資本的潛能。會同縣通過這幾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全縣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建設的步伐,使存量資本的調整由可能變為現實,極大地釋放了存量資本的潛力,使之產生了更大、更好、更為直接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產業發展等方面大量注入民營資本,極大的激活了存量資本。
“資本置換”的核心內容
一是通過對產權關係的整合 ,推動傳統國有企業向多元化的公有制企業形態的裂變。會同縣自1997年以來,對全縣國有企業進行了全面改制,改制後的企業通過採取租賃、拍賣、委託經營、嫁接、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構成產權明晰的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商業企業已全部過渡為民營商業,國有工業企業除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和骨幹企業由國家控股、多元投入外,大多數競爭性強的企業,通過“資本置換”的方式,將廠房、設備、土地、人才、市場、信息、技術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進行了裂變、剝離,改組為以民營為主的企業,國有資本逐漸退出。據統計,全縣22家國有工業企業,通過吸納1200餘萬元的民營資本,盤活了2億多元的國有存量資本,對於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二是充分挖掘土地級差效益,盤活存量土地,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從哪裡來?土地作為政府掌握的重要資源,會同縣委、縣政府積極做好“以地生財”這篇文章,通過“以地補路、以路帶房、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一方面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日趨緊張,另一方面土地價格長期低迷的不正常現象。會同商貿城建設、西區開發、將軍廣場建設、209國道拓寬硬化等重點項目工程,政府不僅沒有投入一分錢,每年還可從中得到可觀的財政收入。今年啟動的湘運車站改造、老農貿市場改造、東門街建設均是通過市場行為,充分利用土地級差槓桿,對那些占地大、效益差、無發展前途的用地單位採取補償的形式進行置換,促使土地向效益好、有發展前途的行業集中。利用土地級差對舊城進行改造,確保城市規劃和調整所需資金的合理投入,使過去破爛不堪、條件簡陋的舊城和功能不全、效益低下的農貿市場變為黃金碼頭。會同近幾年城市建設共投入資金3億多元,其中依靠盤活土地招商引資的占90%以上。堡子、坪村、廣坪、連山、團河、王家坪等鄉鎮的小城鎮建設,積極借鑑這一經驗,把存量土地置換為政府可利用資本,極大地緩解了小城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是以林業改革為突破口,實現農業資本的有效置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林業是會同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具有山林面積廣、資源豐富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會同不斷深化山林管理體制改革,引導和鼓勵廣大林農通過林地、林木、資金、技術、信息、勞力等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流轉置換,形成多元化林業產業發展格局,使過去零散的分戶粗放型經營管理模式逐步向規模集約型經營管理轉變。比如若水股份林場,通過林地、林木、勞力的有效置換,把2.3多畝林木集中進行管理,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益。通過“資本置換”,全縣共建立了346個村級聯戶林場,森林蓄積量上升,森林覆蓋率達71.3%,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以此為突破,全縣許多農村採取耕地換水面、林地換耕地等方式進行資源置換,調整和最佳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四是積極引導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的置換。通過公開拍賣道路、景點、標誌、學校、醫院等設施的命名權、形象設計權,引導有實力的單位和個人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轉化。同時對人的創意思維、企業的管理模式、發明創造、專利技術進行置換,提高山區經濟發展的智力因素。
對於“資本置換”的理性思考
“資本置換”是資本運營的一種最佳化資本配置機制,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再度重組和配置,是把一個社會所擁有的有形無形存量資本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在政府權力和市場的作用下,通過流動、組合、裂變、出租、轉讓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作,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獲益、盈利,並將其作為再投資、再循環的“滾雪球”效應。把“資本置換”作為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新途徑,要切實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樹立正確的資本觀。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資本不僅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強大推進器。資本具有二重性,即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資本的社會屬性是資本歸誰所有的問題,而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資本的一般規律性。事實上,資本無論為誰所有,它都必須在精心安排、組織和運作下才能發揮作用,它貫穿於生產經營的一切經濟活動領域當中。如果說資本的社會屬性是為了通過資本的所有權獲得資本的收益分配權的話,那么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資本本身的運動使資本得到增值,取得效益。資本不僅表現為土地、森林、礦藏、市政設施等實物形態,同時也表現為專利技術、發明創造、形象榮譽等無形資產。因此,樹立正確的資本觀,對於深化對“資本置換”的認識,正確探索山區“資本置換”的資本運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要充分認識“資本置換”對於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資本的生命在於運動。針對當前山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資本市場尚未發育起來,不能從投資銀行直接融資的現狀,因地制宜,採取資本置換的資本運營機制,對社會存量資產賦予其資本屬性,通過流動、轉讓、兼併、最佳化組合等方式,創造價值,實現增值、盈利,並以最經濟、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置換到最需要的產業中去,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為投資市場的暢通,吸納外資、商家及社會閒散資金鋪平了道路。“資本置換”這一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
3、要進一步拓展“資本置換”的領域和範圍。運用“資本置換”運營機制,可以指導我們各方面的改革,幫助解決山區經濟生活中的諸多難點問題,消除資本循環渠道上的多種障礙,使經濟循環系統暢通起來。要繼續在企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等領域發揮“資本置換”的重要作用,還要將其進一步拓展到農業產業化建設和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旅遊開發等諸多領域,為山區經濟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要把“資本置換”的觸角從城市延伸到鄉鎮、農村,使小城鎮建設和中心村莊建設資金匱缺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以此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資源有效配置。
4、要不斷完善“資本置換”的相關政策。運用“資本置換”這一經濟手段,達到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回收國家資本再投入到經濟建設當中,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使“資本置換”更加符合山區經濟發展實際。在“資本置換”中,政府對國有資產的處置,既不能急於求成,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又要對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及無形資產的出讓、租賃、拍賣進行合理定價,使國有資產真正流動起來,以達到盤活國有資產,實現從資產到資本轉換的目的。
5、要最大限度地吸納民間資本進入“資本置換”市場。目前,通過“資本置換”的手段,民間資本較好地進入國有企業之中,但是在城市經營特別是城市建設的基礎領域,民間資本卻遲遲未能啟動,其根本原因是基礎領域產業門檻過高,民間資本進入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許多基礎領域和新型服務業均存在著較強的行政壟斷,過多的行政干預和過濫的不合理收費。因此,要進一步打開“山”門,敞開城門,創新基礎領域的投資體制,通過廣泛吸納民間資本,較好地解決基礎領域的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建立起競爭機制、投資約束機制和風險機制,使之成為拉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